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伊豆的舞女有感600字
一連看了三篇川端康成的小說也不覺得累。儀式因為篇幅短,二是因為情節很簡單。
有的作家在發展情節之前喜歡先寫寫景物,這讓許多著急知道故事下文的讀者抓耳撓腮。若是看這篇小說,抱著這樣的心態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全部小說的情節就是一個學生,趕上了一家在旅行途中的巡回藝人,學生對這家人中的一個女孩兒產生了別樣的興趣。這女孩兒是舞女。路上他們有互動,也許當在溫泉學生看到女孩兒裸體的時候他達到了高潮。最后男學生還掉了眼淚,原因是他跟這群巡回藝人分別了。
從情節上來說,這個小說無聊到了一定程度,喜歡金庸或是大仲馬的讀者對這本書的興趣會在看完5頁之后徹底消失;對島國文化產業有特殊期待的人看完后也許會產生“褲子都脫了你就讓我看這個”的感受;也許只有喜歡《洛麗塔》的同好們才會抱著獵奇和文化比較的心態來對此書一探究竟。
實際上這篇小說,甚至川端康成很大一部分創作都要從細微處去體會。如人物微表情的變化反應的細小情緒的變化,窗外門邊不起眼的景物;人與人之間微妙的情緒互動。這些才是《伊》與眾不同的地方。
比如“……”13
這種描寫需要極強的觀察力和細致入微的心思。知道現在,這也是日本文化產業的優點,最典型的如藝術家新海誠,其作品的特點便是每一幀的畫面都能定格成畫。而且其鏡頭經常給到我們平常都能看到,甚至很美,但卻總忽略的地方。比如飄落櫻花的肖像,墜滿落葉和易拉罐的路邊,不斷搖擺的咣當作響的火車車廂,雪夜城市斑斕的天空。除此之外,拿捏人物情緒的波動也是新海誠的拿手好戲。他的故事也很簡單,如《秒速五厘米》就是兩個小學生有朦朧的情感,但隨著距離和時間的拉長,慢慢分手的故事。但很多細小的地方,如男生坐在趕往女生所在地的火車上,大雪封路,每站都晚點,男生獨白“時間仿佛帶有惡意,緩慢地在我身上跨過。”“我突然覺得自己太多渺小,有一種巨大的物體阻隔在我和她之間。”這種程度的剖析,有幾分《伊》的味道了。
總的來說,這是部處處有細節的小說,沒有哪一處細節驚艷,但所有這些細節卻形成了一種很好的氛圍,濃濃的揮之不去。至于是什么氛圍,在后兩篇讀后感中,我們再說。
讀伊豆的舞女有感600字(篇2)
知君情深意也厚,憶人全在不言中。
“我任憑淚泉涌流。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后來什么也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我”最終還是離開了,一場宛若櫻花般美麗的旅途,一場純潔而美麗的愛情,還未完就待續……朦朦朧朧的情愫,隔著薄薄的一張紙,卻沒有捅破,微微透著遺憾和感傷。
你,一個20歲的學生哥,第一次見到舞女熏子,便“慌張地從衣袖里掏出一支香煙”,羞澀的樣子浮然在我眼前。第一次,便被舞女的樣子所迷心,這就是所謂的一見鐘情么。當他們這些巡回藝人啟程,可想你內心焦躁不安,很想趕上去吧。老太婆的好心送程,卻好像成了你的絆腳石,你焦急地走著,在前方望著送你的老太婆吃力地在后面跑著,很郁悶吧。當那漢子要你一同行走時,你“如釋重負”。宴會的那晚,聽到鼓聲,你心胸豁然開朗;聽到紊亂的腳步聲,你又心煩意亂……總之,你的心情牽連著熏子一顰一簇……
熏子,在那個學生哥心中你“簡直美麗極了”。在浴場,你一絲不掛地跑出來,伸張雙臂,叫喊著什么。看到學生哥,你反而踮起足尖,興奮愉悅。難以相象,你是有多開心。的確,你更像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沒有所謂的害羞。和這個你佩服的學生哥在一起,你的臉總是緋紅。聽到他可以和你同行,你的微笑瞬間綻放;離別之際,你緊閉雙唇,想說什么吧,想表達留念之意。我難過你望著船兒離開,始終緊閉雙唇。
舞女熏子不但愛好唱歌跳舞,還擅長下棋,棋藝非凡,還熱衷詩詞文章,縱使藝人在老太婆乃至當時人們眼中是卑微的,是“哪兒有客人就住在哪兒”的低賤之人,但在“我”眼中并不這么認為,她下棋時和聽文章時的專注給“我”留了深刻的印象。動身前一天晚上,熏子本想和我一起去看的電影,卻得不到阿媽的同意,她顯得很淡漠,可以想象她心中有多遺憾,會不會甚至有怨恨。川端康成塑造了一個清純,可愛的舞女,豐富的內心,細致的人物刻畫描寫是這篇文章的精彩之處。
一個害羞的懵懂少年和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隔著朦朦朧朧的霧紗,總牽連著那么絲絲縷縷的。熏子和“我”并無世俗之人想象的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乃至山盟海誓。他們只是通過幾次回眸,幾滴清淚來詮釋這若有似無的情愫,于是眼波流轉之間,上演了一出青澀而憂郁的如煙似霧的少年情懷。
讀伊豆的舞女有感范文600字
讀伊豆的舞女有感600字(篇3)
看了不少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讀了不少婉爾纏綿的言情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是這篇《伊豆的舞女》,沒有山盟海誓,沒有蜜語甜言,甚至通篇的對話中都未出現一個“愛”字,但兩個少年之間卻都有著一份好感,并默默地愛著對方,這就是《伊豆的舞女》帶給我們的一切,很簡單卻又很動人。
每次看完《伊豆的舞女》,我都會有一份不同的感動,都會被兩個少年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眼神,一句對白所感動,“一篇讀不厭的文章,一個看不厭的故事。”這是我每次讀完這篇文章之后唯一不變的評價。
有時,在我讀完《伊豆的舞女》之后舞女揮動著白色的東西的畫面總會一次次浮現在眼前。而每當到了這個時候,,我總會有流淚的沖動。不知道為什么,我對這個離別的鏡頭印象最為深刻。那白色的東西是什么?是白色的手絹?或是紗巾?算是定情信物,卻有仿佛不是。兩個懵懂的少年,一份懵懂的愛情,兩個人都明白自己愛慕著對方,卻又都不知道對方的心思,于是,為了不讓對方尷尬,雙方都忍著不說……
也許,沉默的愛情才是最純潔,最偉大的愛情罷。
讀伊豆的舞女有感600字(篇4)
捧起川端康成的這本輕盈的書,懷著對初戀的憧憬讀下去,再度抬頭時卻仿佛把那紅塵情愛、恩怨都經歷了一遍。起初我沒有流淚,川端康成的筆墨在少女沖著遠去的航船揮動潔白無瑕的手絹時戛然而止,那么我愿意滿懷希望——少女永生都為這場遭遇感到溫暖。
我能從作者的筆觸中感受到那個山頭的風景有多么美,綠色的縈繞下煙雨朦朧,木制的矮小房屋斷斷續續地出現在顛簸、泥濘的山路上。一間逆旅里,戴著學生帽的少年靜靜地坐在木頭臺階上,含著笑,注視著廳前一個手執小鼓、忸怩地扭動著腰肢的小姑娘。兩朵粉紅的桃花浮現在了如水的玉面上,讓日本人民沉醉的小調咿咿呀呀、不絕如縷,一如姑娘靦腆的姿容左右搖擺,飄忽不定,卻又那么明媚、動人。大概這不算是一場驚艷的相遇,卻讓讀它的人感受到山泉一樣的清新,我們找不到一絲邪惡的欲望,我們也無法探知年輕的男子心中是否種下情根,卻愿意義無反顧地讀下去。
被少年愛慕的歌女踩著易掉的木屐,沖上前去要與少年同行,固執的她大汗淋漓。少年與歌女一行人辭別后,途徑老婦人家,老婦人蒼老的聲音道出這世間歌女的辛酸,眼前浮現著那些笑靨如花的姑娘們隨著撥浪鼓、四弦琴裊裊歌舞的場景,猶如一把利刃,剎那將一切美好事物都斬斷,原來美好后面如此可怕,那些賣唱的歌女賣掉的不止是柔美的身段臉容,更是無法追討的歲月年華。再次相遇,少年滿足地追逐著少女快不起來的步履,將只屬于她的嬌羞一覽無余。小歌女純潔的音容在零碎的燈光下閃現,少年又獨自懷揣忐忑的心情洞悉周遭一切,一夜不眠,直到望見少女赤裸的、干凈的軀體時,他又綻放出無比舒暢的笑。
離別在即,遲來的少女默默送上牢牢插進秀發的木梳,深深的無奈與沒有完全消散的、甚至從未展露的激情,統統跟隨無情的海水離開。岸邊執著的歌女望著愈行愈遠的心中愛人,終于再也忍不住,她踮起腳尖,滿含熱淚、拼盡全力地揮動著白帕相送。
有人可能以為這不過是場沒有結果的、溫柔的邂逅,但我堅信川端康成筆下的這位歌女送走的是滾滾紅塵之中最美的愛情。而滾滾紅塵,有多么累,又有多么艱辛!是的,世上沒有太多的奇跡,我不知道作者為歌女創造的那個結局,卻能推測出世人為歌女創造的那個結局。終于,淚還是流下來了。
一直對和日本有關的事物有著某著抵觸情結。下意識去排斥相關的一切。
去接觸,才發現自己的狹隘,是不了解的偏見。
去接觸,才發現其中的一些美好,它們本就存在。
讀伊豆的舞女有感600字(篇5)
聽著那首“櫻花紛飛時”完成了閱讀,怯生生地使人想撫摩下青春的質地。某次不經意地邂逅,那次柔媚地低頭,那次無心地貼近,緋紅的雙頰,不知所措的表情……泛起一陣陣水汽,成了植物生長的養分。
青色的藤蔓纏繞上世間的繁華,瘋狂地肆意擴張,遮蓋住稀薄的陽光。
于是,在這個夜里,身體鮮明的輪廓被消融在黑色中,像躺在地上的熱氣球,寥落不堪。我們慌亂地尋找明媚的有溫度的心房,這時記憶拖著冗長的身體漸漸現身。愈漸明晰了,某人清朗的容顏。
他們的相逢是在秋天,優雅的山巒,翠色的森林,幽靜的低谷……
背過的書包,住宿的旅館,舞女隨身提著的鼓,青春就這樣存在于那些青色的稻田里,彌散開令人癡迷的氣息。直到多年后,他還是忘不了那個有著灼灼容顏的她。
一個個影象交錯,就像班駁的時光投影。
“伊豆。”他激越地念出這個地名,他記得了,她,一個被淡忘了名字的她。因為曾愛過,也難以忘卻那個與之相連的地方。
他走的時候她是心痛的,眷戀的。在告別的岸邊,為之心動的人,畢竟是遠了。看著他的背影,因追不上那遠去的船,可望而不可及的荒涼在那時的天空里飄蕩,凝結成一片潮濕的空氣。
只有青春散落在伊豆的時光里。在青山綠水間永遠回蕩。人生常行寂寥,我們一路留下過或深或淺的足跡,惟有,彼時的青春,成為了烙印,何其珍貴。
那時的少年,那時的舞女,沒雜質的相視,像是緩慢滲出,寧靜流深的溫暖泉水,浸泡著我們愈漸冷卻的心。純凈若水,這青澀的愛,流轉在那些明澈的文字里。恍惚了時光,沒有任何聲響與要求的愛,卻在心海深處有著一座波平浪穩的薔薇島嶼。而這樣沒功利的純色情感,又被多么可悲地封存在青春的日記本里了。
所以,還是忍不住奢望有份信仰,能讓我們看到不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