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散文 大雪的故鄉
你覺得大雪有沒有故鄉呢?它的故鄉又在哪里呢?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林清玄的散文《大雪的故鄉》。
林清玄的散文 《大雪的故鄉》原文
一九八二年十月二十日,當代知名的作家索爾仁尼琴,站在臺灣嘉義的“北回歸線”標志碑前露出了開心的微笑,他興的說:“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跨上熱帶的土地。”
看到索爾仁尼琴站在“北回歸線”上的形象,給我一種大的感動。那個小小的標志碑上有一個雕塑,是地球交錯而過的兩條經緯線,北回歸線是那橫著的一條,一直往北或往南,就到了落雪的寒帶。這個紀念碑是站在臺灣的南部大平原上,我曾數次路過。
每次站在它的前面,遙望遠方,心中就升起一種溫暖的感覺,它站的地方正是我們美麗的沃上。
跨過這條“北回歸線”,往南方的熱帶走去,是我童年生長的溫暖家。同樣的,走過“北回歸線”往北渡海的遠方,是我的祖父那一輩生長的大雪的故鄉。由于這樣的情感,站在那條線上,是足以令人幽思徘徊的。
索爾仁尼琴站在北回歸線上的形象,使我想起他在一次訪問時流露出來對故鄉的情感。日本研究俄國文學最杰出的學木村浩,去年九月曾到美國佛蒙特州索爾仁尼琴居住的山莊去訪問,他看著窗外佛州茂密的森林問索爾仁尼琴:“到了冬天,這一帶是否會下大雪?”
索爾仁尼琴將視線轉向窗外,注視片刻后,靜靜地道:“雖然每年不盡相同,可是雪相當大,你知道,沒有雪,俄國人是活不下去的。”
在那一次訪問里,索爾仁尼琴還說到:“被放逐的時候,我總認為二三年后就能回去的。誰知道一眨眼已經七年了。不過,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所以堅信一定能夠回去的。”
談到這一段話,不禁令我思緒飛奔,索爾仁尼琴對他的俄國故鄉是懷著濃重鄉愁的。他的“下著大雪的故鄉”曾是他憂思和吶喊的起源,對著他的人民和國土,索爾仁尼琴有著濃郁的血淚和感情。由于他的流放,他對那些流離失所的人也就有了特別的關愛和同情。
他的流放,隔斷了他對故國的聯系,也正是他的流放,使他的同情與關愛自俄國的土地擴散,用明亮的巨眼注視世界,使他從“俄國的索爾仁尼琴”成為“世界的索爾仁尼琴”。
很早以前,我就喜歡俄國的文學,包括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河夫、高爾基、果戈里等人的作品;甚至到帕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的作者)、索爾仁尼琴,我覺得俄國文學有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是由一片遼闊的土地和忍苦的人民所孕育出來的。
他們共同具有濃厚的宗教氣氛,有一種博愛的人道主義精神,還有正面的理想主義氣質。
雖然在那個苦寒的土地上,文學藝術家不時受到挫折,他們卻總是像巨樹一樣,站立在最寒冷的土地上。尤其是從十八世紀以后,俄國的文學家、音樂家、舞蹈家更是天才輩出,閃熾著星星一樣的光芒,他們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人和土地的熱愛,充滿了強烈的鄉土戀情。
一個人的故鄉能給他以后提供一個什么樣的背景,我覺得讀俄國文學家的作品最能感受深刻。以前阿·托爾斯泰在巴黎流亡時,寫出(苦難的歷程)和《彼得大帝》,現在流放在美國的索爾仁尼琴寫出《古拉格群島》、《癌病房》、《一九一四年八月》,都是對他們國上熱愛的記述和苦難人民的呼聲。他們強調真正的俄羅斯,那是他們成長地方,一個落著大雪的故鄉。由于他們永不喪失的正義與良知,使俄國文學長久以來就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學靈魂的一部分。
曾在勞改營度過八年歲月,在流刑中罹患癌癥幸而未死,最后被流放的索爾仁尼琴,到今天他還熱烈的愛著他祖國的土地、森林和人民,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故上,為他的同胞奉獻生命。
我覺得這種對故土的懷思,以及在作品中表現出強烈的家國情味,正是文學中最可珍貴的品質,“苦難能造就有節操的靈魂”,生在現代的中國人讓俄國的大地文學作品不能無感。
國有一首動人的民謠,它是這樣歌頌它的土地和苦難:
貝加爾湖呀,
是的母親,
她溫暖著流浪漢的心,
為爭取自由挨苦難,
我流浪在貝加爾湖濱,
為爭取自由挨苦難,
我流浪在貝加爾湖濱。
中國過去的民謠也有許多類似的歌唱或悲歌,可是為什么中國經過這么長期的苦難,竟沒有能產生與俄羅斯文學一樣博大的近代作品呢?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
細細地品味《林清玄散文》真是一種享受!
他的文體風格細膩得像個女作家,別看林清玄是一位留著長長胡子的老人,但細心地觀察世界、論談世界的文章卻令我們贊嘆不已!
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無可挑剔的,其中有很多是林清玄經過或聽說的故事,由故事而發出感慨,教會我很多人生的價值觀。
有這樣一篇文章令我百讀不厭:《陶器與紙屑》。散文講述的是林清玄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林清玄在中國香港買了一個石灣的陶器,陶器是一個刺身羅漢騎在一匹向前疾馳的犀牛上,氣勢雄渾,非常生動,很能象征修行者勇往直前的心跳。他想拎著陶器回臺灣很不方便,因為陶器被包裝得十分嚴實,而托運又很容易破碎,所以他決定舍去包裝用手袋拎上飛機。結果這次冒險失敗了,陶器在上飛機時被撞碎了,所有的嘗試與考慮都破滅了。
通過這次沉痛的教訓,讓他明白了:“對一個珍貴的陶器,包裝它的破報紙和碎紙屑是與它同等珍貴的。”也讓我明白了:“生命中也有許多這樣看似平凡、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忽略其價值,因為沒有了它們,也許我們所珍惜的東西就不能得以襯托或完整!而我們就不能得到教訓、啟發、鍛煉!”
翻開各個章節,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這些主題都是談人生的居多。有一心一境、澈如水晶、無關風月與一生一會四個篇章,都是教會我們要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他的語句包含著他對讀者們的教誨,他的言詞包含著他對世界萬物的贊美,他的所有感悟包含著他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留念!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數是來自于他小時在鄉里的一些故事,以及他與親人們發生的事情,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回憶與深思,再用他那細膩柔美的文筆寫出感人肺腑的散文,這便是他的獨特寫作風格!
我從他的幾篇散文中不難看出他信仰“佛”。他在《佛鼓》中這樣回憶道:“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臺階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去擊鼓,不禁癡了。”不過,或許他是很癡迷、很喜歡這種佛寺的氛圍。
其或,我讀過他那極具特色的散文之后,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寫作熱情,不僅僅只有這樣罷了,他還帶予我的是不盡的堅持!因為我認為林清玄能夠克服重重難關,從偏遠的地方走出來,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作家,是需要多少堅持與勇氣都未必能達到的。
“我想著,在這悠長的時間中,在這廣大的世界上,一定有很多與我心靈相同的朋友,得到一些溫柔的安慰,得到幾許智慧的啟發,以及得到藏匿于俗世的浪漫情懷。”我想我在這句話、這本書中學到了寫散文的方法與運用生活中的小故事來寫出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