大器晚成-大器晚成的故事-大器晚成的寓意-大器晚成的意思
時間:
小龍
成語
【簡拼】dqwc
【近義詞】后生可畏
【反義詞】不堪造就、冥頑不靈
【感情色彩】褒義詞
【成語結構】主謂式
【成語解釋】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擔當重任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就較晚。也用做對長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話。
【成語出處】先秦?李耳《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年紀大才成才
【例子】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九回)
【英文翻譯】a great man will succeed late in life.
【謎語】百歲掛帥;夜校出人才
【成語故事】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 由于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尸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后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矩是立長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后來,崔林果然當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成語出處: 《三國志·魏書》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成語釋義: 形容成名較晚。
【成語辯形】器,不能寫作“氣”。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