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
學生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學習環境?我想起了第歐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擋住我的陽光”!可我們的學校教育,儼然成了束縛學生心智的場所。我的孩子在小學二年級就要做超出他們智力范圍很多的題目,一到快考試就要做大量的卷子,題海戰術。我曾經也去過一些中小學的校園,特別是到了中學,很難看到學生那種特有的陽光與燦爛,多數臉上寫滿的是疲憊與木訥。對我們的學生而言,他們在學校究竟學到了些什么?表面來看,學生在學校學到了很系統、很豐富的知識,但細一追問: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的嗎?他們消化了多少?這些知識又幫助了他們什么?為他們打開了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我們會發覺我們的教育離我們的生活有多遠!學校學到的這一套套裝知識,正是忽略了知識與人的主體經驗相互聯結,造成我們的學生浮離于真實世界之上,只知道一些普遍法則,面對真實生活、真實世界只能以套公式的方式對待人生。后果就是,學生一旦離開了學校,曾經的知識便遺忘得所剩無己了。知識是什么?顯然不只是書本或教科書上的套裝知識,還包括人與世界互動形成的經驗,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剛剛過去的高考,報紙上羅列出一長串的高考狀元,細細看過這些狀元的事跡,沒有一個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孩子,他們都有大量的課外閱讀和課外活動,所以才使他們有睿智的頭腦和開闊的眼界。學校里傳授的套裝知識只是知識的一部分。一般說來,教科書上所鋪陳的材料,是套裝知識的典型。數學與語文的系列課程,尤其是其典型中的典型。習慣于學習套裝知識,長期被遺忘了的是人最真實的經驗知識。
進行價值思辨,培養抽象能力,來培養、發展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教育者應該做的事就是創造人發展獨立思考的環境及催化機制。讓教育內容回歸知識的本來面目,把知識還原為人與世界互動的經驗,而非疏離于主體經驗之外的概念與資訊。
目前學校的主流價值與教師正在扮演的角色,其實不利于學生心智的成長,它們嚴重壓抑了學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成為復制知識的機器。實際上,人的學習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賴教師。教師最多從旁協助,所以教育的重點,首先在于解除學生身上的壓抑,讓他恢復童年時的好奇,讓他想學。其次是向他提出問題,讓他看到方向。再其次是營造討論問題的環境。最后才是“教材與教法”。
有時看到很多孩子包括自己的孩子被大量的作業、補習班壓得沒有時間走出去玩一玩,我都覺得非常的不忍。窗外的世界,總能引發人們無盡的向往,抬頭望向窗外,綠意盎然的風景在招搖。孩子們的眼光渴望與陽光、與芳草相遇,孩子們的心靈也期待與草地、與藍天擁抱。學校的教育,理應架起一個聯結窗內、窗外世界的橋梁。當學校教育卸下沉重與束縛,走向窗外,走向真實的世界,教育才真正回歸到了它的原點。
學校在窗外,這本身也是一個隱喻。我們的學校教育,理應推開那一扇關閉的窗,看一看窗外的風景。其實,僅僅看一看窗外是不夠的。畫家馬蒂斯一生不斷地在畫窗外,他自己說:“在我的意識中,窗內窗外已融而為一?!睂W校教育也一樣,只有與個體經驗相連、與真實世界相連,實現“窗內”與“窗外”的一體融合,才能讓受教育者的人性特質得以健康地生長,成為人性健全的人。盧梭曾提出,“教育即生長”,可以說這就是教育的本義?!吧L”需要一個良好的土壤,我們教育首先要做的也是,為“生長”提供一個良性的環境,提供一個有陽光雨露、花草樹木、云霞虹影的彩色世界,讓窗內的生活不再單調。
讀完此書,深深覺得作為教師我們真的應該在埋頭工作的時候,抬起頭來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學生,看一看窗外。
《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篇2
據說,中國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學校。而在我眼中,中國的集體教育是從孔夫子開始的。為什么要把很多人集中在一起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學習?古往今來的專家們給出了很多解釋。但學校教育確乎是一天天發展壯大了。
現在你要是問別人“你為什么要上學”,那人準會愣在那里,因為上學似乎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不需要理由??墒菍W校教育的弊端似乎也是越來越嚴重了。到底為什么要上學?學校教育應該干什么?也真到了該問一問的時候了。
《學校在窗外》試圖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
作者黃武雄認為,人的原始旨趣有三項:維生、互動、創造。他認為維生不必教,創造不能教,能教的只有互動一項。所以作者認為學校教育應該做而且只能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
為什么學校教育應該做這兩件事呢?作者的解釋是:“未受教育的人,雖然對周邊的生活有深刻的體驗,但他的經驗世界狹小,沒有太多機會把自己的生活經驗拿來,與別人在不同時空下的經驗相互印證,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經驗。一個人必須把自己的經驗,拿來不斷與他人的經驗相互印證,視野才能開闊,判斷才能周延,思路才會清晰,人的內在世界才能充分發展?!?/p>
如果學校教育還有第三件事該做,作者認為那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造、去互動、去冥思、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作。
那么現代學校是按照這三件事去做的嗎?顯然不是,作者認為現代學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套公式,浮離于真實世界之上。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作者以其獨具一格的眼光發現了這個屬于所有學校的通病。
現代學校教育,重知識不重經驗。由于學生只忙著去背公式,背死的知識,他沒有時間去接觸實際的世界,無法去摸索、積累豐富的具體的屬于他自己的特殊經驗。等他從學校里畢業,進入現實社會,繽紛多變的現實會使他迷惘,他發現很多事是沒法套用公式去解決的。
但學校教育給他形成的習慣讓他無法發揮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實際問題,他只是一再地回到公式中去,生搬硬套地去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因此,很多從學校里出來的人,他的思維始終是浮離于真實世界之外的,無法與真實的世界融合。這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高分低能”。
學校教育應該打開人對世界的實際經驗,而不應該只是把學生封閉在書本之中。只看重學習抽象知識的成績很明顯是錯誤的。
很多人是在離開學校之后才開始真正的學習。我想,這也正是本書的書名——“學校在窗外”的真正含義。
《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篇3
孩子為了什么去學校?用日本小說家大江健三郎的字眼,就是為了與世界互動或聯結,進而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須去學校。既然所有的孩子都要去學校,那么,學校教育應該做些什么呢?《學校在窗外》作者黃武雄先生認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維生”、“互動”與“創造”這三個原始的天生旨趣,學校應當去探討讓學生沿著天生的旨趣,充分發展。即在這三者之中學校教育能且只能著眼于“互動”這一要素,探討如何讓學生擁有不斷創造的環境,讓其發展獨特的創造活動,而非反過來壓抑他的創造能力。簡言之,就是“打開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處的位置,從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而非整天學習“套裝知識”
那么,我們一直津津樂道、苦心經營的應對“高考”的教育教學,就是對正常應有的“互動”的干擾,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現今,很多學校在高一、高二就把一切向高考看齊,像我今年教的高一某班開了班級QQ群,口號就是“為了高考”,更不用說平時的課堂教學、教學測試與評價了。這樣做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即使順利通過高考,也因為接受的大多是支離破碎的“套裝知識”,基本上沒有繼承,遑論創造了。現今社會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現象,固然有大環境的影響,難道就沒有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不“打開人的經驗,發展抽象能力”的因素嗎?
作為教師,平時我們苦口婆心,費盡心機讓學生去學去研究考試,如果是在高三一年這樣做的話,是忍痛、是不得已。如果整個高中三年一直這樣做的話,是殘忍、是居心叵測;如果從小學,從初中就開始拆,那簡直就是劊子手。因為孩子的原始旨趣就這樣被我們和學校和有關教育形成部門聯手扼殺了。其實,在“互動”這一學校教育任務的前提下,學生本來就不存在“好”與“差”的差異,存在的只是每個學生與這個世界聯結的點的不同,我們教師所作的就是幫助學生找到聯結的點。對于所謂的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增加課時、多做習題、反復“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動”進行得不順利的時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時的連夜雨。學生學習的困難,“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達到他要學的知識所相應的抽象水平”,實現更順暢聯結的方式應該是降低抽象水平,“給學生多點時間與自由,給學生多點問題去思考”。
“如果學校教育做而且只做這兩件事:打開人的經驗及發展人的抽象能力,那么無數經過學校教育陶冶的人,將會比今天的人具有更豐沛的創造力?!薄叭绻f學校還有第三件事該做,那么這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創造、去互動、去冥想、去幻想、去嘗試錯誤、去表達自己、去做各種創作:編舞、搞劇場、玩樂園、打球、版社團,讓他們自由地運用時間與空間?!?/p>
期盼這樣學校教育早日來到。
《學校在窗外》讀書筆記篇4
教該怎么辦?如何進行教改?《學校在窗外》的作者、臺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的看法是應該分底層和上層兩部分進行改革。底層部分指教育大環境,上層部分指教育觀念、教材、教學態度與技巧等。
關于教材的改革,我非常贊同黃教授的觀點。教材的編寫應由淺入深,不應淺嘗輒止。因為人接觸知識的目的不是要東學一點,西學一點,而是要促發知性的成熟。人只有深入某些領域,才能達成知性的成熟。一個知性比較成熟的人,便有自學的能力,也逐漸能夠獨立思考。
黃教授還反對教材全面簡易化。因為全面簡化而沒有相關的配套去重視個別差異的話,那么不只犧牲了精英學生的正常發展,也會矮化其他學生潛力的發揮,矮化整個社會的智力。所以,好的教材應是在簡易且必需的基礎之上,仍要有較深入的教材,標注記號;作為識別。否則表面上要簡化教材,事實上則逼迫學生去補習。
平時教學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粵教版語文教材在使用方便的弊端。教材全面簡化,也配合了相應的選修教材加深相應知識,但由于不計入學分,再加上高考指揮棒的導向作用,實際操作中很多學校干脆直接棄選修教材不訂不教,真的是犧牲了精英學生的正常發展,也矮化了其他學生潛力的發揮。長此以往,矮化的是整個廣東的智力。希望這樣的局面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通過這次跟崗學習,我才發現深圳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真心佩服他們的勇氣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