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鼠 詩經
《國風·鄘風·相鼠》是《詩經》中的一篇,為先秦時代鄘地漢族民歌。全詩三章重疊,以鼠起興,反覆類比,意思并列,但各有側重,通篇感情強烈,語言尖刻,既一氣貫注,又回流激蕩,增強了諷刺的力量與風趣。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詩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
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
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相鼠》注釋:
②止:假借為“恥”,鄭箋釋為“容止”,也可通。
③俟:等。
④胡:何。遄(音船):速。
《相鼠》意思:
卻見有人沒威儀,為何還活不倒斃!
看那老鼠有牙齒,卻見有人無廉恥。
卻見有人無廉恥,活著不死等何時!
看那老鼠有肢體,卻見有人不懂禮。
卻見有人不懂禮,何不趕快就斷氣!
《相鼠》寫作背景:
《詩·鄘風》篇名。《詩》序謂:“《相鼠》,刺無禮也。”古人常賦之以刺無禮。《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叔孫與慶封食,不敬。為賦《相鼠》,亦不知也。”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竊感《相鼠》之篇,無禮遄死之義。” 宋·蘇軾《補龍州文》之一:“請歌《相鼠》,以侑此爵。”
《相鼠》鑒賞:
《毛傳》說:“相,視也。”意思是說,仔細觀察外在相貌,或者是根據規矩而觀察,或者是通過觀察而明白其中的道理。《說文解字》說:“相,省視也。從目從木。”耐人尋味的是,這是一個會意字,卻不說“從目木”,那究竟是“從目”呢,還是“從木”呢?
“從目”,意味著所強調的是眼睛的看視功能,那么,“從木”就是所看視的東西了。可以看視的東西無數,為什么選擇“木”呢?《說文解字》引用《周易》的說法:“地可觀者,莫可觀于木。”意思是說,在大地之上,最可觀的沒有比樹木更直觀的了。
“從木”之“木”,只是一個“象”,意味著用“木”象征一切可見之物。所謂“省視”,就是側重于“從目”。“目接物曰相”,意味著眼睛橫向所看到的東西。所謂“接”,也就意味著眼睛于所看的東西之間連接在一起了,由此而引申出“相互”之義。
“從木”,則意味著所強調的是“目”。為什么還要說“從目”呢?因為盲人手中的木棍,就好比是盲人走路時的眼睛。為什么“從目”在前,而“從木”在后呢?因為盲人走路時所用的木棍相當于盲人的眼睛,常人則直接用眼睛本身來觀看,都是側重于眼睛。
鼠類,屬于晝伏夜出的陰類,一般情況下,不敢公開出現在光天化日之下,因而有“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之說。在此詩中,是用“鼠”來指那些身在臣子之位,卻無禮、無恥之人,同時也意味著做人應該有禮義廉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