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興八首·其一》
《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zhàn)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秋興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fēng)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意思:
楓樹在深秋露水的侵蝕下逐漸凋零、殘傷,巫山和巫峽也籠罩在蕭瑟陰森的迷霧中。巫峽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烏云則像是要壓到地面上來似的,天地一片陰沉。花開花落已兩載,看著盛開的花,想到兩年未曾回家,就不免傷心落淚。小船還系在岸邊,雖然我不能東歸,飄零在外的我,心卻長系故園。又在趕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搗制寒衣的砧聲一陣緊似一陣。看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注釋:
1.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寫夔州一帶的秋景,寄寓詩人自傷漂泊、思念故園的心情。玉露:白露。凋傷:使草木凋落衰敗。
2.巫山巫峽:即指夔州(今奉節(jié))一帶的長江和峽谷。蕭森:蕭瑟陰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陰:風(fēng)云蓋地。"接地"又作"匝地"。
5.叢菊兩開: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從離開成都算起,已歷兩秋,故云"兩開"。"開"字雙關(guān),一謂菊花開,又言淚眼開。他日:往日,指多年來的艱難歲月。
6.故園,此處當(dāng)指長安。
7.催刀尺:指趕裁冬衣。"處處催",見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節(jié)城,在瞿塘峽上口北岸的山上,與夔門隔岸相對。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9.急暮砧:黃昏時急促的搗衣聲。砧,搗衣石。
《詠懷古跡·群山萬壑赴荊門》鑒賞:
秋興者,遇秋而遣興也,感秋生情之意。《秋興八首》是杜甫晚年為逃避戰(zhàn)亂而寄居夔州時的代表作品,作于大歷元年(公元766年),時詩人56歲。全詩八首蟬聯(lián),前呼后應(yīng),脈絡(luò)貫通,組織嚴(yán)密,既是一組完美的組詩,而又各篇各有所側(cè)重。每篇都是可以獨立的七言律詩。王船山在《唐詩評選·卷四》中說:“八首如正變七音,旋相為宮而自成一章,或為割裂,則神態(tài)盡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總起,統(tǒng)帥后面七篇。前三首寫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為前后過渡之樞紐,后四首寫所思之長安,抒發(fā)“處江湖遠則憂其君”的情愫。聲身居巫峽而心系長安就是這組詩的主要內(nèi)容和線索。
全詩以“秋”作為統(tǒng)帥,寫暮年飄泊、老病交加、羈旅江湖,面對滿目蕭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國家興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寫長安盛世的回憶,今昔對比所引起的哀傷;寫關(guān)注國家的命運、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為、只能遙憶京華的憂愁抑郁。
全詩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麗的意境。格律精工,詞彩華茂,沉郁頓挫,悲壯凄涼意境深宏,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最典型地表現(xiàn)了杜律的特有風(fēng)格,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