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對于提升閱讀成效、拓展思維和增強表達能力都至關重要。好的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篇1
安妮·弗蘭克是個猶太少女,與父母,姐姐過著富裕安寧的生活。從1933年對猶太人進行殘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過13歲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記本,從此與日記做朋友,名為“吉蒂”。這時候,德國已侵占了荷蘭,對猶太人進行更為殘酷的迫害。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樓的房屋里面,成為了他們隱蔽的“密室”,同樣為猶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進去……
讀完這本書后,我深有感觸!他們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們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來,我感到十分地感動。詳細地描寫一下,為了躲避德國的攻擊,他們不得不把密室蓋得嚴嚴實實,窗戶全部釘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簾,擋住光亮。白天,為了不讓下面的人發現,只能輕手輕腳的,如果是現在的話,我們應該是很難辦到的!
可世界還是存有一些極少的好心人,他們的食品就是從靠公司幾位員工。這些人無私為他們奉獻,給予他們食物,書籍,學習!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過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陽光,不能觸摸自然,是極其枯燥,煩悶的和無聊的!這里沒有要好的朋友,沒有良好的老師,沒有無限的快樂,沒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戰爭形勢,不停地轟炸使他們煩躁!
安妮總說“紙比人更有耐心”,是的!這種說法我也感受得到,對人講一些繁多的事情還不如跟紙對話!每天以日記為發泄,傾訴!她渴望自由,快樂。在這本日記中,可以看出來安妮對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從13歲的黃毛丫頭長到成熟的15歲姑娘,再次聲明,很有毅力!
中間也有許多的人鼓勵安妮,比如說她的姐姐瑪戈,還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讀完這本書,我非常地感動!建議大家也去看吧——你們會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樂。我接下來要看大仲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閱讀愉快!
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篇2
“我希望在我死后,也能夠繼續活著”這是安妮在日記中寫的話。每當我一次又一次地讀完這本書時,總會思考:她真的做到了嗎?現實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她的確做到了。
這本書讀起來是輕松愉快的,不像聞名遐邇的名著那樣枯燥無味,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每當我想起戰后的滿目瘡痍,安妮的悲慘結局,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情緒的落差就像高高飛起的風箏一下子被人扯了下來。
這本日記記錄了她從十三歲到十五歲的每一個充滿未知、危險但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以及激烈的戰況和她內心深處的思考與疑問。在這兩年時間里,安妮一家一直居住在一間密室里,每一舉一動都受著限制。盡管我與安妮年齡相仿,讀起這本書來有著強烈的共鳴感,但我仍然無法想象,她是怎么在如此與世隔絕、不自在的環境中生活的?然而安妮似乎并不這么想,有時甚至把新的戰況當成一個逃離的新希望。她有著一顆無比樂觀的心,就這點,讓我無比欽佩。
我承認我總會被安妮樂觀的心態打動。“如果從外部看,我只是一只沒有自由又喜歡嬉戲的小羊羔;但在內部,指引我的則是美好的`那一面的我”她總是向往著美好的自我,美好的未來,而并非自己的悲慘的下落和戰后的慘狀。這不由得引發我的深思:對生活感到煩躁厭倦時,難道就一定要一味地抱怨生活嗎?還不如靜下心好好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案,朝著美好生活大步向前。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應徹底放下希望,失落只會讓陽光更難透過緊密的烏云,照耀到我們身上。
的確,安妮早已在七十三年前去世,但她的樂觀仍然在影響著全世界。她仍活著,以另一種方式活著。每次在遇到所謂的“人生大起大落”時,想想這個女孩,我都會覺得,一切一定都會好起來。
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篇3
我十分喜歡看課外書,異常是青少版的美繪本《安妮日記》。資料是德國人殺猶太人,一提到那里,我覺得奇怪了,德國人為什么要殺猶太人?我一查才明白,原先是因為德國納粹覺得日耳曼人是高貴的種族卻沒有應得的財富,猶太人的血統低劣卻掌更多。
我十分喜歡看課外書,異常是青少版的美繪本《安妮日記》。資料是德國人殺猶太人,一提到那里,我覺得奇怪了,德國人為什么要殺猶太人?我一查才明白,原先是因為德國納粹覺得日耳曼人是高貴的種族卻沒有應得的財富,猶太人的血統低劣卻掌握了太多的財富。我認為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的,沒有戰爭的,請不要傷害自我的同類。
日記中的小女孩是一個心地善良,活潑可愛,個性率直,同時又多愁善感。她有主見,愛思考,不會輕易受別人影響;她堅強,有毅力,在受到責備和委屈后,仍以微笑應對生活。她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應當向她學習。
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篇4
周日爸爸回來時,給我帶回來一本書。名叫《安妮日記》。剛拿回來,我就迫不及待的讀起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寫的。這是一本她在二戰期間遺留下來的一本個人日記。它真實地記錄了安妮一家為了躲避納粹的迫害,安妮一家和另外兩家在“密室”中度過的長達兩年的艱苦生活。這本書表達了安妮對戰爭的深思。安妮是個多么堅強樂觀的人呀!她是我們多少孩子的榜樣!可惜,安妮并沒有親眼看見戰爭的勝利,不然,她必須會很開心吧!
雖然,安妮并沒有看見戰爭的勝利,但她留下的日記卻成為了人們深刻反思那場人類杯具的珍貴教材。
《安妮日記》這個故事人人皆知。因為它飽含著永不泯滅的人性,蘊涵著不朽的精神傳奇,奏響著真與美的旋律。安妮,你是我的榜樣!
讀安妮日記的讀書筆記篇5
“我期望在我死后,也能夠繼續活著”這是安妮在日記中寫的話。每當我一次又一次地讀完這本書時,總會思考:她真的做到了嗎?現實堅定的聲音告訴我:她的確做到了。
這本書讀起來是簡便愉快的,不像聞名遐邇的名著那樣枯燥無味,讓人沒有讀下去的欲望。每當我想起戰后的滿目瘡痍,安妮的悲慘結局,便會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情緒的落差就像高高飛起的風箏一下子被人扯了下來。
這本日記記錄了她從十三歲到十五歲的每一個充滿未知、危險但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以及激烈的戰況和她內心深處的思考與疑問。在這兩年時間里,安妮一家一向居住在一間密室里,每一舉一動都受著限制。盡管我與安妮年齡相仿,讀起這本書來有著強烈的共鳴感,但我仍然無法想象,她是怎樣在如此與世隔絕、不自在的環境中生活的?然而安妮似乎并不這么想,有時甚至把新的戰況當成一個逃離的新期望。她有著一顆無比樂觀的心,就這點,讓我無比欽佩。
我承認我總會被安妮樂觀的心態打動。“如果從外部看,我只是一只沒有自由又喜歡嬉戲的小羊羔;但在內部,指引我的則是完美的那一面的我”她總是向往著完美的自我,完美的未來,而并非自我的悲慘的下落和戰后的慘狀。這不由得引發我的深思:對生活感到煩躁厭倦時,難道就必須要一味地抱怨生活嗎?還不如靜下心好好想想解決問題的方案,朝著完美生活大步向前。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應徹底放下期望,失落只會讓陽光更難透過緊密的烏云,照耀到我們身上。
的確,安妮早已在七十三年前去世,但她的樂觀仍然在影響著全世界。她仍活著,以另一種方式活著。每次在遇到所謂的“人生大起大落”時,想想這個女孩,我都會覺得,一切必須都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