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100字讀書筆記
周樸園是名聲和地位顯赫的地主階級,帶著資產階級的特點。對他而言,頭銜和金錢是最重要的。年少時的愛情也要屈服于此,于是他努力創造一個“年輕。賢惠、規矩”的小姐侍萍,他欺騙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兒子。他把自己塑造成重情重義、遵守封建禮儀的正派人物。
可見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情感是虛假的,周樸園帶有一顆封建的龐大的虛榮心。
再看30年后的相逢,在周樸園認出了眼前的魯侍萍后,他感受到了威脅,但這威脅是他自己加給自己的,他試圖使用金錢擺平一切。在這里不僅僅是虛榮心,還有對聲名的貪戀和緊握。
這樣的人物未免太過單薄,也不符合現實。
在那段地位身份懸殊的感情中,周樸園也曾用心過,總是關著窗的房間,遇到還不明身份的無錫人最先詢問的是三十年前的事,最后無法回避時還是讓周萍與魯侍萍相認了……把這些部分簡單地說成周樸園自欺欺人是不妥的。在時代背景下,周樸園當年的拋棄妻兒是有其他封建人物支持的,他的行為是受封建擺布而做出的順應的選擇,他不過是可憐的封建思想的奴隸。
這樣的周樸園才顯得飽滿起來。
經典中的人物、情感基于現實,對人的評定、人與人間的關系都不是可以用好壞來簡單概括的。所以回到現實中來,所有的人、事也不能單純看待。人是復雜且矛盾的。侵華的日軍固然可很可惡,所犯罪行固然罄竹難書,但我們不能抹殺他們在親人面前的情感是善良真實的,同樣也是自私的。舉這樣極端的、國人皆知的例子并不是想為當年的侵華日軍的罪行抹些明亮色彩,而是要指出在人性的分析上,不能單從一種行為中片面判斷。
而單純的好壞標簽的濫貼也不是沒有原因的。隨處可見的影視作品中,反派角色大多壞的徹底,不見一點人性的閃光點。家長在面對不利于孩子教育的人事時,也習慣于用“他是壞人”或“這是壞事”來簡單概括。這就養成了單純的一代,不會全面評點,也會給閱讀帶來障礙,無法理解經典中的人物的飽滿的人性,提出“他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樣的疑問。這是可悲的,看不清人和世界。
品讀到了這些,在成長中,也就學會了客觀和全面,拒絕單純武斷的貼標簽。品讀經典,重要的是從中抽離出現實,作為自己的人生裝備。
雷雨100字讀書筆記篇2
曹禺在一九三四年發表四幕劇《雷雨》,劇本反映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上層社會生活的腐爛與罪惡。作者以卓越的藝術才能深刻地描繪了舊制度必然崩潰的圖景,對于走向沒落和死亡的階級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
四幕劇《雷雨》在一天的時間(上午到午夜兩點鐘)、兩個舞臺背景(周家的客廳,魯家的住房)內集中地表現出兩個家庭和它們的成員之間前后三十年的錯綜復雜的糾葛,寫出了那種不合理的關系所造成的罪惡和悲劇。它寫的主要是屬于資產階級的周家,同時又寫了直接受到掠奪和侮辱的魯家。《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結局有的死,有的逃,有的變成了瘋子。劇本的這種強烈的悲劇性不只深刻地暴露了資產階級的罪惡和他們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而且引導觀眾和讀者不得不追溯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這正是《雷雨》這一名劇深刻的思想意義之所在。劇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對主要人物形象都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對話,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繪,他們都有鮮明的個性,每一個人物都顯示了他的作為社會人的豐富內容,以各自的遭遇和命運激動著人們的心弦。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都市里,資產階級往往帶有濃厚的封建氣息,周樸園正是他們中間的代表。他既是尊崇舊道德的資本家,又是在外國留學過的知識分子。對于這個人物隱藏在“仁厚”、“正直”、有“教養”等外衣下的偽善、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以及由此產生的罪惡,作家通過富有表現力的戲劇情節——例如他對侍萍的“懺悔”、對繁漪的專橫、處理罷工的手段等等,給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魯貴是一個不識羞恥、趨炎附勢的奴才,在他和周樸園這兩個人物身上,作家所投射的憎恨是極為鮮明的。性格更為復雜和矛盾的一個人物是繁漪,在這個人物的塑造上,特別顯示了曹禺優異的藝術才能。繁漪是一個“五四”以后的資產階級女性,聰明、美麗,有追求自由和愛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熱情而孤獨,飽受精神折磨,渴望擺脫自己的處境而又只能屈從這樣的處境,正象作者所說,她陷入了“一口殘酷的井”。作家曾說:“在《雷雨》里的八個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較覺真切的是周繁漪”。作者用力刻劃了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悲劇的意義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作家曾說:“這類的女人許多有著美麗的心靈,然為著不正常的發展,和環境的窒息,她們變為乘戾,成為人所不能了解的。受著人的嫉惡,社會的壓制,這樣抑郁終身,呼吸不著一口自由的空氣的女人,在我們這個現社會里不知有多少吧。”強調形成這種悲劇的社會原因,同情象繁漪這樣人物的內心苦悶,當然都是應該的,但說她的一切是“值得贊美的”,她的心靈是美麗的,則表現了作家在著重控訴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對于人的摧殘和損害的同時,對這些人自身的弱點缺乏批判,并且給予了過多的同情。對繁漪是如此,對周萍也是如此,象周萍這樣一個具有蒼白空虛的懦弱性格、一切都打著他那個家庭出身的烙印的人,作者在他的結局的處理上,顯然表現了不應有的同情。周沖的年紀尚小,他生活在飄渺的憧憬和夢幻里,對現實缺乏深切的理解。這個年青人最后的慘死,不僅揭露了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同一切美好愿望的對立,同時還暴露了這個封建性的資產階級家庭的罪惡。
除了精神上、物質上都依附于周家的魯貴以外,魯家其余的三個人物都是屬于社會下層的被侮辱與被損害者。魯媽和自己的女兒四鳳的幾乎相同的經歷,深刻地說明了在那個社會里這些平凡善良的人物的遭遇和命運。雖然魯媽對有錢人懷著仇恨和警惕,但仍舊無法阻止女兒走上她所恐懼的道路。四鳳對社會現實是無知的,魯媽和四鳳是那樣純樸,容易受騙,因而她們母女的遭遇與繁漪、周萍不同,就更強烈地引起了人們的同情。魯大海這個人物雖然寫得還不夠豐滿,但作家對他賦予了很大的熱情,這是體現作家社會理想的形象。他粗獷,有力,最后《雷雨》中的那些人都毀滅了,他卻走向自己應該走的道路。魯大海的出現給作品的陰郁氣氛帶來了明朗與希望。
由于作家主觀上對產生這些悲劇的社會歷史根源當時還缺乏科學的理解,把悲劇的原因解釋為“自然的法則”,認為“宇宙正象一口殘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樣呼號也難逃脫這黑暗的坑。”這種思想認識影響了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廣程度,并且帶來一些思想上和藝術上的弱點。在《雷雨》的“序幕”和“尾聲”未刪之前,這種影響更為明顯。例如以性愛與血緣的倫常糾葛來展開戲劇情節的處理,不只有藝術上使人感到塑造的刀痕,甚至如作者所說“有些太象戲了”,而且也反映了當時作家對支配人類悲劇的力量的認識上的模糊不清。但由于遭遇對他所寫的生活非常熟悉,愛憎分明,劇中人物的真實刻劃,讀者或觀眾仍然可以從中看到這一悲劇的深刻的社會根源。《雷雨》在有限的演出時間內,成功地概括了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前后三十年的腐朽墮落的歷史。
雷雨100字讀書筆記篇3
如果說,魯迅的《吶喊》是中國現代小說的開山之作,郭沫若的《女神》代表了新詩的輝煌,那么曹禺的《雷雨》可說是中國話劇創作第一次成熟而優美的收獲。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作弄。專制、偽善的家長,熱情、單純的青年,被情愛燒瘋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恨著罪孽卻又不自知的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還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這一切在一個雷雨夜爆發。有罪的,無辜的人一起走向毀滅。曹禺以極端的雷雨般狂飆恣肆的方式,發泄被抑壓的憤懣,毀謗中國的家庭和社會。
《雷雨》的戲劇沖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開始是郁悶燠熱,烏云聚合,繼而有隱隱的雷聲,有詭譎的閃電煽動著漸趨緊張的空氣,忽地,天地間萬物止息,紋風不動,靜極了,就在人剛剛覺察到異樣還來不急思忖,當頭響起一個炸雷,電閃雷鳴,雨橫風狂,宇宙發怒了。達到此種戲劇效果全憑劇作家牽動劇中人物之間“危險”關系。比如周萍,對父親是欺騙與罪孽感,對蘩漪是悔恨與懼膽怯,對周沖是歉意,對四鳳是希望振作,對侍萍是難逃宿命。 《雷雨》確是才華橫溢之作,在戲劇藝術上臻于完美之境。《雷雨》成功塑造了劇中人物。如果一出戲沒有令人難忘的人物,那么無論它的劇情沖突多么緊張激烈都不過是一時的熱鬧。
《雷雨》中的人物是豐滿而復雜的。即如周樸園,曹禺將他歸于偽善卻仍然還要為他分辨出剎那間幻出的一點真誠顏色。而對周沖,曹禺也細心區分著單純與癡憨,讓現實的鐵錘一次次敲醒他的夢。
當然,在《雷雨》中最獨特最耀眼的人物是蘩漪。她是一個最“雷雨的”性格。她的熱情是澆不滅的火。上帝偏罰她干枯地生長在砂上,她的美麗的心靈被環境窒息變成了乖戾。她有一顆強悍的心,她滿蓄著受壓抑的陰鷙的力,她不是所謂的“可愛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銳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雷雨》具有一種詩意之美。這不單單得自文辭的優美,許多段落被人們反復背誦,也不僅是得自劇中人物詩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說,是所有這一切,包括舞臺提示、角色分析,匯總而后升發出的一種形而上的氣質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