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的成語故事
小學生的成語故事《邯鄲學步》
戰(zhàn)國時候,燕國有個年輕人,他聽說趙國的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瀟灑優(yōu)雅,非常好看。于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去趙國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
他帶上盤纏,跋涉千里,趕到趙國,躊躇滿志地準備學習邯鄲人走路的姿勢。
在大街上,他看著形形色色的'人來來往往,看得他眼發(fā)花,腳發(fā)抖,不知該怎樣邁步子了。于是他決定跟在一個行人后面摹仿,人家邁左腳,燕國青年也跟著邁左腳,人家邁右腳,燕國青年也趕緊邁右腳。但他的`兩只腳沒有協(xié)調(diào)好,差一點把自己絆倒。
這個行人走遠了,他又跟在另一個行人身后亦步亦趨地學走路。別人走得隨意優(yōu)雅,但他學得磕磕絆絆,引得街上的路人都把他當做怪人,停下腳步看他,甚至還有人捂著嘴笑他。
就這樣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的盤纏眼看就快花光了,他只好準備回家。此時的他不但沒有學會邯鄲人的步姿,而且還把自己原來走路的步法也忘了,竟然邁不開步子走路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四肢著地,爬著回去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不要盲目地崇拜別人,如果因為仿效他人而丟掉自己本來的本領,真是大可不必。
小學生的成語故事《東山再起》
在東晉的.時候,有個人叫謝安,他才華出眾,年輕的時候在朝做官,但不久謝安就向皇帝辭官回家了。
謝安在東山下住了下來,他常常邀請名士到他家飲酒作詩,過著隱士般的生活。
在他四十歲的時候,前秦百萬大軍壓境,國家隨時被滅亡。為了國家,謝安出山當了宰相。他面對強敵從容鎮(zhèn)定的指揮作戰(zhàn),淝水之戰(zhàn),以少數(shù)擊敗多數(shù),大勝前秦苻堅,并趁機率軍北伐收復失地,他為此東山再起。
釋義:指退隱后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后重新恢復地位。
小學生的成語故事《打草驚蛇》
唐朝有一個人名叫王魯,他在當涂做縣令。這個王魯愛財如命,經(jīng)常掠奪老百姓的錢物。王魯手下的那些大小官吏也變著法子貪污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因此,當涂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里恨透了這批官員,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適逢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地方情況,當涂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于是大家聯(lián)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的種種不法行為。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
巧的是,狀子上所列舉的罪行,和王魯平時的違法行為幾乎一模一樣。這可把王魯嚇壞了,冷汗不停地往下滴,他一邊看著手中的狀紙,一邊發(fā)著抖,心里想:怎么會這樣,這……這不是在說我嗎?
后來,人們從這個故事引申出“打草驚蛇”這一成語,用來比喻一方面給予甲懲罰,另一方面乙也受到了警戒。現(xiàn)在人們多用這一成語比喻做事不夠機密,往往由于一些不必要的舉動,導致對方察覺到了自己秘密的意圖。
小學生的成語故事《負荊請罪》
戰(zhàn)國時期,廉頗是趙國戰(zhàn)功赫赫的大將,被封為上卿。藺相如因“完璧歸趙”等出色的.表現(xiàn),也被提升為上卿,而且位居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說:“藺相如出身低賤,僅靠一張嘴皮做些事,地位竟然超過我。要是見到他,我一定要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后,就盡量避開廉頗,以免與他發(fā)生沖突。
有一天早朝,藺相如的車馬正好與廉頗的車馬相遇,藺相如連忙命令車馬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行。
藺相如的做法讓手下的門客很不解。藺相如解釋說:“秦王我都不畏懼,難道我會害怕廉將軍嗎?現(xiàn)在,秦國是強國,但秦國不敢攻打我們趙國,就是因為趙國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如果我和他鬧矛盾,只會對秦國有利。我這樣做,正是考慮到國家的安危。”
這話傳到了廉頗那里,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于是,他著上身,背著荊條,前往藺相如的府宅請罪。
從此,兩人盡釋前嫌,成了生死之交。
小學生的成語故事《高山流水》
楚國人俞伯牙,非常喜歡彈琴,曾拜成連先生為師。
學藝三年后,為了進一步提高俞伯牙的技藝,成連先生將俞伯牙帶到東海蓬萊山,將他獨自留在那里。
浩瀚的大海,碧波萬里;高山層林,蒼翠無際。眼前的美景讓俞伯牙心胸豁然開朗。澎湃的浪濤之聲,悠長的'虎嘯猿啼,俞伯牙全神貫注地傾聽著,大自然美妙的音樂激起了他滿腔的.熱情。
俞伯牙任心中的激情自由流淌,一曲《高山流水》誕生了。
俞伯牙終于領悟到了音樂的真諦,成了最著名的音樂家。
一次,俞伯牙在泰山游覽。面對巍巍青山,俞伯牙情不自禁地彈奏起來。有位青年樵夫名叫鐘子期,被他的琴聲吸引了。當撫琴的俞伯牙志在高山時,鐘子期就贊嘆說:“真好!琴聲巍峨如同泰山!”當他志在流水時,鐘子期又說,“真妙!琴聲浩蕩如同江河!”
俞伯牙所彈所想的,鐘子期都能聽出來。俞伯牙欣喜萬分,以鐘子期為知音,二人結(jié)為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