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
“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歡這句話,因為它不是從前那天真到可恥的誓言,而是我們心里曾響過的聲音,我們在一起曾唱過的歌謠。唯美中帶有一點凄涼,讓人回味無窮!
輕輕地翻開《詩經》那本冰封的古書里,蘊藏著厚重的感悟。靜靜地讀著悠揚的詩詞,飽含著的是哀婉與凄艷。細讀這本書,你會發現,豪放是外骨,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夢。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做筆記,因為這本書濃縮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與思潮。每次讀完這本書時,我總會悄然落淚,因為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人世間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去面對,去等待。如果說詩三百是前人要我們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應該懂得珍惜。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總演繹著悲劇,但它敘述的令人驚嘆不已。也許是這樣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瞧這動人的描寫,清澈如泉水,艷的讓我想起了一位絕代佳人——息媯。她被世人稱之為“桃花夫人”,因為她長得猶如桃花般嬌艷欲滴,靜婉美約,容貌絕倫,可她的命運卻不堪回首,他的艷美而亡三國,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傾國容貌,都使后人無法忘記。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媯一個?紅顏薄命的佳人數不勝數!再看看,詩經里的“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很短的一首詩,但卻情意深長,悼亡之音沸騰在詩中蔓延。這就是《鄴風·綠衣》。起初還不能理解透徹思無邪這種一點點的玩世不恭,又有一點點的心花搖曳的感覺。我總說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觀絕決,現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寶釵的任性激昂。思無邪,一本前人著傳,后人追捧的書,其實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總會占領人心的某些領域,但并非無法觸碰。當我們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來人世間為了什么,一切就會清楚了。經典之作,固然有經典之處,而《詩經》卻恰恰寫盡了人心所向,世間所惱。
這是一本受益終身的良書,它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
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篇2
須知今古事,棋秤勝負,翻覆如斯。嘆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題記
指尖輕觸,感受那埋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曼珠沙華,回眸處淺吟,傾聽那悠揚冗長的聲聲呼喚,透過千年的塵煙,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氣凝神,撫動文化的根源——《詩經》。
愛,足以讓塵世的暖透過黃土的涼傳遞出一縷清風,一米陽光,一剪月色。《詩經》中堅貞不移的愛情,凝固了守望愛情永恒的姿態——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見的開始,也不是一個秋風悲畫扇的結局。它可以忽視時間空間的界限,只為了不辜負而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滅,看過凡塵榮辱,知曉世情風霜。《詩經》用最簡單的語言成就了最偉大的愛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夕陽西下時,可以牽著你愛的人的手一起訴說著地老天荒,是那樣安心,那樣愜意。反觀現代社會,“閃婚、離婚”都好似家常便飯一般,人們在快節奏、高速度的生活環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顆曾經單純無邪的心,他們的世界里除了物質就是欲望。扭曲的愛情觀、價值觀讓中國這個處于轉型期的社會充滿了恐懼和不安。用金錢衡量愛情和友情,這樣的結局會幸福嗎?面對央視的“你幸福嗎”這個提問,國人大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細細想來,終究是幸福拋棄了我們,還是我們離棄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樣圣潔,不摻雜一絲雜質,讓人不忍心去打擾。《詩經》用它最本質,最樸素的文字傳遞著塵世間的真善美,讓三千年后的我們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憶里。那是“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釋然;那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感傷;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關雎,唱蒹葭,出東門,上壟丘的恬靜豁達,令人神往。
《詩經》可以像佛一般,讓它的悅己者放下罪惡,懂得慈悲,讓冷酷的心隨之柔軟;《詩經》仿佛一面魔法的鏡子,我們在《詩經》里看到的不是容顏,而是我們內心的獨白;《詩經》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們每個閱讀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節和語句;《詩經》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蓮,讓我們記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葉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著每一份感動,每一絲細膩,每一種柔情。
三千年的輪回,在回首的剎那,都只不過是此岸到彼岸的距離,春天到秋天的流轉,月圓到月缺的變幻。《詩經》在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飄蕩,扣開了現代人的心門,帶我們走進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紅塵,讓我們可以披風驚月,認領天下,讓靈魂在那一刻升華,然后綻放……只為看見,那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驚艷。
云水生涯,不是夢;瀲滟人生,不成空。都說佛祖是慈悲的,他總是以拈花的姿態,微笑地看著世人。在無法拯救的時候,佛亦會冷眼相待,看著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紅塵。用心去感受《詩經》,你會收獲一種別樣的風情,看著那被現代國人一點點遺失的純真和樸實,請平靜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詩經》的陪伴下釀一壇美酒,讓年華做一場徹底的宿醉。
落幕處,暗香浮動月黃昏。
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篇3
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從口頭創作的民歌到貴族祭祀的樂歌,口中喃喃地念著這五百多年的人間百態,心中有然而生的敬仰與盎然,似細水,長流……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好一個癡情人!
獨立風中,仿佛自己所懷念的戀人真的就在河的那邊。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著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怎樣?崎嶇難攀怎樣?坎坷回旋又有何妨?
大片碧綠的蒹葭和癡情人內心積攢的感情相交融,和癡情人離情別緒的感受相一致,于是,蒹葭成了離愛情最近的植物……
芣苡
找回灑遍山村的每一個角落,被青蔥的樹木掩映的山坡無處不洋溢著生氣。添加婦女興高采烈的前去采集芣苡。
時而拾起掉落地上的芣苡,時而一把一把的從莖上捋取芣苡,時而手持衣襟兜著摘來的芣苡,時而把衣襟把衣襟掖在腰間用來裝芣苡……
怎樣清麗明朗的意境!
怎樣愉快喜悅的心情!
怎樣熱愛勞動的人民!
低眸,繼續淺吟這首回環復沓的小詩,哦不,是這首贊歌——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擷之……
君子于役
都說,黃昏最容易勾起人們對遠離家鄉的親人的懷念,雞兒回窩,牛羊歸圈,有一次沐著夕陽的余暉遠眺,服役的丈夫卻依舊不知歸期。山村婦女那深深切切的思念誰人知?那無可奈何的愁煩誰人懂?只一聲深情的呼喚沖口而出:“曷至哉?”
只是,戰爭的殘酷,征伐的頻繁,又怎是一個山村婦女所能左右的?滿腹惆悵,滿腹惦念,即使喊出,天各一方,又怎能聽見?
閉目呆立,那迷離悵惘、深沉綿渺的畫面在眼前徐徐展開——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呵!干嗎苦苦的追尋所謂神圣、所謂深刻?看看手中的《詩經》,不正是么?聽聽“雎鳩”的歡快鳴叫,聞聞“東山”的戰火硝煙,看看“七月”的悲慘生活,在《風》、《雅》、《頌》的每一個角落,感悟——不朽的經典!
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篇4
我的感受大致與王崧舟對錢師課的評價相同:教師不動聲色,學生漸入佳境。
那天我坐在最后一排,看見大屏幕里的他理著平頭,架著眼鏡,有著男子將近中年時的微胖身軀。我的座位是張沒有靠背的塑料凳,錢老師又是當天第三位出場開課的老師,那時的我早就已經腰酸背疼腿麻,而我期待久矣的林莘師的課又偏在第五節,因此,我只是一味地希望錢師的這堂課能夠盡快結束。
主持人的介紹引出了錢老師的正式登場,他走上講臺,繼而嘴角輕揚,從容地向臺下鞠了半躬,便轉向學生,開始了他的《詩經。采薇》。
“同學們,我們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他對著手中的話筒輕輕地說了這樣一句盡人皆知的評語,但是我分明聽出了潛藏話語其中的某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恰如深山里的一聲鐘鳴回蕩于空寂的山谷。為何會如此?原因說不清,道不明,總之,我聽課的精神頭兒確是被這一聲“鐘鳴”給調動起來了。
由“詩歌的國度”自然過渡到《詩經》。緊接著,錢師讓學生講講自己所聽到的帶“經”字的書名,學生說了好些“經”,《三字經》、《皇帝內經》、《茶經》等等,教師對這些個“經”總結出了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某方面的經典。那么《詩經》自然也就是詩歌中的經典了。通過師生間的幾句簡單互動,便輕而易舉地使學生明確了《詩經》在中國詩史上的重要地位。
上課也講兵法,錢師如上的處理,力求簡約,為避含混。這就有了“聲東擊西”之效,言于此志于彼,舉重若輕,瀟灑如意。又似“圍魏救趙”,繞開表面,直搗黃龍,一招制勝。給小學生講《詩經》,首先應該避免的就是將課上得“形而上”,如果一個教師在課前介紹了一長套關于該書的背景:說了五百多年終成此書,說了作者身份的多而繁雜,又扯了些詩歌來源地的廣大不一。。這就無疑成了笨伯,學生滿肚疑竇,教師又落了個“一言堂”的嫌疑,賣力不討好。因此,教學是需要講究巧勁兒的,以逸待勞,四兩撥千斤。
書寫罷課題,錢師讓學生朗讀,不求節奏的統一,但求自由、大聲。
詩歌和文章畢竟有所不同,在初讀一篇現當代的文章時,可以小聲讀,也可以默讀,然而讀詩則不然——詩歌是思想的結晶,濃縮的精華,需要學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大聲誦讀,來展開凝練的文字背后那深廣的情思,即便到了高中也須如此,何論小學?
學生自由朗讀后,便開始了點名讀,一生讀罷,詩味索然,教師相機點撥,讀出詩味,此時的詩味無非音調的頓挫,節奏的急緩,教師不做深究細挖,只是讓學生默讀完注釋,明確了“思”也是語氣助詞之后,教師范讀,加深音韻上的“詩味”體驗。這是朗讀詩歌的初級階段,就此已畢。
初讀過后,便開始了研讀。錢師出示了和詩境相關的楊柳意象圖,學生談各自的感受,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之后,錢師引導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了“楊柳依依”之上,這四個字并不是錢師最終想抓住的關鍵詞,他又讓學生將注意力二度聚焦——范圍縮小在了“依依”二字上,對,就是這個詞了!錢師緊抓住該詞不放,唯恐其溜走一般。他對此大做文章:讓學生把“依依”提到前面來,感受變句和原句的差別;又讓學生把“依依”換成其他的詞語試一試。而撓到癢處的關鍵一筆是:錢師讓學生想想還有沒有哪些詞帶有“依依“二字?“依依不舍”,“依依惜別”,學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此時,學生便開始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當然僅是開始而已。
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篇5
為了喚起大家對這塊寶藏的重視,我覺得有必要再次介紹一下《詩經》,雖然在初中高中我們不止一次地學過。為保證無誤,我在網上搜索了一通,結果如下:“《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于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后而分的。‘頌’是用于宗廟祭的樂歌。”
《詩經》像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地滋潤著我們干涸的心田,當你彷徨的時候,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助的時候,也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標的時候,《詩經》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圍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無所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詩經》,她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良書,這本書里記錄著許許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間的背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怎樣去面對,叩問自己的“心”,人來世間為了什么,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詩經她能讓人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并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們中國人都能讀詩經、傳頌詩經,學習詩經這本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她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我們才不會丟失自己的民族魂。我們只有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繼往開來展望明天,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才會有希望,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純真干凈的《詩經》怎叫人不愛,她宛如是未經雕琢的璞玉,是生長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長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
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篇6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于《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么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干二凈,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贊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愿。《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妝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愿,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于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為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于直面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為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后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回,出生,然后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為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在于――你懂了多少……
閱讀詩經的心得體會篇7
朱熹曾經為《詩經》作序,在序中,他問過一個問題:“《詩》何為而作也?”而他思考后的結論是:“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即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他認為人生來就是靜的,這是人之天性,同時能被物體感動,這是人自身的需求。人既然有需求,就肯定不是沒有思想的;人既然有思想,就肯定不會不表達;既然要表達,那么言語所無法表達,而贊許詠嘆的其他部分必然帶有自然的聲音與節奏而不停歇。《詩》的內容可以說豐富而又多彩,雖只有寥寥幾千字,但這幾千字卻撕開一道口子,后人能夠窺伺到周朝的的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如朱熹所說,《詩》取自人的生活體驗,我能感受到那些佚名的作者在生活的起伏中的種種情感,酸甜苦辣一應俱全,這些情感滿溢出來就變成了詩歌的語言,在千年之后仍然熠熠生輝,歷久彌新。
《狡童》這首詩歌來源于《鄭風》,取材于年輕人之間的愛情故事,描寫了一位姑娘大膽追求另一個男子的故事。這首詩歌以一位姑娘的口吻,講述了面對難關時甜蜜而又酸澀的心情,她大膽直率的向著對方表露了愛意,抱怨著自己由于愛情食不下咽,寢不能安。當然在閱讀其他研究文獻后,有部分學者認為這首詩也有可能是在描寫一對情人之間愛情的波瀾。在這篇詩歌中,姑娘熱烈地稱呼愛人為狡童,狡童狡童,一個美貌的滑頭少年的形象一下子就展現在了我們的眼前。本詩也并不長,一共兩章,每章四句,通過循序漸進的結構方式引導讀者,使得讀者在閱讀時候猶如和千年前的姑娘對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為何不和我說話?你這個滑頭小子,為什么不與我一起用餐?”濃烈的情感鋪面而來。結尾戛然而止,有種意猶未盡之感,讓人忍不住想要和姑娘一起質問狡童,又或者恍然之中自己就成為了那位姑娘,在千年前的鄭地發出疑問。
接著我讀到《大雅·下武》,就如朱熹所說《大雅》也是取材于生活的詩歌。眾所周知《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是周王畿內樂調,其中的經學者推算,《大雅》莫約寫成于西周初年,主要歌頌周王朝先祖甚至武王、宣王的功績。本詩結構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一共六章,每章兩句,每句分為兩小句,每小句由四個字組成,工整對稱,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韻美。從題材可以知道這首詩是在大型宴會上唱的雅歌,目的是為了贊頌歷代周王的統治和賀喜于當今紂王。贊頌詩大體意思是說周朝世代出明君,前面的三位先王都十分英明,他們在天之靈指導著后人繼續繼承這些美好的品德,周武王和周成王治國有功,能效仿現任,繼承祖德,四方諸侯前來祝賀。《下武》的音韻美也是十分罕見的,它運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非常巧妙地將所有的贊頌內容串聯起來,避免了普通贊頌詩落于俗套的結果,令讀者在閱讀時候仍能耳目一新。有學者評論這種結構可以上下維系,有如連環,這種刻意營造的巧妙結構,是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其韻律節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在美學這門學科中,結構就作為一個重要部分而被學者們研究和重視,康德的完形結構就提到,在主客體同構的時候,兩者之間能發生情感的交流。正如其所言,《下武》的結構美迎合了中國人的審美需求,時至今日我們依舊仿佛能感受到在那個宴會上禮官歌頌起贊歌,向周王送上祝福的場景。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在祭祀上不僅有配樂,還有相應的舞蹈。它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而接下來的這篇就選自于《周頌》,《昊天有成命》這首詩是祭祀周成王的樂歌,它講述了周代開始的三位王對周王朝的貢獻,其中周成王被重點贊揚,歌頌了他為完成先王事業所做的各種努力。詩歌大意是:上天有命令,文王和武王收到了上天的指令,成王不敢貪圖享樂,日日夜思考著如何讓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一種多么光明和輝煌的行為,認真經營只為履行天命,讓國家太平民眾安寧。我在閱讀資料時了解到,這首詩的題目是《詩》中最長的,但是有趣的是,正文的篇幅是所有詩歌中最短的。因此在閱讀的時候也能明顯的感受到本詩語言干練之美,沒有什么多余的修飾詞,這有可能是因為頌歌的功能是告神,既然是與神對話,那么語言上就不能大加修飾,吹噓自己的功績,而是應當謙虛地陳述自己的所作所為,因此本詩“義必純美”語言質樸,高度概括。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窺伺到一絲周朝的政治和文化生活,試想象在千年前的祭祀典禮上,人民恭敬地唱起對周王的頌歌,向上天傳達著希望擁有美好生活的愿景。
閱讀《詩經》,我們能夠得到什么?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文字了解周代的歷史、政治、文化,《風》帶我們瀏覽各地的民謠,靠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有關于纏綿悱惻的愛情,有艱辛勞動,也有懷念故土的,細細讀來一個個周代百姓的形象仿佛就躍然紙上;《雅》更是被認定為中國上古時期僅存的史詩,記載了周歷代各王的所作所為,與別的文物材料相互印證中國文明史的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