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長恨歌》有感
通過寫讀后感,人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觀點,與讀者交流思想、觀點和感受。怎樣寫讀《長恨歌》有感?這里提供讀《長恨歌》有感分享,供大家參考。
讀《長恨歌》有感篇1
翻完王安憶的小說《長恨歌》,有種自我跟著書中的女主人公王琦瑤活了一輩子的感覺,如果不是學校里操場上嘈雜的聲音告訴我,這是在現實里、在我自我的生活里,我也許真的會以為自我被長腳掐死在黑夜里。就這樣,又翻開了《長恨歌》……
那時王琦瑤才十幾歲,還是女高的學生,單純、善良、美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到電影棚里試鏡進而結識攝影師彭先生,彭先生給王琦瑤拍的照片滬上淑媛讓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他對王琦瑤的好感與日俱增,提議她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王琦瑤成功當選三小姐,彭先生怎樣都沒想到,正是這“三小姐”的稱號,讓她與他的距離越來越遠。王琦瑤被李主任包養了,在愛麗絲,王琦瑤是拿自我的全身心愛他,只要能見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讓她像孩子一樣興奮。他給了她一個西班牙雕花盒子,里面裝著金條,也許一切早有預兆。李主任死了,他死后,她的生活就像身體失去了骨頭,只剩下血肉,酥酥軟軟的。在這期間,程先生一向在尋找等待王琦瑤……
王琦瑤跟隨外婆到蘇州老家散心,鄉間的山水是一副良好的滋補藥,她漸漸對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瑤于蘇州,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一不細心來到了油菜花園,是樸素中的亮點。老家的阿二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他愛她,她愛憐他,他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該會上海的時候了。畢竟,她是屬于大上海的女人。從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沒有了痕跡。阿二是王琦瑤生命中一個匆匆的過客,相遇的一瞬間,給她送去了一縷陽光,帶來了溫暖。阿二,是她生命中的插曲,走過后,便只能是錯過。
回到上海,王琦瑤在平安里胡同開了診所,結識了嚴師母和毛毛娘舅。在不停地聚會、吃飯、聊天中,王琦瑤愛上了康明遜也就是毛毛娘舅,他們發生了關系,王琦瑤懷孕了。迫于家庭壓力,他離開了她,她本想打掉孩子,但在去醫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了下來。似乎是個自我留下一件財產似的,康明遜走了,她就什么都沒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這孩子。
那幾年的上海,經濟蕭條,排隊買米時,她偶遇了程先生,記憶雖被時光風化,但還留下斑駁的殘角;面龐雖被時間沖刷,卻還依舊有那年的風韻。他們相視一笑,為了她,程先生一向未娶。此后的每一天,程先生都來王琦瑤家里精打細算些柴米油鹽的小事情,宛然一對恩愛的夫妻。只是程先生從沒有在她家留宿過,照顧好她睡覺之后即使再晚也要會自我的家。誰不想就這樣一向簡簡單單下去,就這樣,守著一份小幸福,度過余下的幾十年。可是,孩子的滿月酒上,康明遜被邀請來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應對自我心愛的女人,他沒有辦法這樣騙自我繼續下去,他選擇了離開……
孩子薇薇逐漸長大,薇薇沒有王琦瑤的姿色、氣質,是沒有打磨過的毛糙的玉石。女兒的成長并沒有讓王琦瑤簡便下來,反而更多了些麻煩。她要打扮、要時尚,卻又不聽信王琦瑤的指點,對母親,是帶著些嫉妒的。女兒的朋友張永紅倒是天生懂得時尚的精髓,且和王琦瑤是一致的。薇薇嫁人出國后,張永紅倒經常來陪她。
這時的王琦瑤已經50多歲了,雖然打扮的大方得體、顯得你年輕,但年齡畢竟是經歷過年齡的人,身體上怎樣會不帶有年齡的痕跡呢!她結識了20多歲的老克蠟。在感情來臨時,她逃避,她不敢承認。克服了種.種心理障礙之后,愛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她應對的竟是老克蠟的拋棄,理由是她不再年輕了。她試過挽留,也注定只能是徒勞。張永紅的男朋友長腳得知王琦瑤有金條,行竊不成,把她掐死在黑夜里。生命條令的最終一瞬間,她想到40年前在片場看到的情景,仿佛是此刻的自我……
王琦瑤死了,她的死是個杯具,她的40年生,也是個杯具。我常常想,如果王琦瑤沒有到片場試戲、如果她沒有參加“上海小姐”的選拔、如果他沒有認識李主任……是不是后面的一切杯具都不會發生了呢他會和程先生相愛、戀愛、結婚,然后過著一個平凡女人的生活。可是沒有這么多“如果”,王琦瑤還是王琦瑤,杯具就是杯具。書中王琦瑤曾想:她這輩子,要說做夫妻,也就是和李主任了,雖然不是光明正大,倒也是實打實的。她的一輩子,身邊停留過很多男人,卻沒有一個是陪她走到最終的。她不斷地愛,得到的確實不斷地傷害,當一個個人都離她遠去,剩下遍體鱗傷的自我,在孤獨中死去。
看完了《長恨歌》,我也像活了一個世紀那么久,令我感慨的不僅僅是主人公王琦瑤的一生,還有王安憶對王琦瑤各個階段生活狀態、心里的描述,以及同時代周圍人的描述,無論是王琦瑤的哪個年代,還是那個年代的人,王安憶都將人物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有如臨其境之感。能夠說,這本書是一個女人蕩蕩起伏的一生,也是上海那個年代生活的逼真記錄。
《長恨歌》,一個寫進女人心坎里的小說,一個微小女人的情感生命,一個時代的記憶變遷。
讀《長恨歌》有感篇2
有人這樣說過,二十世紀寫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張愛玲、王安憶和安妮寶貝。張愛玲是讀過的,安妮也略曉一二,但將這三個人放在一起,總覺得似乎還是有些不妥。開始讀王安憶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覺得這人寫東西極其細膩,一讀便知是個女人。即使寫大歷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筆觸,將那血腥味、硝煙味、濃烈得化不開的政治情結都融在細細的、實實在在的文字里。
讀《長恨歌》前幾部分時,有一種錯覺:這是小說嗎?莫不是散文吧。很少能在一部并非巨著的長篇里,看到作者對弄堂、流言甚至鴿子著如此之多的筆墨。但讀后才體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這個繁華之地,才能見識它的寬厚與封閉、高傲和孤獨,才能循到王琦瑤們的生活軌跡。難怪她毫不吝惜地占用篇幅去寫一件衣服的一針一線。
這部書是寫給上海的,寫給一個女人或千千萬萬個女人的。從閨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兒,到名噪上海的“滬上淑媛”,再到令人艷羨的三小姐,一切都顯得那么理所當然。如果這樣理所當然下去,恐怕就要與張恨水之流的鴛鴦戲文無異了。但命運不會如此地善意,他不會去同情一個不得不讓人憐惜的女子,只會毫無偏頗地執行既定的規則。
一個女人,經歷了兩個時代,在不同的人生無奈地周旋幾個男人之間。而她的悲哀在于,她永遠是時尚的、不俗的、惹人憐惜的,然后結局便可想而知。阿二、薩沙、毛毛娘舅成了沒有結局的結局,再也找尋不來;為她從一而終的程先生死去時不知是否帶著一絲牽掛;而她臨死看到的幾十年前在片場的情景,仿佛是上天的先知先覺,抑或緣定因果。
尤其讓我動容的,是王琦瑤四人約定的聚餐。這讓我想起《紅樓夢》。有人說小資情調太濃了,而恰恰是這以不穩定為大背景的溫馨,更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難以逃過的陰冷。無聲無響,卻讓人窒息。張愛玲的《金鎖記》或《半生緣》也會出現類似的場景,卻不會讓我聯想到寶玉和他的姐姐妹妹們。
從頭至尾,王琦瑤都沒有老去。我們依稀看到,她依然穿著陰丹士林藍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發上,微卷的額發間露出滿是落寞的眼神。用一個不算做傳奇的傳奇,講述著她自己的故事,關于女人的,關于上海、繁華和命運的。
塵埃落定,繁華不老。
讀《長恨歌》有感篇3
《長恨歌》讀后感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長恨歌》
那是一條黃昏夢殘的古道,那是一渺春江花月的清波,那是一驛積淀了江楚流香的亭閣。著一條漫卷的青絲帶,映著斜陽走過碧坪,你輕曼的溫柔,異于北國的風雪,你的妖嬈更有著明晰的江南芳韻。江南的水無私的把你妝望,綠林熏陶成你的素雅,天生麗質一朝秀選,卻都化作淡淡的歷史傷云。
夜,靜的出奇。
你踏著唐朝宮殿的紅地毯,吟著那江南的曲賦信步而來。久睡的長安,投下一片卓麗的云彩,那是江南的水給她織的嫁衣嗎?“一枝紅艷露凝香”“春風拂檻露華濃”,這艷容勝過冬日里貞傲的梅和寺里的明肌香雪。舞曲也多情了,直要披上霓裳般的羽衣去回應這春來的歌唱。帝王手中的御筆顫動了。
或許這原本就是中唐的宿命,或許一方愛的曙光將要在冷冬擦亮,或許這都是冥冥之中從未休止的撥動的命弦。雄偉的望朝金殿,一派帝國端重的氣韻,也抵不住她輕盈的舞姿,和浪漫時節的回眸一笑。已再沒有了她的倩影。遠去的車跡,回首這雄偉的金殿,天摧殘星,月蝕清夜,玉階生怨……
那夜的馬嵬驛,在祭奠絕代的紅顏。
那夜的馬嵬驛,著裳的紅樹謝了。
那夜的馬嵬驛,好美,好涼。
明皇落淚了,哭的凄慘,哀惋。窗,開著,缺月無聲,門扉里透著沉沉的鼻息,青松漏著幾段光隙。昨日的記憶,是車如流水馬如龍;今日卻是伊人歸去,從此陰陽。
宮闕里,依舊有曾經舞動的羽衣,而那身影,在一場浮華之后,悄然離去。夜,真的很寂寞,晚初的村店,只有一聲斷斷續續的幽咽,只有黑森森的天空下,一襲霓裳濾出的滴滴清淚。
紅晝月弭,風輕掠。木積香山雪,冷宮闕。竹松懈,輕紗妝玉階。伊人眉籠,彤如月。月曳輕波,皎渡仙橋鵲。冷夜誰人解?——《長生殿》
有人說:“她愛明皇,不愛天下。”
有人說:“她的擁有使千萬民眾一無所有。”
有人說:“她是紅顏禍水。”
我淡然對曰:“歷史非柔媚女子所主,世人只看到明皇墮落在漫舞飄飄的溫柔鄉里,卻看不到他自身的墮落。”
日月成為流年,她終于化為愛的殉鵲,天空一片澈藍。長生殿里,也許只有一對仙侶,在暗淡中撫琴,歌唱。
讀《長恨歌》有感篇4
七月的雨,總是轟轟烈烈,來去匆忙,豈料也有那么幾回淅淅瀝瀝,下一午時,倒含了些閨閣中的女兒氣。而時代呢,時代的車輪不停向前奔,催促著一切前進,舊上海,又好似昔日一抹絢爛繁華。
看王安憶的《長恨歌》正是要揀一個這樣的夏日,夏日的基調一律是干脆的,如作者冷靜的筆調描述王琦瑤的愛恨糾纏,而這樣的雨,卻恰是對了上海弄堂彎彎曲曲、深深淺淺的情景。“上海的弄堂真是見不得的情景,它背陰處的綠苔,其實全是傷口上結的疤一類的,是靠時間撫平的痛處。”
王琦瑤,作者說是每個弄堂都會有那么幾個王琦瑤。早晨推開后門拿花書包上學的是她們,和女伴們親密地手牽著手追逐時尚的是她們。而就是這樣的王琦瑤踏入一首“長恨歌”40年之久。
16歲參加“上海小姐”選舉獲得“三小姐”稱號,“她的艷和風情都是輕描淡寫的,不足以稱后,卻是給自家人享用,正合了三小姐這稱呼。三小姐也是少不了得,她是專為對內、后方一般的。是輝煌的外表里面,絕對不遜色的內心。可說她是真正代表大多數的,這大多數雖是默默無聞,卻是這風流城市中的艷情的基本元素。”
我覺得作者是特意選了這么個我們觸得著、感受得著的小女兒,寫她與李主任、康明遜、薩沙、老克臘以及苦苦追求她卻無果的程先生之間的愛恨糾葛。與李主任,她傾心相對,甚至覺得“愛麗絲公寓,那一套套的房間里,住的全是各式各樣的的人。”
合上書,默默坐著,王琦瑤的命運,當真就是千千萬萬個街上行走的女兒的命運。她顯得那么弱小,反復掙扎也只剩下一箱金條陪她到最終。我想,她若是有蔣麗莉那么敢愛敢恨,若是不那么沉溺于繁華,結局可能完全不一樣。而我們又不能過分責怪她,她是那么真實的一個女子,家境沒有太好,懷著那么一點小小的虛榮,又因貌美而對上層社會、對感情有那么一點點幻想,她只是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女子,卻所以陷入了“長恨”的境地。
我開始想,之所以書名為《長恨歌》,又豈僅僅是因為一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嗎?或許所謂“長恨”不只是王琦瑤的恨,還是作者的恨,亦是千千萬萬讀者的恨。恨的是王琦瑤的癡心妄想,恨的是王琦瑤的默默忍受,又或者是王琦瑤不會恨……
我看到,一縷清風,吹散了舊衣上淡淡的樟腦味,送來了青苔淺淺清香。
舉目蒼涼,落筆繁華,將所有滄桑華麗收于一紙中,許是這曲長恨最為動人一弦。
讀《長恨歌》有感篇5
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長恨歌》!好一個凄愴悲涼的愛情故事!好一代風流倜儻的一國之君!二人的愛情遠已超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到達了常人無法到達的境界。
面對這唯美的愛情,怎能不令人發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在刀刃上廣舒長袖,輕歌曼舞,淚光瀲滟。都羨一騎紅塵妃子笑,誰憐一抔黃土掩風流。馬嵬坡上那一別,紅顏薄命,帝王之道,何以為堪?!“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間悲劇,該是怎樣的一種心痛!“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鋼堅,天上人間會相見。”又包含了怎樣的不舍與無奈。“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從古至今,撩動了多少文人墨客、邊塞將領、帝王將相、大家閨秀內心的傷與痛!雖無磅礴的氣勢,卻著實語出驚人。不愧為千古名句!華夏雄風在滾滾東去的黃河長江中,醞釀著扯天闊地,包羅萬象的詩情畫意。邊塞軍士與門前閨人執著的守望,高堂明鏡額前已為風所繚亂的白發都化作滴滴淚水,卻如潮流奔涌狂號,在歷史與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
《長恨歌》的確已成成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長恨,也終究代表了世間凡人的長恨。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無恨越長圓。”一代君王終不能挽留這段唯美的愛情,豈不是人間的悲哀!!
《長恨歌》以“情”為中心的主旋律始終回旋激蕩于全詩之中,李、楊之間纏綿悱惻、難舍難分的感情渲染,生離死別的悲痛、綿綿長恨的情思、宛轉動人的傳說、虛無緣渺的仙境完全將讀者帶進一個透明的純情世界,它沒有塵世間的喧囂與齷齪,其中凝聚著詩人的理念,也層層積淀著歷代讀者的理想,一種對真情向往的共鳴使這首詩獲得了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