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時,引用原文中的一些語句或段落可以更好地支撐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寫好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1
不久前讀完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小說《傲慢與偏見》后,頗有感觸,不由得被賓利與吉英內斂的愛情以及文中伊利莎白與達西曲折的相戀故事所感動,也同時對負面人物麗迪亞、韋翰、珈苔琳?德包爾夫人等追名逐利的人生態度嗤之以鼻。
本書描繪了18世紀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閉塞狀態下英國鄉鎮生活的世態人情,尤其是所謂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其表面是以愛情為主,實則是對以金錢、名利決定婚姻的嘲諷,反映了一定的社會問題。
首先我想談的是兩個次要人物,柯林斯和夏綠蒂。很顯然,他們的婚姻是一味追求面子及勢利的產物,他們并沒有感情。
柯林斯作為班納特家族的繼承人,為使情況更加齊美,想要在堂姊妹間找一人作為妻子,聽聞吉英不可能以后,立即轉身追求伊利莎白,遭到伊利莎白的拒絕,又與相識僅三天的夏綠蒂“閃婚”。在感情上,他毫無思想,一步步喪失主宰自己命運的武器,淪落為一個有血有肉卻活在別人世界中的懦夫。表面上他的生活富足,背后還有有權有勢的珈苔琳?德包爾夫人撐腰,但他內心卻極其空虛,他的生活恐怕不應被大多數世人所接受。
作家畢淑敏說過一句話:很多女人都試圖用婚姻讓自己重生。夏綠蒂或許覺得自己受夠了多年貧窮,她想要一次重生,而這種重生是不是應該被我們女子接受呢?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人像極了夏綠蒂,也像極了柯林斯,沒有愛情地生活在一起,沒有自我,沒有刻骨銘心的愛,也沒有思念的痛。當生命的流星劃過夜空,走向死亡時,使它發光的是它的思想,而思想麻木的人就如同一樣從世界上消失的無足輕重的東西,悄無聲息,不會留下什么。
其次,我很欣賞小說的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利莎白。作者對達西人物形象的刻畫使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這讓我覺得很妙。開始他的冷漠以及不近人意,不禁讓我感到遺憾甚至是憎恨,但后面他似“霸道總裁”方式向伊利莎白求婚讓我看到了他柔情的一面,他的愛如此坦白而張揚,讓對方要么乖乖順從,要么大發雷霆,一走了之。但由于當時伊利莎白受韋翰影響對達西產生了不好印象,她甚至用尖銳的話語刺痛了達西的心,文章情節逐漸進入高潮。后來韋翰與麗迪亞的私奔,更是重塑了韋翰在伊利莎白心中的形象,她終于認清了韋翰,并為曾經傷害過達西感到遺憾,但她不確定達西是否還愛著自己。最后他們還是相遇了,盡管背負著珈苔琳夫人反對的壓力,但在那個黃昏里,他們互訴衷腸,曾經的隔閡逐漸消除,換而代之的是甜言蜜語間流淌的和美。
愛情,在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男女兩個人之間相愛的感情。它是經過時間的洗滌能成為親情的東西,相當純潔而神圣,萬不可摻雜任何利益的因素,為了金錢和地位結婚的人是對自己也是對他人的不負責任。愛情是自由的,不受外界束縛的情感是崇高的,正如伊利莎白聽到珈苔琳夫人提出一廂情愿的要求后,她變得剛強起來,不容許他人干涉自己情感上的私事的例子。這是值得尊敬的。
文中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機智聰明的小姐伊利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人所給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響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會改變。真正的愛情并不一定是他人眼中的完美匹配,而是相愛的人彼此心靈的相互契合,是為讓對方生活得更好而默默奉獻。在這個世界上,傲慢與偏見根本就不是愛的對手,傲慢與偏見在遇到愛之后不會讓愛消失,它們只會雙雙變成愛的俘虜。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2
也許你會覺得奇怪,為什么那個虛假的人,會讓我覺得記憶猶新?也許正是因為他的虛假吧。他擁有英俊的外表,可內心卻不堪入目。在所有的人面前,他戴這一張厚厚的面具——優雅的舉止、討人喜歡的談吐,這幾乎蒙蔽了所有人。你可以認為這是他的一種能耐,但換一個角度來想想,會怎么樣呢?
當威克姆在小鎮上到處散播謠言,達西先生沒有走出來澄清事實;一直被他欺騙的女主角伊麗莎白是怎樣知道他真實的一面的?是達西先生那封充滿怨氣的解釋信;當威克姆欠了一屁股的賭債,又和伊麗莎白的妹妹莉底亞私奔時,是達西先生為他還的債,逼迫他與莉底亞結婚。但他對莉底亞的家人卻只字不提。現在你明白了嗎?為什么威克姆可以蒙蔽別人如此囂張?對,因為達西先生的大度。因為他的大度,引來的許許多多的誤會,以至于他差點就要失去一份真摯的愛情。
在社會中,像威克姆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多。有些是被生活所迫,有些則是為了一些個人的利益。不論怎樣,大家總是戴著面具。社會是需要,可是過于的寬容只會讓那些人更加囂張、無理。面對別人的過錯,我們需要寬容、理解。可面對別人無理的行為,既不要"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仗”,也不可"默默無聞”,我們需要的是適當的反抗和解釋,正所謂不平則鳴。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3
第三起婚姻是伊麗莎白的姐姐簡與闊少爺賓利先生的。賓利原先居住在英格蘭北部,后再貝內特家附近租了一座莊園并舉辦了一場舞會,在舞會上他便對簡有所欣賞并邀請簡跳了兩次,賓利給予簡的印象也挺不錯,隨后在兩人可以見面的場合都會洽談好久,臨別時也略顯不舍之情,顯然兩人的感情正在逐漸升溫。
故事的轉折點發生在賓利先生的好友身上,賓利先生的好友是一名身家非常富有的達西先生,由于達西的身世和經歷導致了他有些傲慢的性格,認為理應門當戶對人們才會幸福,并且簡是一位不太會表達自己情感比較靦腆的一個女孩,因此達西一直認為簡對賓利是沒有感情的,從而致使簡與賓利有了一段比較長的分離與誤會,后來達西在伊麗莎白那兒了解了情況并且進行了一些措施之后,簡與賓利兩人又重新在一起,并且最后有了圓滿的婚姻。這場婚姻不僅有了經濟基礎,最重要的是結婚的雙方之間是有感情的,他們會幸福的。
第四起婚姻是伊麗莎白與達西先生的。他們兩,一個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聰明機智,從而導致看待事物時存有偏見;另一個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從而導致對待以及處理問題時存有傲慢心理。他們的相遇是在賓利先生舉辦的舞會上,也是在那次舞會上,伊麗莎白對達西種下了深深地偏見,而達西卻由剛開始的看不上眼到喜歡上伊麗莎白。
由于兩人之間的性格弱點,使兩人在后來每次見面時都會不知不覺的傷到對方,就像兩只刺猬一樣,一相互靠近就會彼此傷害。他們的關系開始緩和,是在伊麗莎白隨同舅舅舅媽夏游德比郡期間,兩人時不時一起散步,伊麗莎白開始覺得達西的性格或許不是她剛開始認為的那樣,在達西向她求愛受到她的拒絕后,他們的爭鋒相對都使對方陷入了思考,在后來發生的事中,不論是達西搭救莉迪亞還是使賓利又回到簡的身邊,都使伊麗莎白真正看清了達西真正的為人,并且一點一點打動了她,在達西第二次向她求愛時,終于答應了。伊麗莎白對達西先拒絕后接受,中間經歷了她自身對達西的審視并且考慮,也是理智和情感的并存,所以說,他們也會是幸福的。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傲慢與偏見》這本小說里找到自己的縮影,有可能是一句話,也有可能是一個人,更有可能是一件事,總的來說,我們自己的路,應該考慮好了再走下去,我們自己的幸福,需要自己去經營。理智與情感并存,才能走的更遠。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4
《傲慢與偏見》是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筆下的風俗小說栩栩如生地展現了當時鄉紳們的生活狀況,圍繞著男女主人公的愛情以及情感糾葛。
伊麗莎白為自己家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萬分懊惱,達西也因此勸賓利先生離開簡,后來自己也是在理智與情感較量之后萬分矛盾的向伊麗莎白吐露心事。所以說什么是愛情?那種純粹的感情,愛的不顧一切,單純的潔白如雪的愛情是不是真如鏡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過是人們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罷了,而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尋找二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伊利莎白因為受到達西的怠慢,便對他產生了偏見。當風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獻殷勤時,便對威克姆產生了好感。當威克侮誹謗達西先生時,伊利莎白深信不疑,從而更加憎惡達西先生,對他的偏見越來越深。
由于財產限制權,貝斯特先生的遺產將由遠房親戚柯林斯繼承。為了彌補表妹們的損失,柯林斯想娶伊利莎白為妻。伊利莎白拒絕了他。
伊利莎白的密友夏洛特是個聰明的姑娘,已經二十六歲了。她覺得柯林斯是個不錯的選擇,有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有一座房子,以后她的生活進入了保險箱。
當結婚后的夏洛特邀請伊利莎白去坐客時,事情發生了轉機。柯林斯崇拜的凱瑟琳夫人就是達西先生的姨媽。
達西正好來看姨媽。他和伊利莎白不欺而遇。他放下財富和門第之間的差距,向伊利莎白求婚了。因為對他有著深深的偏見,伊利莎白拒絕了他,并且狠狠地批評了他的傲慢,言詞激烈,達西尷尬離去。
第二天早晨,達西又給伊利莎白一封信,包括和威克姆一家的恩怨,甚至把他妹妹的隱私告訴給她。這封信,讓伊利莎白很受觸動。她明白,他對達西的偏見太深,太相信威克姆的話,而威克姆不過投其所好罷了。
伊利莎白情緒低落,她的舅舅和舅媽帶她到彭伯利莊園時,她又一次遇見了達西。這一次,伊利莎白的感情有了微妙的變化。她發現達西為人處事有了很大的變化,彬彬有禮,熱情周到。
特別是當伊利莎白的妹妹莉迪亞和威克姆私奔后,達西更是不遺余力的幫忙,挽救了貝斯特一家的名譽。當伊利莎白知道這一切都是達西瞞著他做的,她發現自己也愛上了他。最終兩個相愛的年輕人終成眷屬。
伊麗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實面目前對其充滿好感,她的姨媽卻說這樣的青年托付終身不會幸福,因為他沒有財產沒有穩定收入,伊麗莎白接受這樣的看法,并且主動克制了自己的感情。
伊麗沙白的愛情觀是值的人們去信仰的,讀完《傲慢與偏見》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象。她用文字培養的氣質和內涵,她在那個現實的家庭中脫俗的想法,都值得我學習。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5
英俊驕傲的紳士達西先生,美麗聰明的女士伊麗莎白,以傲慢和偏見引起的愛情糾纏為線索,描述了四個婚姻故事,辛辣有趣的寫作風格,是小偉非常喜歡的作品哦!感興趣的學生應該去圖書館!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也是簡·奧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于1796年開始寫作,原名《最初的印象》,通過對婚姻問題的描述展示了當時英國社會的生活畫面。小說講述了鄉紳之女伊麗莎白·班內特的愛情故事。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基礎,反映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悲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保守封閉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界人情。并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
傲慢和偏見可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情小說之一,它“告訴你女人有權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認為女人應該理所當然”。“反對日常性別歧視”組織的創始人勞拉·貝茨說,這是“第一次有人說女性的思想值得傾聽”。《傲慢與偏見》于1813年出版。這本書在評論界很受歡迎,沃爾特·斯科特爵士稱贊奧斯汀“巧妙的寫作”,“讓普通的事情和角色變得有趣”。
《傲慢與偏見》描述了中產階級男女之間的愛情與婚姻。在奧斯汀之前,18世紀末的英國小說中有一種女性情感趨勢,充滿悲傷和淚水,以及憂郁和憂郁的愛好。傲慢和偏見克服了這種傾向,接近現代生活。在小說中,她用喜劇手法表達了對生活的嚴肅批評,探索了女主角從愛情到婚姻的心理過程。女主角和達西的婚姻是作者贊揚的“為世界上的情人樹立榜樣”的幸福婚姻。
偉大的文學作品有其非常獨特的魅力,發現自己在閱讀文學小說時非常投入,不知疲倦。有時它會抹去睡眠,直到深夜閱讀。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6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傲慢與偏見》是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8世紀末到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傲慢和偏見,就屬于人類弱點中最常見的兩種。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異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縱,就會出毛病。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教養、還是愛情、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斗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復的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脫、自由的必然結果。擾擾塵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難見。然而沒有愛情不要勉強人結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茍且、貪圖一時之利欲,追求兩心之和諧、相應,運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靈上的缺點,終得如愿以償。出身、財產、地位、教養、一旦沾上上流的邊,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對貧窮、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財產少的人,出于人類的一種自尊心,則以偏見對抗驕傲的優越者,這自然是另一種被扭曲的傲慢。就書中的人物而言,婚姻并非意味著男女間無法控制的熱情而是雙方與社會間的契約產物。小說人物全然融入其社會現實,依循社會規則,譜出故事情節。
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由此可得,在這個世界上,傲慢與偏見根本就不是愛的對手,傲慢與偏見在遇到愛之后不會讓愛消失,相反,它們只會雙雙變成愛的俘虜。
愛,竟能使兩個人到如此地步。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遠的合二為一,就是與上帝的契約,縱使風暴雷電,也無法分解這種心靈的黏結。愛的力量實在是太高深莫測了,在愛面前不僅傲慢低下了他高貴的頭顱,就連偏見也不得不甘拜下風。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凱瑟琳、莉迪亞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女性的社會角色是很明顯的,即便是有錢的太太、小姐們,充當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婦而已。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十分嚴重。如貝內特家中有幾位小姐,可是沒有男嗣,因而,貝內特家的財產不得不由班納特先生的侄子繼承。這樣致使貝家小姐的嫁妝只有從其母親當年的嫁妝中分得,嫁妝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輕的小姐們不得不選擇一條像夏洛特那樣的路,通過婚姻來為自己將來的溫飽作打算,自然會將婚姻視為金錢至上的買賣。
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說中種種關于門當戶對,以及財富對婚姻的考量卻充斥其中。在追求愛情的路上,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為金錢、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決定,要堅持尋找真愛。如果對方的某些缺點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無法改變的話,就應該果斷選擇放棄;當然也應該要珍視彼此,不要由于別人的一些話就改變自己的決定,幸福要自己去經營。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7
當我再次看完《傲慢與偏見》時,依然被里面伊莉莎白與達西間曲折卻美好的愛情所感動。同時,也在此書中有了一些新的收獲。
班納特夫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五個女兒嫁出去,開始時,我并不知道為什么,后來在后面談到柯林斯的出現時,和查了一些資料,我也才知道真相。身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關于財產限嗣繼承問題在當時是個復雜問題,只有男性才有繼承權,女性只有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處境。而班納特家中五個全是女兒,所以五個女兒在班納特死后將會一清二白。班納特夫人就是害怕自己和自己丈夫死后,沒有錢財的女兒們在生活上會非常艱難。雖然在作者筆下的班納特夫人是位愚蠢,沒有頭腦的人,然而,她對女兒的愛卻是非常令人感動的。為了簡能夠與彬格萊先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不惜讓簡淋雨導致感冒而不得不留在彬格萊家(然而當時的醫療環境是非常落后的,感冒嚴重的話,說不定還會搭上性命)。這件事可以看出班納特夫人嫁女兒的心切,雖然手段對我們現在來說有點心機。在電影中有一個畫面很感動,那是班納特夫人站在窗口望著將要出嫁離家的莉迪亞時忍不住落淚,伊麗莎白看著落淚的媽媽,過去擁抱媽媽的畫面,這個在書中并沒有的情節,然而卻深深打動著我。
《傲慢與偏見》同時作為一本體現女性的文學作品,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女性在當時社會的艱難。第一,班納特夫人作為全書的主要人物之一,然而,我們卻從未知道她的原來姓名,已婚女性好像嫁人后就像喪失了她們原本的名字。如伊莉莎白嫁給達西后,大家不再叫她Elizabeth,而是達西太太,jane嫁給彬格萊后,名字成了彬格萊太太。第二,關于班納特家中財產繼承問題,只能由男性繼承,女性則在她們父親死后變得身無分文。而且女性當時的社交活動也極其有限,她們沒有工作,沒錢沒地位的她們只能通過婚姻改變自己的命運。書中夏洛蒂的命運就是如此,27歲未嫁,成為家中的包袱,沒錢沒地位沒樣貌沒智慧,最后只能選擇柯林斯改變她的窘境。
我常想,為什么簡·奧斯汀這部只有平平凡凡的故事情節為什么能歷久不衰?最后,我給自己的答案或許是書中講述的人與人間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和愛等品質吧。因為它放在哪個年代,都不曾褪色。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8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早在小學時就讀過幾章,寫的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初讀時極不耐煩,想事因為對于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后來明白才這里是在為以后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而且極其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之所以深刻,首先是因為這書中的人物似乎都有著缺點,而非那完美的人物,哪怕是書中的主人公。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銳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銳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杰,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這卻給了我極大的興趣。因為凡是人,終究是有弱點的。我不喜歡完美的主人公,那會讓我覺得他是神而不是人。
其次,書中的時代背景造就了許多不同的愛情觀。“彬格萊先生儀表堂堂,大有紳士風度,而且和顏悅色,沒有拘泥做作的氣習。達西立刻引起全場的注意,因為他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貴,于是他進場不到五分鐘,大家都紛紛傳說他每年有一萬磅的收入。男賓們都稱贊他的一表人才,女賓們都說他比彬格萊先生漂亮得多。”人們就是以財富來衡量一個人的。在達西與伊莉沙白的年代是趨于保守的,也會有貴族與平民的上的障礙;相較于現代這樣的情形就會比較少發生。
最后,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先入為主的觀念是多么不可取的。要真真正正了解一個人,必須要經過長久的觀察和接觸。第一面的印象雖然很重要,但是只要在真正接觸后,才可以對一個人下評論。就如書中的伊麗莎白,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她的頭腦,才會使她遲遲不得領悟,而被騙子韋翰迷住,不過所幸伊麗莎白沒有被這些真正的蒙住雙眼。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9
早在高中的時候就看過《傲慢與偏見》這本書,那是只是覺得是一個幽默有趣的愛情故事。可是現在再來看一遍這個電影,卻有另外一番很不一樣的感受。
《傲慢與偏見》是簡·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奧斯丁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家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電影中可以看出,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丁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后過著舒適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該影片中另一個感動的情景那就是伊麗莎白和她父親的對話。班納特先生并沒有象她的妻子那樣以金錢來衡量一個人,而是要伊麗莎白跟著自己的心走,并且鼓勵她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這在當時已經很不容易了。
伊麗莎白,五千金中最有才華的一個,她以自己的尊嚴詮釋了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個完美女神的寫照!
讀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篇10
嗅著鼻間縈繞著的淡淡墨香,翻閱著手中的書頁,細細品讀著眼前的字里行間。和往常一樣,我從奶白色的書架上輕輕地抽出了一本小說——《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創作的長篇小說。書中展現了英國中產階級的一些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在英國小說歷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
小說中描寫了小鄉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她在舞會上認識了達西,但是耳聞他為人傲慢,一直對他心生排斥,經歷一番周折,伊麗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
“傲慢使人無法愛我,偏見使我無法愛人。”伊麗莎白在追求愛情的路上,一直堅守自己最初的信念,沒有被當時門當戶對和金錢財富地位所停止自己的腳步,堅持尋找著自己命定的緣分之人。她把握著自己的命運,終獲得了一份美好的姻緣。她的性格與精神,無不讓我深深的欽佩著。除此以外,她得知自己誤會達西后,向達西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與愛意。就如書中所說“愛是擯棄傲慢與偏見之后的曙光。”
驕傲多半不外乎我們對我們自己的估價,虛榮卻牽涉到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要是他沒有觸犯我的驕傲,我也很容易原諒他的驕傲。”
傲慢與偏見,往往會成為人們交流的障礙。“如果你果真聰明的過人,那么你的傲慢就會有分寸。”沒有分寸的傲慢,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是幼稚和自負的可憐。適當的傲慢是驕傲,而過度的傲慢是虛榮。
有人曾說,《傲慢與偏見》是一本最適合女生看的愛情教育小說;也有人說,女孩兒愛這本書就像男孩愛基督山伯爵一樣。大概是因為伊麗莎白與曾經憧憬愛情的我們是那么的相似,才讓我們這樣有所感觸。因為傲慢,所以有時我們會將別人置之千里之外,包括我們所愛的人;因為偏見,我們會對別人產生異樣的眼光。
伊麗莎白的倔強個性曾使她一度遠離她的真愛達西,而獨立的魅力也讓達西逐漸向她靠近。真愛路上注定布滿坎坷,但無論發現怎樣的意外,都要保持一顆獨立且珍惜的心,發下身段和地位,去勇敢前行。書中圓滿的結局我深感欣慰,更默默期盼著,愿所有人都能有理性與感性的交融,真正獨立的經營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