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 佚名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十五從軍征》注釋:
1.始:才。
2.歸:回家。
3.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4.阿:語氣詞,沒有意思。
5.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
6.遙望:遠遠的望去。
7.松柏:松樹,柏樹。
8.冢:墳墓。
9.累累:與“壘壘”通,形容丘墳一個連一個的樣子。
10.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洞穴。
11.雉:野雞。
12.中庭:屋前的院子。
13.生:長。
14.旅:旅生,植物未經播種而野生。
14.旅谷:野生的谷子。
15.旅葵:即野葵。
16.舂{chong}:把東西放在石或稻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17.持:用。
18.作:當做。
19.羹:飯菜的意思。
20.一時:一會就。
21.貽:送給。
22.沾:滲入。
《十五從軍征》意思:
十五歲就應征去參軍,八十歲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個鄉鄰,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遠遠看過去是你家,松樹柏樹中一片墳墓。”
近前看兔子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去飛來。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臺。
捋些野谷舂米來做飯,摘下葵葉煮湯算是菜。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獨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張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十五從軍征》鑒賞: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訴了漢代兵役制給人民帶來的 深重苦難。少小離家,垂老歸來,看到的卻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蕪,連一個共話凄涼的人都沒有了,他只好“出門東向望”,老淚縱橫。有多少血淚 的控訴,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結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詩歌正是選取了老兵重返故里這一片斷,給他悲慘的一生打上一個句號。
上錄《十五從軍征》,《古今樂錄》、《古詩源》等均作古詩.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五將它列入"梁鼓角橫吹曲",題為《紫騮馬歌辭》,在"十五從軍征"前多出"燒火燒野田"等八句.這里,我們認同《樂府詩集》,將此詩視為漢樂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從軍征"以下的詩句.
這是一首敘事詩。詩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遠而近,逐次描寫,很有 層次。人物的情感也隨著場景的移換而變化,由起初的熱望化為痛苦,陷入絕 望之中。盡管詩中沒有對老兵的心情作過多的正面描述,然而從場景的描繪中 依然能感受到一種越來越深沉的哀痛。
這首詩通過對景物和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悲劇命運。如作者選取了象 征死亡的松柏、墳墓來暗示老兵親友凋零;通過對兔雉棲身于家屋、谷葵叢生 于庭院的景物描寫,來說明老兵家園的殘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貽阿誰”的 動作,則表現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門東向望”這一動作,更寫出了 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滯的情態,催人淚下。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實的一個側面。尤其是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平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犧牲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這樣,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惡,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動亂,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全詩寫得既含蘊簡潔,又深湛凝重,內容的取舍剪裁,結構的布置安排,都恰到好處,獨具匠心,很好地收到了“意在言外”、主旨盡在言與不言中、意境深遠、韻味綿長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