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讀后感個人收獲
高爾基出身貧苦,親身經歷資本主義殘酷的剝削與壓迫,《童年》是高爾基的自傳小說,似乎整篇都是十分沉重的故事,但是“我”卻用童真的眼睛、純真的思想去看,去思考,去敘述。
《童年》中有一段描寫“我”的父親死去的片段:“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親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著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長老長的,他的光腳板的腳指頭,奇怪地張開著,一雙可親的手安靜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彎曲的;他那一對快樂的眼睛緊緊地閉住,像兩枚圓圓的黑銅錢,他的和善的面孔發黑,難看地齜著牙嚇唬我。”在“我”——一個大約三、四歲的“小鬼”眼里,因為對死沒有概念,所以在父親死了的時候,“我”居然一點也沒有哭,甚至以為父親在逗“我”玩。父親對“我”來說真是非常親近、重要的人,所以“我”的描述里父親是“可親”、“快樂”的人。父親死后“我”家失去了一根頂梁柱,只能去投靠外祖父。這么一個大變化是“我”的童年真正的開始。
當時“我”的外祖父是一個粗暴的人,兩個舅舅正在鬧分家,家里籠罩著陰霾、爭斗,這些對于初來乍到的“我”來說比較難適應,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抽”,于是“我”被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薩沙唆使,將過節用的白桌布染藍,祖父將“我”打得失去了知覺。“我”做為一個很小的小孩子第一次嘗到了“抽”的味道,雖然現在的父母有明顯的家長做派,但相比“我”的外祖父來說,父母們遠不及他的嚴厲。
高爾基與“我”很多的地方都可以重疊,也許就是因為高爾基經歷了“我”的童年,所以成為了如此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社會活動家。
童年的讀后感個人收獲篇2
這本書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讓人同情,他三歲時,父親就因病逝世了,他跟著媽媽和外婆來到了外公家。外公是一個殘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和外祖父一樣是一個殘暴、自私的人,甚至兩個舅舅的兒女也是殘暴、自私的人。主人公阿廖沙就在這樣殘暴、自私的家庭生活著。外祖父經常痛打外婆以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如此黑暗的環境下,誰又能不害怕和恐懼呢?
然而,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不乏溫暖與光明。這就是以外祖母為代表的另一些人、另一種生活。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干、熱愛生活,他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又孤獨的心,他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另外,正直的老工人、現身于科學的知識分子,都給過阿廖沙以力量和支持,使他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人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時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
阿廖沙的性格正是在鉛一樣的生活的重壓下,在無盡的苦難及與惡勢力的頑強斗爭中,在接受和認識現實中所有美好事物的過程中,逐漸地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所以,我們要向《童年》中的主人公學習。只要我們能保持不滅的信心,不管你眼前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是幸福的還是悲傷的,只要你堅持讓自己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有同情心的人。那么,你一定能迎來生命的輝煌!
童年的讀后感個人收獲篇3
讀完書的最后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閱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著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七,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愛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其他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童年的讀后感個人收獲篇4
這個暑假里,我讀了著名前蘇聯俄羅斯作家高爾基寫的三部自傳體小說之一《童年》。
這部小說描寫了作家童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以后,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
首先我覺得小主人公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孩子,他自幼喪父,又在十一歲喪母,外祖父也破了產,他只好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其次,我覺得阿廖沙是一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說對自由生活的熱烈追求。在本書第七卷中寫到了小主人公常常受到整條街上孩子們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臉上到處是青一塊、紫一塊的,渾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許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如果大街上靜悄悄的,大街對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聽到孩子們快樂的喧嚷聲,他就顧不得外祖父的禁令,從院子里溜出去了。可見,阿廖沙也是一個比較貪玩的孩子,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在本書的最后,作者寫道:從開學的第一天起,學校就引起他的厭惡,因為教師與神甫都不喜歡他,后來神甫讓他退學,不過這并不使他傷心,他離開了學校,一直到放學之前都在鎮上的幾條骯臟的街上閑逛,細細地察看鎮上的喧鬧的生活。盡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個知錯就改、善于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后來學校來了一個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認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談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動,所以也就表現得比水還要安穩,比小草還要順從。
從這個被真實記述下來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時代的高爾基對自由的熱烈追求。
童年的讀后感個人收獲篇5
讀了《童年》我深有體會,讀了《童年》后我才感到我們的生活有多幸福!
這本書講了:三歲喪父,母親出走的阿列克謝在姥姥的慈愛,老爺的兇殘中經歷了有愛,有恨,有喜,有悲的童年往事,度過了孤苦無依的童年。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家人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珍惜現在的擁有的一切,學會關心我們身邊的親人,因為他們的愛是唯一的,是我們永遠的港灣。并且在一家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也沒有高低貴賤,所以每個人都要顧及別人的自尊和感受。同時相親相愛,和睦相處,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快樂,幸福!使自己的心靈純潔開朗。反之如果惡意傷害,取笑別人,傷害的不僅是他人的自尊,個回事自己的心靈蒙羞。并且每一個人的心靈是要靠自己去珍惜,無論別人怎么對待,我們都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心靈,真愛自己的生命!
同時生活真正的強者是那些面對突發事件能夠冷靜對待的人,而不是平日了以強欺弱,卻在關鍵時刻束手無策的人。只有平靜而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的人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同時一個自力更生,用自己的奮斗創造明天的人,人生才會更加穩健而踏實,其實這種人也是一種強者。人生的幸福感并非來自財富,而主要來自于善良和質樸或內心的充實。強者也需要學習,因為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找到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去取長不短才能在這個社會里生活下去。正如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只有經歷磨難才能成功,讓生活順流而下!同學讓我一起在自己的生活中做一個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