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父親的病有感讀書筆記
讀父親的病有感讀書筆記篇2
提起魯迅先生,腦海里揮之不去的總是那個“早”字。年少時的他,因為父親的病而遲到后,便在學桌上刻下了“早”字來激勵自我,警示自我從此不再遲到。讀了《親的病》后我覺得,魯迅刻下的“早”
不僅僅是惜時的早,更是提示國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術、科技、國力,都應當爭先于他人,社會才能提高,國家才能富強。也許治魯迅父親的病在當今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在那個時候,卻讓魯迅東奔西走四處求醫最終魯父還難逃一死。表面上看,是當時醫生水平的低下,但實質上應歸咎于醫學的落后,導致魯父病程拖延,最終撒手人寰,留下魯迅“父親!!!”“父親!!!”一聲悲哀的呼喚。不禁叫人潸然淚下。從這篇文章中,我懂得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
文中,魯迅的父親因為過于迷信中醫,相信那些根本好不了的偏方,而不相信科學,讓西醫診治,雖然此刻中醫是我們得以大國粹,但前提是它是由科學可依,就算科學所依,至少不像文中那些“名醫”所說的那么神。
同時由此讓我聯想到當時中國的落后,不僅僅是醫學技術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是固步自封呢在歐洲人經過工業革命進入了機械的時代,中國卻盛行女人“裹足”、“巫醫不分”,延續了千年的封建思想、迷信意識,使中國難以走出落后的泥沼。再追溯到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我們中國人都扮演著被侵略的主角,“東亞病夫”在中國人的心里留下了沉痛的烙印但中國人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舊世界舊思想宣戰;之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指引了光明的道路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國人民最終站起來了。
魯迅前輩,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人。對于他的文學功底,不是我最欽佩的;而他那無畏的精神和滿懷為國的火紅的心,是令我崇敬的。魯迅前輩也是人,然而他不甘做個平常的人,他不愿在沉默中死去,而愿意在沉默中爆發。他像一道雷鳴閃電,炸醒沉睡的人們,震驚了后人的我們。
讀父親的病有感讀書筆記篇3
《父親的病》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看標題時內心本以為是只寫出魯迅對他父親的悔恨,可魯迅寫的“病”不只是對于他的父親更是對這一整個封建社會的迷信。
文中最終的‘他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苦痛。’寫出魯迅為下文的懊悔埋下了更深的伏筆,但若少年時的魯迅沒有叫喚他的父親,讓他的父親擁有片刻的寧靜的話也會改變魯迅的一生。
再來看看“名醫”陳蓮河,他只用抓住人們心中的一絲期望和人們心中的不死渴念,便會開始無限的利用。一開始他是以一個出診的方式來無限的詐取金錢,再一來不知不沉中又將誤命的事倒扣在少年時的魯迅的頭上,又喚來了一個衍太太來誤導少年時的魯迅。這一來誤會了全部。
用我的語言來說就是:陳蓮河只用抓信人們的心里和思維就能夠干出一場“完美的‘犯罪’”。
魯迅知所以要寫出《父親的病》是為讓人走出迷信,不再讓陷入‘犯罪’了讓人們清醒,讓社會清醒。
讀父親的病有感讀書筆記篇4
魯迅的童年之花雖然已凋謝,但在黃昏時仍能拾起來,在那里其中有一朵花,雖然不是姹紫嫣紅,但它卻讓我感觸頗深。這朵花就是《父親的病》。
文章回憶了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那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和草菅人命的實質。
由此,我聯想到當時中國的落后,不僅僅僅是醫學技術的低人一等,在思想觀念上,綜合國力上又何嘗不是固步自封呢正如曾國藩在《原才》中的兩句詩“風俗之原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和“風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終不可御者也。”如果這兩位“名醫”就是《原才》中的“一,二人”那么中國更是難以走出落后的泥沼。
讀后也暗暗佩服魯迅的文筆,表面上冷靜地敘述了事件的始末,卻暗念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握一管如椽之筆,蘸那滿腔心血,將守舊勢力罵得入骨三分。正如郁達夫形容魯迅的文字:“魯迅的文體簡練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后,只消兩言三語就能夠把主題道破。”
這篇文章更是提醒我們,當下應刻苦學習,提升素養,不斷進取發展,使我們偉大的民族擺脫愚昧,繁榮富強,這才是我們交的最好的一份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