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讀《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篇1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生有味是清歡”談及蘇軾,滿心蕩漾如歌的行板,遍地的詞花。可東坡,不止于東坡之詞所流露出來的淡然自如。讀《蘇東坡傳》才知,他的行止由心,他在與人交往,與內心相處時的和諧,才是他名芳千古的魅力所在。
蘇軾與人之和諧,從垂髫之時與家人相處中便體現出來。讓我感興趣的是他與母親的一段小對話,不僅早早地見出他的心之所向,更體現出了母親對他的疼愛有加與母子關系的融洽。對話道后漢時朝政混亂,一位名叫范滂的正直學者冒死進諫,被判死罪之后深覺愧于母親的養育之恩,可范母依然支持兒子去做對的正直之事。蘇軾欣賞他的凜然正義,詢問自己的母親會不會容許他長大之后,也變成范滂這樣的人,蘇母說:“你能做范滂,難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嗎?”從小事中見出蘇軾與家人之間的和睦,體現出濃濃的親情美。
蘇軾在父親蘇洵和弟弟子由的陪伴下學習成長,在他的日后生涯中同弟弟所表現出來的手足之情,在中國這樣一個倫理道德之邦也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在成長的道路上,子由同他是最為親近的,即便長大做官之后,他們也常寫詩互贈,身影也常在對方的夢里出現。以前只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嫦娟”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只知子瞻對子由之思念情深,卻不知子由對兄長付出得更為深切。在蘇軾最窮困潦倒的時候,是弟弟用羸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庭;在他的政見最孤立無援的時候,也是子由在背后毫無保留地支持他;政治風暴席卷而來,他們相互擔心,互相幫扶,手攜著手走過了一路坎坷。蘇軾曾說“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更足以見他們親情之深厚,相處之和諧了。
子由對哥哥的幫助是巨大的,蘇軾卻因他的才華與抱負,還是不可避免地成為政治風暴中搏擊風浪的海燕。可不管是仕途上的擢升還是貶謫,都沒有改變他自始至終都聽從著內心真實的聲音,一如既往地做到與自己內心的和諧。內心的聲音在呼喚他,不要被利欲貪念所蒙眼蔽竅,身心該放在為人民謀真切的利益上。在朝廷上,他聽從自己內心的安排,勇敢地批判一朝之相王安石,批判這位野心勃勃的革命家,反對他的變法將人民帶入水深火熱之中。在地方里,他觸摸心底的汩汩清流,感知心海的波瀾不驚,與心和諧的同時便做到了與人和諧。任杭州太守時,百姓都愛戴這位富有活力的名詩人。他熱心賑災,在杭州疏浚鹽道,平抑糧道,修整西湖,直至今日人們仍嘆賞蘇堤春曉之美。他關心人民,他熱愛人民,他給人民留下福祉,他與人民和諧共處。這,永遠是留在人民心目中的一首贊歌。
“多生綺語磨不盡,尚有宛轉詩人情。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東坡正是做到了與人和睦,與心和諧,才能在俗世洪流中堅定自己的立場,在歷史的潮流中作為巨人屹立不倒。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也應當做到如東坡一樣,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不也有著“和諧”二字正在曉喻著我們嗎?做到與人與心之和諧,我們也就能更好地漫步人生路,展望美好的未來。
讀《蘇東坡傳》讀書筆記篇2
可能是因為林語堂寫的是英文本,沒有自己寫中文版,故而翻譯的可能和作者本意有差,但大體不差。
這是一本講述蘇軾生平的傳記,并沒有以作品為主述說。是事件,加上各種版本的記述。有人物,都是和蘇軾相關的,有朋友,有對手,有先朋友后敵手,也有敵手中的善意者。蘇軾對這些人都無惡意,均一心對待。可你無害虎意,虎有傷人心,所以蘇軾在為政后期屢遭貶謫。貶黃州,惠州,儋州,越來越遠,但蘇軾都頑強地活下來了。卻沒想到,在遇赦而歸途中殞命,時也?命也?
本書對蘇軾評傳時,把王安石寫的太黑了,可能政治家的王安石真的如此,但讀的時候心里真不舒服。王安石可是寫“春風又綠江南岸”“花木成畦手自栽”“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八大家之一”的人,我覺得是個可愛的老者,還不至于一無是處。林語堂把他抹的太黑。
總而言之,封建時代的為官生活,是你死我亡的斗爭。平民生活,是水深火熱的掙扎咕噥。還是現在這個時代不錯,在做良民的前提下,至少能活過七十歲。人生七十古來稀,活過七十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