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征文的讀后感600字初中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是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他的所做所為值得我們學習。
封建統治時期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他的所做所為給后人很深的印象。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還有桃園三結義的劉備、關羽、張飛。他們三顧茅廬,請來了軍師諸葛亮。打算一統天下,但因為劉備太子劉禪的無能,最后還是被滅亡了。但是,如果沒有其中一個人,他們就不能在以前獲得這么好的戰績。
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征文的讀后感600字初中(精選篇2)
這個暑假我讀了幾本習近平讀過的書,其中《三國演義》我讀了兩遍,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書,不僅僅因為它是四大名著,更重要的是我從書里知道到了很多歷史故事,也學會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在《三國演義》里,作者羅貫中描寫了許多個性鮮明,性格迥異的人物,其中讓我印象最深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關羽關云長了。關羽是劉備的五虎大將之一,武功高強那是自然了,但最讓我敬佩的是他的忠義之心。在曹操的營長下,他時時刻刻想念的他的大哥劉備和兄弟張飛,盡管曹操對他千般好萬般好,他不為其心動。有機會離開曹營,他“過五關,斬六將’終于擺脫曹操投奔大哥劉備,他下了那么大的決心克服了難以想想的困難,他英勇、他的忠義正式蓋世無雙啊!
讀了《三國演義》,因為對故事里人物的好奇,讓我對那段真實的歷史多了幾分興趣,我便上網查了很多資料,去了解真實的“三國”,原來很多故事并不都是事實,但也有很多事實比故事更精彩。大家都知道“三顧茅廬”這個故事吧,劉備為了請諸葛亮幫自己,三次光臨才見到諸葛亮,并請除了諸葛亮,但很多資料上記載,實際上劉備不止去了三次,他可能去了更多次才請到了諸葛亮。
還有更讓我大吃一驚的是,在陳壽的《三國志》里只用了短短幾個字就寫完的事情,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整整寫了一個大章節。
讀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激起了我了解歷史,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而且作者精彩的描寫,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歷史英雄人物,不僅故事可讀性強,還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結合自己所在的新時代,我更加意識到自己要努力學習,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學習英勇人物的勇敢堅強,忠誠和有情有義,爭做一名新時代的好隊員,努力學習,多讀書,讀好書,讓自己在知識和實踐上都要更上一層樓。
三國演義征文的讀后感600字初中(精選篇3)
在我的眼里,書是知識的海洋,智慧的源泉,力量的翅膀,生命的綠洲。我每天都要認真細細地“品味”它,我最喜歡《三國演義》這本書,書中講述了“三國”發生的很多事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赤壁之戰”這個故事。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后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之戰主要反映出團結的重要性。在我們生活中,團結是很重要的。我平時不太愿意團結,無論老師、同學怎么勸我,我有時就是不聽,所以在各種比賽中難以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我看了《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后,讓我懂得了團結的重要性。記得有一次,我們班和8班進行拔河比賽,我剛開始假裝用力,其實半點力都沒有使出來,心想:等你們累了,我再用力拔。可這時已經晚了,我咬緊牙,臉漲得通紅,腳不斷蹬著地,手拼命地拽緊繩子,累得滿頭大汗也不能把對方拽過來,結果是怎么的,不用我說,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從這件事當中,讓我再次認識到團結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當我每次總自以為是的時候,就會想起“赤壁之戰”,于是我放棄以我為中心的想法,融入到集體的大家庭里,團結力量大。
是的,書是人類的朋友,他教會我們很多道理,讓我們慢慢成長起來。《三國演義》就是我其中一個好朋友,他教會我“團結力量大”。
三國演義征文的讀后感600字初中(精選篇4)
《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有關史話和民間流傳故事與自己的想象經過高度熔炬后創作而成的。故事從漢代末年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公元169年)開始至三國歸晉(公元280年)而終。全面體現了東漢末年與三國時期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它具有無法估量的藝術價值,在人民中廣泛流傳,成為一座不朽的豐碑。
《三國演義》七成真三成假,其中塑造了許多帶一點虛幻色彩的英雄——有高風亮節的諸葛亮,英俊瀟灑的周瑜,奸詐殘酷的曹操,年少有為的孫權等等。
而我最喜歡的是英勇善戰的趙云,他戰功數不勝數,一句“常山趙子龍”令無數勇將望而卻步。
歷史上的趙云其實不如小說,并不受劉備信任,也沒有五虎上將的說法,他很委屈——至高也就做到鎮東將軍,箕谷一敗更讓他降至鎮軍將軍……然而小說中的他仍是無數人的偶像,他自從公孫瓚轉到劉備帳下后,立下功勞,其中很多都是典故,其中他兩救后主劉禪更廣為流傳。
話說張飛吼斷長板橋后,劉備拋下兒子、妻子狼狽逃走,魏兵進攻時,他獨自一人在亂軍中斬敵無數,救回被奄奄一息主母抱著的后主救回,并擺脫衛兵追殺。
好一個趙子龍單騎救主,對劉備忠心耿耿,怪不得劉備要摔孩子來感謝趙云呢。趙云的膽量,武功也可見一斑,而且他也很講道理,且看“趙云劫江奪阿斗”。
諸葛亮三氣周瑜后,東吳無可奈何,只好出損招,騙孫尚香吳國太病重,讓她把兒子帶來,讓劉備用荊州換兒子。可趙云硬是單騎上船,以槍抵箭,跟主母講道理,直至張飛搶回阿斗。
趙云的英雄氣概和俠骨柔腸是我最欣賞的,此外智取貴陽體現了他兵法上也有過人之處,另外他年近七十仍斬五將立新功的氣魄也令人佩服……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英雄就是趙云,他令我崇敬。而你對三國英雄如何評價呢?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喔!
三國演義征文的讀后感600字初中(精選篇5)
我在暑假就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當時也寫了讀后感,并做了讀書卡,近期利用課余時間又讀了一遍《三國演義》。再讀讓我加深了對《三國演義》這本書的理解和認識。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魏、蜀、吳三國紛爭和興衰的過程。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足智多謀孔明、忠膽俠義的關羽、英雄過人的趙云、陰險狡詐的曹操等人物。小說描述了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有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等,每個故事都非常動人,引人入迷,讀后讓人仿佛又回到那個年代。
在讀三顧茅廬的故事中,劉備三次親自邀請孔明出山,讓我明白了只要你有學問,你就是住在深山也有人知道,只要你有學問,就會有人發現,所謂“有麝自然香”的道理;也讓我明白對人要真誠、尊重別人才能換回別人對你的真心回報;同時讓我感受到有學問、有知識的人在一個時代的重要性。從赤壁之戰中,我們看到了孔明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周瑜火燒赤壁的英雄氣概、非凡才能,曹操因為目空一切,驕傲自滿所以造成了重大失敗……故事情景描述非常動人,對人物刻畫生動,特別是對人物內心變化的描寫非常出色,真是我們學習的好教材。
在《三國演義》中,還有很多很多優秀的故事,學習這本書,不僅能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它優美的文采更能提高我們寫作的水平;不僅能引導我們對歷史故事的愛好,同時也讓我們認識到一個社會的和平、和諧是多么的重要,人們生活在一個戰亂年代是多么的悲慘。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好日子,努力學習,保護好我們的祖國,把祖國建設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