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樵夫》鑒賞
樵夫
朝代:宋代 作者: 蕭德藻
一擔乾柴古渡頭,盤纏一日頗優(yōu)游。
歸來澗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謀。
蕭德藻簡介
蕭德藻,字東夫,自號千巖老人,閩清(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二八)。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為龍川縣丞。知湖州 烏程 縣(《吳興掌故集》卷三),遂移家居之。官終福建安撫司參議。揚萬里極譽其詩,謂與 范成大 、尤袤、 陸游 齊名。有《千巖摘稿》,已佚。事見《誠齋集》卷八一《千巖摘稿序》?!端问芬怼肪矶擞袀?。
鑒賞
這首絕句寫山中樵夫的生活,說他每天砍上一擔柴,賣后便夠了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磨快了斧頭,準備第二天再去砍柴。詩在表現(xiàn)藝術上有兩點值得贊賞:一是詩寫的是深山的樵夫,但沒有明說,通過“古渡”、“澗底”二詞,含隱不露地告訴大家;二是詩寫樵夫一天的生活,以“又作全家明日謀”暗逗,說明樵夫天天如此,帶有典型性。這樣細微的構思,是宋人絕句的長處,也是值得后人借鑒的地方。
詩人寫樵夫的生活,究竟是站在什么立場上來寫的呢?這點可以根據(jù)對詩的不同的理解來推敲解釋。如果著眼于末句“又作全家明日謀”,則可如此解說:詩人認為樵夫的生活非常艱苦,每天辛辛苦苦地打了柴,遠遠地挑到市上去賣,賣了錢只夠一天的開銷;回到家中,又忙著磨快斧頭,為明天的生活考慮。再進一步擴大思維,如果樵夫病了,或者刮風下雪,他的“明日謀”豈不是要落空,家中便要挨餓了。因此,詩人表現(xiàn)的是對樵夫辛勤勞累仍不能保證溫飽寄予同情,“頗優(yōu)游”三字是有意調侃,發(fā)泄心中的不平。如果著眼于“盤纏一日頗優(yōu)游”一句來推論,結果便完全不同了。中國古代詩人對隱居山中、水邊的自食其力逍遙容與的樵夫、漁翁一直抱贊賞企羨的態(tài)度,認為他們遠離擾亂紅塵,友麋鹿,伴煙霞,是最令人賞心適意的生活。《西游記》第九回開場時,有一大段漁樵問答,對各自的逍遙自在,大肆夸耀,就很能說明問題。蕭德藻正是從此出發(fā),說樵夫隱居深山,遠離人間是非;他每天打了柴,行歌古渡,易米市菜,只要夠了當天的用費,便不再煩心?;氐郊抑校鎸η嗌骄G水,悠閑地磨著斧子。這樣的生活,大有“日出而耕,日入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般無憂無慮的心態(tài),也是歷來文人始終向往而難以擁有的生活境界。因此,詩人寫深山樵夫,正是對他毫無爭競、自得其樂的生活作出歌頌。“詩無達詁”,人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解詩,只要不離題太遠,或帶著偏見去鉆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