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
讀后感是指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后,把自己的感想、收獲寫下來。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規(guī)范是怎樣的?下面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供大家參考。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篇1
血,冰一樣冷?
“哈哈”、“嘻嘻”,腦海里不斷回響著、盤旋著咸亨酒店內外那一片開懷的哄笑聲。我的心突然抽緊,再抽緊。渾身上下的血像停止了流動,變得像冰一樣冷。
不知為什么,孔乙己總是令我聯(lián)想起很久以前鄰居里的一位老人。時間久遠得連她的姓氏也已經模糊,但還清晰地記得她瘦小的身影和眼中那一片從不改變的安詳而又帶著一點點落寞的神情。老人當時已經有差不多70歲了,可身子看上去還挺硬朗她一個人住著一間不小的房子,據說是老伴過世了,一兒一女都在外地工作,便只剩下她孤零零的。老人不愛在屋里待,天天都搬把竹椅子坐在曉馬路上看來往的人,間或和在外閑笑的其他鄰居拉家常。老人很熱情,也很健談,見了每個熟人就大老遠地招呼,因為她天天坐在那兒,幾乎每個人她都認識,都叫得上名來。老人的手藝想來也不錯,她常自己做許多種好吃的小零食,炒瓜子啦,豌豆糕啦,見個孩子都要給一些,孩子們都愿意和她親近。老人也是很喜歡孩子的,見了任何一個,她有些昏暗的眼睛里就立刻散發(fā)出一種明亮的神采,那么慈和親切。所以后來,漸漸地有一些年輕的媽媽因為有事,把孩子放在老人手里,老人每次都高興得心花怒放,每次孩子都戀戀不舍地不肯離開她的懷抱再后來,就有了老人的家里同時有三四個孩子的盛況。那一段時光,老人眼里的落寞幾乎不見了蹤影,總是洋溢著觸手可及的喜悅
但老人畢竟是上了年紀了,突然地,老人開始劇烈地喘息,咳嗽開始她還忍著,后來越來越厲害,她的腳步開始瞞珊,臉也變得蠟黃。漸漸地,媽媽們不再把孩子抱到她跟前,她的屋子里便沒了孩子的吵鬧聲。老人整天坐在路口的小椅子上,呆呆地看著來往的人們,偶爾伴著撕心裂肺的咳嗽聲。我不敢再去注意她的眼神,而鄰居們,依舊匆匆忙忙地從她面前走過,似乎并沒有人注意她的變化。再后來,老人下樓的次數越來越少,終于有一天再也沒有出現過。后來聽說,老人的女兒從外地來探視她,看到她已經徹底起不了床。
事情已經過去許多年,老人的形象像一縷輕煙被風吹散。她的慈祥,她的孤獨,都仿佛不曾在旁人的心里留下一點痕跡。
所以我真的感覺很冷,忍不住顫抖。也許生活就是這樣無情,無論怎樣的人,你自己的悲歡生死、刻骨銘心、驚天動地,之于旁人,只不過是塵世中匆匆掠過的一痕灰影,不會觸動他們心頭的半絲感觸。血,真的像冰一樣冷?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篇2
讀完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寫的小說《孔乙己》,我不禁生出了許多感想。它使我想到了我自己,使我認真思索了"生活"這件事。對于這個簡單而又復雜、平凡而又特殊的問題,每個人有著不同的解說:有人說,生活是不斷需求的過程,而非享樂的過程;有人說,生活像果盤中盛著的收獲與失落;有人說,生活就像洋蔥會讓你落淚;還有人說,生活是由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不同的人對生活有不同看法,不同的人生觀,對生活的感悟也不同。
孔乙己是個人很可憐,用"可憐"這個詞,也許會讓人感到很老套,但是我想不出別的詞語。他生活在一個麻木、冷酷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后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之乎者也,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這是多么諷刺!這個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著離開了人世。也許死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從孔乙己這一面我發(fā)現,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tài),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tài)。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對死亡這么的輕描淡寫。
而魯迅著意揭出這一"病苦",正說明要"療救"的不只是一個孔乙己,而是整個社會。揭示不幸人們的"病苦",目的在喚醒他們的覺悟
再來說說現在。照理,時代的發(fā)展到今天,"科考"應是十分公平了。但是,重蹈覆轍的現象仍是層出不窮。中考,高考,這場場考試,都是獨木橋。成千上萬的學生要從這里經過,沒有真正的本領,抑或是沒有充分的準備,只得被迫跌進河底,甚至今生永遠都爬不起來。即使如此,也比孔乙己那時好的太多太多。我慶幸我生在21世紀,這是一個人性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愛的時代。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篇3
魯迅先生的小說中,有一個人物叫孔乙己。雖說人人都叫他孔乙己,但這僅僅是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給他取的綽號。連姓名都沒有的人,結局又能好到哪里呢?
孔乙己出場在小伙計的笑聲中出場。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像是舞臺中央的小丑,一言一行皆為人笑柄。總有人喊:“孔乙己,你臉上又添新傷疤了!”人們也總是嘲笑他偷東西,聽他狡辯后,只有更加快活,毫無同情心可言。當孔乙己說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眾人哄笑,冷嘲熱諷,只是奚落他未進學,反反復復往他傷口上撒鹽。就連小伙計也對孔乙己也是冷漠的,根本不聽他把話說完,只把他當作單調生活里一點快活的調料。
掌柜的笑在我看來是最自私、最卑劣的。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把孔乙己當成平等地位的人,每每嘲笑他偷東西的聲音中總少不了他。孔乙己許久沒來喝酒,掌柜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被丁舉人打斷腿,用手“走”來酒店時,他也只是嘲諷,還忘不了說:“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我不能理解,十九個錢竟是比一條活生生的性命重要的多!如此唯利是圖,真是毫無人性!
不過孔乙己,也許就是小丑吧,供人嬉笑,毫無尊嚴可言地被諷刺,被奚落,被打罵,可他的存在與否,對別人的生活沒有任何影響。可有可無,才是可悲的。
但是孔乙己真的可憐嗎?他一定是非偷不可嗎?并不是。看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外貌描寫:他身材高大。所以孔乙己是完全有自理能力的。可他卻認科舉之路才是最好的,瞧不起勞動人民,也便不屑于去做粗活維生。只要有一點錢就去喝酒,即使臨死了還要喝。但作為一個讀書人,這個身份沒有帶給他一點好處,他卻一直穿著長袍,極力偽裝的高貴,自命清高,殊不知自己已是社會底層人物,依舊顯擺著古板的知識,迂腐不堪。
孔乙己是被科舉制度殘害的典型,一輩子無所事事,最終落的一個悲慘結局。他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鄙薄勞動,好吃懶做。他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魯迅先生對于這種愚昧封建的舊社會做出了鋒利的批評。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他的死,是一種社會,一個時代的結束。我們處在新時代,不應該出現孔乙己這樣可憐可悲又迂腐的“讀書人”,也不應該做麻木不仁的看客。我們的未來不應該是黑暗且冷酷的,而是會充滿光明和希望!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篇4
今日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我深深的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節(jié)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fā)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zhèn)的小鎮(zhèn)上的故事。
魯鎮(zhèn)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一樣,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嘗。文章里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么會這樣呢,讀了后面的文字,才明白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終把自我考得窮困潦倒。盡管如此他卻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我就是以前有點錢,此刻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糊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這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中秋過后,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柜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說:“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柜臺下的對面門檻坐著,臉上黑并且瘦,已經不成樣貌了,盤著腿,下頭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柜說,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這以后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了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著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篇5
時代前進的路上,必有改革維新,有的人激于奮進,不斷前進,引領潮流;而有的人躺下就再也不起來,或因時代的緣故,或因黑暗的背景,他們失去了上進的機會,只得閉上眼睛裝睡,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能去上進,而是他可憐地無法這么做。他們帶著一種時代的悲哀,成為舊社會的犧牲品,可悲,可嘆。
一襲破舊的長衫,長長的指甲,那些半文不白,迂腐得讓人聽了便發(fā)笑的話——“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構造了孔乙己給人最初的印象。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他出口成章,少時必定飽讀詩書,希望通過科舉,改變命運,過上安穩(wěn)舒適的日子,也不枉昔日囊螢映雪,寒窗苦讀。
然而,時代變得太快太快,封建王朝風雨飄搖,一個嶄新的民國自亂世中崛起,文化轉變,制度革新,新到統(tǒng)治讀書人思想兩千多年的“孔孟之道”再也無法跟上它們的腳步。躊躇滿志的他,推開屋門正打算用平生所學謀求一官半職時,驚異地發(fā)現,周圍的一切,都變了,人們運用著新式的語言交談,大清朝變成了民國政府……他可憐無助地揉著自己的看慣古文的小鼓眼,彷徨地觀察著這個新的社會。
他碰過無數次壁,遭遇了數不勝數的嘲笑欺辱,每當他張口想要申辯什么,那一口迂腐的舊朝語調又激起看客們的哄堂大笑,他傷心、痛苦、無助,面對這全新的,他所陌生的社會,他無法跟上,更無力回擊,只得無奈地微閉雙眼,昏昏沉沉地“睡”去。
迫于生活,他無奈偷書,現行當場,他竭力地申辯道:“竊書不算偷!”固守著自己身為讀書人最后的尊嚴;他看不起其他人,對誰都一副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的樣子,自己窮困潦倒,他只得以“君子固窮”、“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來自我安慰,他固守著封建禮教的最后壁壘,在資本社會苦苦堅持,別人勸說道:“你不要太執(zhí)迷不悟”。
他放聲嘲笑對方:“你才執(zhí)迷不悟呢,可憐人!”,其實,他自己當然知道是自己頑固不化,然而如果自己承認,那么就意味著連自己最后一點顏面也喪失殆盡,他只能固守,不能后退。
在時代的潮流中,他只得苦澀地閉上雙眼,任憑時代的號角如何嘹亮,他就在那兒“睡”著,不是他不想順應潮流,而是無力去順應潮流,那前朝的封建禮教根深蒂固,他只得眼看毫無出路卻又必須一路走下去,帶著那前朝文人最后的尊嚴與深沉的悲哀,默默地,走下去。
作為看客的我們不應再一味地恥笑他的迂腐、執(zhí)迷不悟、不識時務,而應從中吸取經驗,不努力改變自己,迎接我們的只有淘汰與落后,裝睡的人叫不醒,但醒著的人卻必須不斷進步,趕上時代的腳步,才能避免有一個孔乙己的悲劇重演。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篇6
讀《孔乙己》有感《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繼《狂人日記》之后第二部抨擊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小說,講述了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慘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之外一無所能窮困潦倒,成了人們取笑了材料,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情,終于被打斷了小腿,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的死去。
穿著舊長襯衫的高大體型,青白的面色,深陷的帶著傷痕和蓬亂的的白色虎子,這就是魯迅所描寫的孔乙己的樣貌了,一口的文受著也愛面子就是他的特點,這種人物,是不值得一看乃至一提。但在別人提起他的時候讓人感覺那是一種微妙的存在,不用特別的去記他也不用刻意的去忘記他。
但是,孔乙己就是孔乙己,不會把他和別的長衫文人混為一談,個性鮮明,喜歡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好吃懶做,死要面子,這似乎也跟別的文人沒什么兩樣,但卻似乎沒有其他文人如此高傲,說是平易近人,也有那么點差距,總之,這是一個特別的人。
就是這樣的一個孔乙己啊,襯托出來了那個時代的悲涼,那個時代人的冷漠讓我感到如此震驚,無法想象那個時代的人可以以死亡這么的輕描淡寫,就連孩童都是那么自私,而人們關系著的是自己的腰包,從不會關心到別人,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也就是為了那十九文錢罷了。
不過么這也不怪他們,那些領導可曾有一個關心過民眾?或是沒有時間,正在忙著往腰包里塞錢,或是根本不愿意去管了,試問,在這樣的領導下的人們有怎么回去關心別人呢?
現代呢?好像的確是有人關心別人了,但是去還是有一些人比以前的更加惡劣,比摻水還要過分的賺錢方法比比皆是,應該要有人反省一下自己,科學帶來的到底是福還是禍。科技該不該發(fā)展,文人該不該誕生,我不希望“孔乙己”越來越到,跟不希望漠視人性的人越來越多,還不希望長衫文人與往來越多,但是,可能嗎?
第一次讀魯迅的《孔乙己》實在初一,那是對這邊文章的理解是一片空白,現在,再次品味《孔乙己》似乎看出了些問題。
孔乙己的“善”孔乙己是一個善良的人,這一點我不可否認。古語曰“人之初,性本善。”這世上本就少有為惡之人,從孔乙己把茴香豆分給孩子們吃以及他從不拖欠酒錢,在這里,孔乙己的善良表露無疑,一個善良的老頭。
孔乙己的“惡”并非說孔乙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人,他的生活已然到了窮途末路的地步,可他依然放不下讀書人的假紫,若是他在學問上有所作為也就罷了,可他一事無成,他不讀書也不求上進,又不會營生,卻還狡辯到:“竊書,不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讀書人讀書人。”我似乎覺得孔乙己簡直玷污了“讀書人”這一神圣的稱號。
最后,沒有人再見到他,或許已經死了。
讀孔乙己有感1000字篇7
輕輕翻著《吶喊》的扉頁,一個個熟悉的著作映入眼簾。轉動的目光,它將我?guī)У紧旀?zhèn)的酒店。“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他就是本章的主人公,魯迅先生筆下活靈活現的孔乙己。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從這句話中的“又”字,看出孔乙己是經常偷東西而受到別人打的,這句話的議論,不免有些看不起和嘲笑。而后面,一個“排”字也是十分能說明他對別人言行的厭煩和不安,他是在通過自己的鎮(zhèn)定和從容來掩蓋住內心的真實感受。他排出九文錢,或許是在做給別人看,給在座的所有人看,證明自己一文都不少,也帶有一些在裝闊氣!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本文的結束語,讀到這兒我有了些疑惑,為什么作者要連用“大約”“的確”這兩個詞?這兩個詞本應該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啊!到底要說什么呢?我靜靜的端詳著,不禁想到了作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句:“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確鑿”這兩詞和本句中的一樣,好像有些矛盾!但細來想想,卻有很多相似,其實作者就是想要表達肯定的&39;意思,也許還有對孔乙己的死和園中只有草的濃濃惋惜之情。細細品來,這兩句又并沒什么不對,反而會別有一番味道:“大約”是小伙計的猜測,在那里并沒有什么人會去關心孔乙己,自然他的事情不會有人知道了,只有是猜罷了。而“的確”,或許是伙計認為前些時候他遭受到他人的毒打,腿被打折,死是必然的結局了吧!
讀過這篇文章,真是感嘆,也很是喜歡!感嘆的是孔乙己,他的那顆好書的心總也掩蓋不了,愿意為了讀書而去偷。他的那種手段是不可取的,不免讓人覺得有些厭惡。但是那顆心是最真誠的,最美好的,這不也讓人感嘆!同時我也很喜歡這篇文章,喜歡魯迅先生的筆調,他用了很多的細節(jié)描寫,這更是出神入化的描繪了人物的特點。作者抓住了最為細微的臉色進行了3次細致的描寫,其中第二次“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這樣的竭力爭辯讓我感覺他還是一個要面子的人,也流露了他內心的羞愧。我也喜歡孔乙己這個人物:他喜歡喝酒,有時沒錢但會很快的還上,不怎么賒賬,這樣的誠信不也很難得?讓我很是欣喜!
孔乙己的一生:美好因為有酒和知識,無悔因為有書,有心;悲慘因為迫不得已而被打;無可奈何因為無路可走……但是他留給我們的僅僅不只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