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讀后感700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積累大量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經驗和知識可以成為你日后學習和工作的寶貴財富。好的禮記讀后感700字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禮記讀后感700字,供大家參考。
禮記讀后感700字篇1
偶讀《禮記》遇到了下面這樣一段話,很值得慢慢體會。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古代的教育,沒有德智體美勞,卻有仁義禮智信。沒有說讓學生畢業后成才,做一番大事業,只是要求學生能夠人格健全,學識通達,能夠成為榜樣。成為榜樣后,他人自然能夠信服,也即是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反觀我們此刻的教育,基本上是為了分數、證書、學位,然后再作為出人頭地的工具加以利用。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很敬業,但不得不提出疑問,我們樂群嗎
如今的高校,老師給學生打分打的試卷的分,學生給老師績效分。對于這一點我十分反感,并不是因為學生給我的分數低,而是對于這種事情很不能理解。某些人為了討好學生,甚至放下了師者的尊嚴,對學生容忍放縱,奴顏婢膝。還有,有些學生因為考不好,甚至在網上罵老師,嗚呼哀哉,今日之‘博習親師’也。
論學取友,我們能夠理解為有論學的潛力和擇友的原則。但我更愿意把這四個字曲解為以文會友。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最痛苦的事情,莫過于沒有知音。而最易成為知音的,則是同學和同行。期望難忘同學情,同行非冤家。把酒言歡、坐而論道比刀光劍影要幸福的多。能做到上面三點,就可達小成,其實并不難。
大成叫做知類通達,強力而不反。要做到這一點很難,原因很多。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要擁有獨立的思想和誠實的決定。這樣說可能太大眾化了,很多人不會覺得這一點有多么重要。舉個我經常給人下套的例子吧。
我經常這樣問別人:你認為八股文好不好?
上面的例中的答者就是沒有獨立思想的人。對一個事物做價值決定時,務必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否則一切都是人云亦云,毫無主見。大成無上限,獨立思想,誠實做人,而已。
禮記讀后感700字篇2
今天我們來看《學記》中的一段話: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這段話談的是正業與居學的關系,即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系。教學按時令進行,在學校學習正式課業,而回家或放假時也有家庭作業。難能可貴的是,《學記》把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都看得很重要,而且兩者密切相關。課外學習可以培養興趣,開闊視野,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也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鞏固和強化。
比如,在課外自行練習“操縵”(彈奏雜樂),課堂上就能很好地學習彈琴;在課外學習“博依”(比喻修辭),課堂上就能很很順利地學習《詩經》;在課外學習“雜服”(灑掃應對之事),在課堂上就能很好地學習禮儀??偠灾?,課外積極主動地學習各種雜藝,既可發展自己的潛能,又可激發學習正業的興趣,大大促進了課堂的學習。
對于這種教學思想,一般論家稱之為“藏息相輔”原則。在學校,在課堂上,就要專心研修主業;在家里,在課堂外,就要按自己的興趣自由學習。
藏息相輔的教學原則,是一種很大氣、很前沿的教育思想。反思我們現在的“應試教育”,反思現在有些學校的“監獄式生活”,反思現在中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數理化”的現狀,我們深深地感到羞赧和不安。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學校在抓好日常教學的同時,已經開展了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的第二課堂,我們已有各種社團30多個。第二課堂和社團活動的展開,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校園生活,而且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使同學們喜歡學校,熱愛生活,樂于學習,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習成績.
禮記讀后感700字篇3
我這個人不喜歡看書,特別是那種很厚的書,看幾頁就不想看了??墒?,現在在大學就靠自己給自己充電,所以,只能強逼著自己看。最近老師要求我們看一些古代蒙學的教材,我看了《大學》,我覺得看過之后我整個人都變得有知識的氣質了。真是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這些書不僅對古代的學者影響深遠,而且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也有很高的價值。
《大學》、《中庸》本是《禮記》中的二篇,今單獨抽出印行,說明它們有獨特的價值。《大學》中提出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命題就深受《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的稱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方法,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其中“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的論述,反映了作者先進的經濟思想,這些都值得我們很好地體會。所以命名為《大學》者,正如鄭玄所說,“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
下面就介紹我讀《大學》的感想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戰國時期,寫定于秦統一全國以后不久。它是我國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指有關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廣博的學問?!洞髮W》依據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闡明了新生的地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理論。文中提出三條基本原則(三綱)和八個方法步驟(八目)。“三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學》認為,人生來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重新發揚明德,各心民心,達到道德完美盡善的境界。具體說來,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關鍵。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禮記讀后感700字篇4
儒、道、陰陽、法、名、墨、雜、農、小說家九家為中國最早的九個學派,其中儒家和道家出現的最早。儒家的禮儀在周朝時就已經開始實行了,道家的八卦早在伏羲時就出現了。但《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所以,我覺得還是儒家更主張中道。
我認為《儒行》這篇文章就是寫君子(儒士)的各種行為的。我體悟最深的一段是: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有人會把它翻譯為:儒士拿忠信做甲胄,禮義做盾牌;頭戴仁而行,懷抱義而居。這就是自立。可我更愿意把它譯為:儒士用忠信捍衛自己的思考,用禮義來保護自己那顆純潔的心;腦子里有一種意念是要懷著仁愛去行動,心中懷著義來處事。雖然有暴政,但也無法改變我的想法。這就叫做自立。
舉兩個例子吧!
周朝時,西伯(周文王)不喜歡紂王荒淫無道的統治,所以就以自己的仁政來治理國家。這可惹怒了紂王,于是紂王便囚禁了西伯。但西伯仍然依他的正道而行,最終還是打敗了紂王(只不過是把他的大道傳給了他的兒子武王)。
第二個例子是關于猶太人摩西的。
猶太人在埃及待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埃及人便開始排斥猶太人,后來又要把所有剛出生的猶太男孩都殺掉,只有一個叫摩西的小男孩獲救了。他支持猶太人信仰上帝,而不信仰多神教,最后帶領大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后來的以色列),自稱以色列人。
所以,如果你光會獨立做飯、掃地,這不叫自立,必須有了這顆心才叫自立。
禮記讀后感700字篇5
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呻,朗讀。占,音(chān),同“覘”,注視。畢,竹簡,這里指書?!吧肫湔籍叀币鉃椤岸⒅n文大聲朗誦”。訊,告知,告誡?!岸嗥溆嵮浴币鉃椤耙晃兜毓噍敗?。
及,急迫。數,音(shuò),多次。“及于數進而不顧其安”意為“一味趕進度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悖,違背教學原則。佛,音(fú),佛戾,違背,違反?!捌涫┲层?,其求之也佛”,是說教師在施教中違背教學規律,提出的問題不符合學生實際。
隱,痛惡。疾,怨恨。“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意思是,由于教師教學不當,使學生痛惡自己的學業,并怨恨自己的老師。
刑,成功。
這一段列述教學上的種.種失誤,對于今天的課堂教學有很大的警示。
失誤一,教學形式單一,死記硬背,滿堂灌,使學生不能自主學習,缺少獨立思考,不能融會貫通。
失誤二,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不研究學生的學情,不從學生實際出發,不能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失誤三,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畏懼,不能從學習中體驗收獲和快樂,使學生產生厭學、厭師情緒。
《學記》很早就注意到教學中的弊端,并明確提出警示,但是,時至今日,這種違背教學規律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甚至根深蒂固。
2008年12月我們在深入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實地參觀了杜郎口中學,并根據我校實際,實行了“新課堂”。新課堂的宗旨是:教學就是“教學生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激勵者、評價者;課堂上讓學生動起來,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最大進步。如今,新課堂思想已經深入人心,新課堂已開出燦爛的花朵,并結出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