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學生對所讀內容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評價,這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規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篇1
這是一本關于溫情、愛情、親情與一個男人從磨難中獲得蛻變與成長的書,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經歷生死的那一天,都會經歷一個自認為無法度過的艱難期,但正如書中所說那樣,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真的會存活下去。當你讀完這本書時,你真的能夠強烈得感覺到,愛是一種多么強大的力量!
我們不全是長篇小說,也不全是短篇故事,最后的最后,我們成為一部人生作品集
我們不是我們所收集的、得到的、所讀的東西,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是愛,我們所愛的事物,我們所愛的人。所有這些,我認為真的會存活下去。”
我們讀書而后知道自己并不孤單。我們讀書,因為我們孤單;我們讀書,然后就不孤單,我們并不孤單。
一個人無法自成孤島,要么至少,一個人無法自成最理想的孤島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
沒有人會漫無目的地旅行,那些迷路者是希望迷路。”
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生共鳴,反之亦然。書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來吧,親愛的,
且讓我們來相愛,
趁你我
尚在人世。
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篇2
在即將大學畢業的這一年,我終于鼓起勇氣在內心承認:我原本就真的很討厭閱讀。但是在興趣愛好那一欄居然也能“厚顏無恥”的寫下“閱讀”二字,如今讀完加布瑞埃拉·澤文的《島上書店》后開始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要么是不自知,要么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喜愛。
我想從喜愛閱讀與否的源頭開始談起。是誰告訴我們一定要多閱讀?要多讀書的原因是什么?就我個人而言,在小學習完常用漢字進階初中學習的時候,語文老師就強烈推薦我們要多閱讀,會有各種好處,好處之一就是:作文會寫得特棒!應該就是那時候起,我的生命中開始各種名著書單泛濫了,首當其沖的是“四大名著”,有同學一口氣幾百塊四本買回家就開始躺在書柜當“吸塵器”,不知是出于書太厚的畏難情緒,還是“名著就是無聊書的代表”的刻板印象,對于有名著二字的書一直無法讀下去,身邊也沒有對名著熱愛沉迷到難以自拔之人,加上不讀名著作文倒也寫得也不賴,于是一顆不愛閱讀的心仿佛也更加心安理得了。總結下來:最初不愛閱讀一是畏難導致不能體會閱讀的樂趣,二是推薦者功利目的性太強,導致我把閱讀與苦讀二者混淆。
反觀《島上書店》,主人公A·J與其第一個妻子同為書籍愛好者,在結束博士學習后選擇回到家鄉小島是因為對書籍的熱愛和對小島文化傳播的執著;圖書銷售員阿米莉亞熱情耐心地向店主推薦自己出版社精選且自己細讀過的書籍,并因此發現人之交往趣味相投的重要性,尋得終生伴侶;雅拉的媽媽將兩歲的她遺棄在書店便是認準了這個絕佳的成長環境,雅拉也在書的浸泡中成為閱書無數的小作家;原本不愛閱讀但對偵探推理感興趣的蘭比斯亞警官,在書店老板的推薦下接觸推理類書籍,并發現自己愛讀很多種類的書,愛與人交談書的內容。從剛開始與人交談的裝逼,到談吐得體,勇敢追求所愛,到書店主死后接手經營小島書店,這個初次見面被A·J認為具有配角性格特點的人,竟在閱讀的影響下擁有了勵志的主角光環。這本書和煦地傳遞了很多閱讀給人自然的美好和改變,然而這些改變都基于:因為某些原因,他們開始執著于對閱讀的喜愛。
對閱讀的喜愛?如果沉迷各種題材的青春文學也是對于閱讀喜愛的一種,那么我想我也是體會過那種快樂的。“課桌上一本教材,課桌下一本小說”,這種現象曾是我愛閱讀的至高體現,因為這,一直在家長面前偽裝成苦讀好學生的我,也被班主任無情的揭露了真面目,直到今天我媽都能回憶出當年班主任口中我對小說的“熱愛”場面。其實這些書是真好看,不然怎么可以在白天高強度學習10多個小時后,晚上秉電筒夜戰到凌晨?然后第二天醒來還有不松懈的五門大月考。但看青春文學這些是閱讀嗎?我不知道,在它們被作為”禁書“的狀態下,我認為“青春傷痛文學”們,應該是不能被稱之為閱讀的,因為它們不被提倡,因為它們沒有在中小學生必讀名著的書單上,因為沒人說它們對寫作文有好處……
其實在成年后,與朋友討論到讀過的喜歡書籍時,我愧疚地說自己沒讀過什么書,因為那些讀過的書不是名著,于是在討論時它們居然地位低賤到連書都不是了……這位朋友說其實書不分好壞貴賤,是書就自然有它的意義,自己喜歡就好。聽到這些我竟輕松不少,為自己無力裝博覽群書而松了一口氣。區分閱讀的道路上多一點這樣的公正平靜之人多好。
離開青春文學后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沒有主動閱讀的欲望,從2009年至今我有個最喜愛的歌手叫許嵩,最初喜歡他就是因為十分欣賞他的詞作,然而人家是真的閱讀愛好者,博覽群書,句句歌詞都是看似流暢易懂實則引經據典。彼時的我好想寫出辭藻華麗而又言之有物的詩句,但作為閱讀知識儲備極度缺乏的小天真只能崇拜而又無力,那時流行博客,這個明星總是久久才會更新一次博客,每每更文都是自成一派,見地極深,他的詞曲創作、行文風格和思維性格,我都歸結于他讀書多。而我不愛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名著,于是喜愛別人有而自己沒有的那一部分,成了我對他喜愛的一部分。
那些喜愛閱讀的人應該是自己喜歡上的吧,沒人拿槍指著他們說:這個對寫作文有好處,你給我讀啊!那些喜愛閱讀的人應該是自己很喜歡某本書的故事內容、某個作者的敘事風格、某一類型的書……那些喜愛閱讀的人應該是某個時期或者某個原因開始喜歡上讀書的吧,反正他們應該是發自內心喜歡上閱讀的。
最近一年的時間我開始喜歡沒事找書看,但是這個沒事找書看的初行動源自于:一段沒朋友、心靈荒蕪、情緒無所寄托的時期。那是去年獨自在深圳實習的日子,每天上班往返將近一小時的公交,下班后獨自刷完所有電腦網頁和手機應用后閑得發慌的日子,我走進了一家稱重賣書的小店,10塊錢買了本書開始每天公交時間看一點,看書坐車時間過得倒也不知不覺的快,一段時間過去第一本書看完,當我企圖再去稱本書回來看時,那家小店竟然關門大吉被一家攝影店取代了,于是人生第一次鄭重的走進了新華書店,選了本原價正版書開始看,當書再一次被看完后,我發現看書這愛好好像挺燒錢的……
實習期間我經歷了比較大的情緒波動,盡管極力隱藏但現在想來應該還是被察覺了,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實習期間的老板在茶水間突然對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傳達他的讀書體會,他說:人的一生無法經歷很多的體驗,但是閱讀可以,無論讀什么書,它可以讓你看到更多世界,打開自己的眼界,找到書本與生活的契合點,也許能幫助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能說出這番話來的人,應該也是很喜歡的閱讀的,這種推薦讀書的方式是這些年來最溫暖人心的外力,將我向喜歡上閱讀的方向輕輕的推了一下。
也只有自己開始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才會開始自己選擇書籍,喜歡上閱讀。
因此反推過去,我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討厭閱讀的?
是從將苦讀移情到閱讀上開始討厭閱讀的,是從功利心太強而未達目的開始討厭閱讀的,是從懷疑書“中自有黃金屋”開始討厭的,是從給書籍分三六九等使得書而不書開始討厭閱讀的,是從閱讀的樂趣太過遙遠開始討厭閱讀的……
如果你因為很多原因像我一樣討厭閱讀,那么你可以試著在情緒恰當的時候開始讀一本帶插圖的童話,你會有收獲的,無論是對故事情節,還是對一顆開始接近閱讀的心。
因為《島上書店》說:沒有人會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篇3
《島上書店》是由美國作家加布瑞埃拉·澤文寫的一部以愛與書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男主人公費克里先生年輕時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妻子在一家小島上開了家書店,人到中年后,愛妻去世,他醉生夢死,無心經營。這時他遇到了被母親遺棄在書店的瑪雅,善良的他收養了她,并構筑她的文學夢。后來他因一本書愛上了圖書經銷商阿米莉亞。
在這本書里,所有人的命運幾乎都是因為書籍而改變,書成為故事情節的重要推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比如,在約會中,看一個人的閱讀品位;喜歡一個人也要小心翼翼地揣摩ta的閱讀歷史……所有感情的起落興滅,所有劇情的轉折跌宕背后,都站著一本書,讓人覺得美好的不真實!
圖書經銷商阿米莉亞給男主人公費克里第一次見面時推薦的《遲暮花開》,在男主人公費克里讀后便無可自拔愛上,忍不住在第一時間撥通了阿米莉亞的電話……我們總是無法給愛下定義,也許是愛允許讓自己有破綻,允許一個互不相干的人進入自己的生活,允許自己開始嘗試做從前“我絕對不會做的事”。
“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這是阿米莉亞和費克里的婚禮上,阿米莉亞念的一段《遲暮花開》中的話。
書到底有沒有這樣的魔力(真的很喜歡電影《西雅圖夜未眠》中“Magic ”這個詞)?這讓我想到了錢鐘書與楊絳,王小波與李銀河,書在他們的人生、愛情、際遇當中到底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前段時間,楊絳先生去世,她的《我們仨》又讓我們重溫了錢老一家三口相聚相守及酷愛讀書勤奮治學的美好點滴和溫馨。你是否會想起那頭獨立特行的豬,那個率性而有趣的王小波。他做工人時因為《綠毛水怪》而與報社編輯李銀河相識相戀,1977年至 1997年20年間他給妻子李銀河很多私人信件。“你好哇,李銀河……”他每每致信李銀河總是這樣開頭,這些情書字里行間沸騰著孩子般的純真、稚氣、頑皮。他的愛,如何不蠱惑人心?李銀河曾發微博說:“當代寫作者中王小波第一,馮唐第二!”可見在李老師心里,王小波雖仙逝多年,卻仍無人能比。在他們的一生中,書扮演著及其重要的角色,癡迷而成就自己,共鳴而互相吸引,欣賞而相互影響。
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篇4
這是一個講述愛與孤獨的故事,然而,卻又離不開書。
A.J.費克里是一家島上書店的老板。他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對書的品味也很獨特,偏愛文學作品,尤其是短篇。性格和品味的因素,使得他書店里的書籍品種不夠豐富,受眾面自然也狹窄,要不是妻子和周邊做些互動營銷,書店可能早就關門了。不幸的是,懷孕的妻子遇車禍身亡,這也將費克里徹底推向了崩潰的深淵。“不思量,自難忘”,在對愛妻無盡的思念中,他自暴自棄、借酒消愁,書店經營也愈發慘淡。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費克里珍藏的善本被竊。“環顧群書悲欲狂”,命運為什么對我如此不公?不久之后,有人往他店里放了一個包袱,里頭是一個棄嬰。孩子的母親因為飽受“第三者”的道德煎熬而選擇了了卻自己。
怎么辦?此時的A.J,大約像車爾尼雪夫斯基筆下的薇拉一樣,對上天的嘲弄和戲劇化無所適從。在那段充滿意外的時光里,“得與失”的天平在費克里的心中應該是不平衡的:對命運不公的憤懣、中年喪偶的悲戚還是占據了情緒的大部分,而這個突然出現的孩子,帶給他的則更多是踟躕和迷茫。
最終,費克里收養了孩子。這種安排是必然的,作者想告訴大家,再怪異孤僻的性格表象下,都有一顆愛心。愛是無處不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試問,誰能拒絕一雙無助孩子的眼睛和伸向自己的小臂膀呢?讀《島上書店》有感(親子閱讀筆記)
孩子瑪雅的出現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轉折點,為這個家、這方土地、這片生活帶來了微妙而持續的變化。原先嗤之以鼻的書、不聞不問的事,費克里慢慢拾起,也開始關心。這種變化可能起初是被動的,慢慢地,滲透到他的氣息和血液中,促成了A.J世界觀的變化。事實上,瑪雅的成長歷程,也是A.J.費克里蛻變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很難說究竟是他拯救了瑪雅,還是瑪雅拯救了他?是相互的,這個世界,本就是在雙向螺旋的進程中向前發展,充滿著復雜性。
美版暢銷書的敘事格局通常也是復雜的,多線索、倒敘插敘是常有的事;然而,這本書的敘事卻相對簡單,簡單到能明確感到作者不想取悅誰,只是想簡單表達她的訴求和感受而已。我想,作者大概是個愛的完美主義者,她討厭殘缺的愛,于是很自然地,設計了出版社業務員艾米麗婭這個人物。
艾米麗婭骨子里很高傲,很少有她瞧得上的人。因為一份推薦和好奇,她來到島上,可是性格的原因,使得她和同樣固步自封的費克里的見面注定是不愉快的,兩人匆匆擦肩而過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若干年后,被瑪雅漸漸暖化內心的費克里,偶爾捧起艾米麗婭當年推薦給他的書---《遲暮花開》,內心的堅冰徹底破碎,他毫不猶豫地撥通了艾米麗婭的電話。
越是堅硬的外殼下面,往往有著越脆弱的內在,A.J讓我們更加確信這一點。于是,他們走在了一起,也給了瑪雅一個完整的家庭。誠然,就我看來,這種對皆大歡喜的促成有點刻意,可是,又有誰是真正討厭圓滿的呢?至少,我不是。
既然叫《島上書店》,且離不開書。書是工具,可你能說書只是工具嗎?想想,卻不是。本書利用書店這個平臺,以各種方式介紹著書籍的流派和觀感,雖然個別地方有機械和羅列之嫌,但是,這條線索的主旨是本源且美好的,那就是告訴大家:閱讀讓人產生力量,強大的精神力量,積聚著性格與命運救贖的源動力。作者用心良苦的意思,通過瑪雅的一句話得到了言簡意賅卻完美的表達:我喜歡樓下,樓下有書店,書店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
愛,不論是親情、愛情,最終總能幫我們與悲傷和孤獨告別;有了愛,你再不必自怨自艾,也不必在堅守和迎合之間痛苦地搖擺。若是你還喜愛讀書,那么這個告別的過程,會愈加短暫。
我知道,未來,永遠是美好的。
關于島上書店的讀后感篇5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書上這樣的一句話引出了我濃濃的好奇,“沒有誰是一座孤島””。當拿到書后,書腰上有這樣一句話“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很艱難的那一年,將人生變得美好而遼闊。”還以為是本講風雨后會見彩虹的書,或者是心靈雞湯的人生范本。結果并不是而是感動全球千萬讀者的陽光治愈小說,像小鹿一樣蹦跳而迷人的一個小故事。有一點推理小說的成分,和一點愛情小說的成分,但歸根結底,它的內核是關于愛的故事,對書本的愛,對家人的愛,對周圍每個人的善意與愛。
一個失去了一切的人,如何重新找到牽掛、書、愛情、宴會和歡笑、以及一切美好生活。這本書提醒了我們,愛與被愛的能力、付出與接受的意愿,能拯救陷于孤獨絕境中的人。一則美妙、動人的故事,關于人生的救贖與轉化,它會在你的胸中回蕩許久許久。
我狼吞虎咽地讀完了這本書。這是一封寫給文字的情書,魅力四射,風趣非凡。它讓你一直開心一直微笑,但喉頭又時常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