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開始嗎
秋的原意指草木開始結果孕子,而古人認為立秋節氣表示秋天開始。按照現代氣候學劃分季節的標準,下半年日平均氣溫穩定降至22℃以下為秋季的開始。因此,除常年皆冬和春秋相連無夏區外,我國很少有在“立秋”就進入秋季的地區。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才開始秋風送爽。
立秋后多久才會涼快
立秋后大概15—20天才會涼快。立秋后,炎熱的天氣可能要等到處暑或者白露的時候才會消退,立秋后15天是處暑節氣,處暑節氣有終止暑氣意思,一般這時候氣溫就會逐漸降低了,如果遇上秋老虎天氣,則要等到白露節氣了,是一個表示溫度降低的節氣,此時基本上不會有連續性的高溫天氣了。
立秋節氣養生
一,護陽養脾胃
立秋后,天地陽氣漸收,陰寒漸長,天上有烈日,地上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最易困脾,人的脾胃此時往往特別虛弱。特別是素體陽虛濕熱,再兼過食動風、動血諸發物,更感濕熱潮氣,不免有風濕熱痹類病癥的發生。如痛風、關節紅腫熱痛之類疾患,每于此時節發病,需及時預防。可多吃茯苓、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猴頭菇等健脾和胃的食物。以淡補為主,忌食生冷。另外,每天堅持按摩豐隆、足三里、脾俞等穴位,也可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
二,斂陽暑濕退
“濕”不見得都要祛,為什么?對于“濕”和“氣”,名醫彭子益有獨到見解:“火”在“土”上,即可生“濕”,“火”歸“土”下,則可化“氣”。大家想想,夏天相對潮濕,秋天自然變干燥,并未使用祛濕劑,時至秋天,“火(陽氣)”回歸“土”下,自然就不濕了!
因此,順應立秋節氣,天地氣機的變化,做好斂陽的工作,可使暑濕自解,事半功倍。那么哪些方法幫助斂陽呢?
1,酸甘養陰之法。
烏梅固本湯,此方能建中氣、收相火、斂浮陽,因此,中氣不足而相火外浮或陽氣不收時喝最為合適。不分春夏秋冬,相火外浮,會出現各種不適,如頭暈、痘痘、口腔潰瘍、鼻衄、耳鳴、咽痛等等;陽氣不收,會出現汗多、面紅如妝、發熱等不適。凡出現此類癥狀,且符合其病機,都可服用此方。
(烏梅固本湯:烏梅15克,黑豆20克,綠豆20克,黃豆20克,杏仁10克(打碎),冰糖30克,水煎服。烏梅白糖湯:烏梅30克,白糖30克,水煎,于睡前服用,可斂木安中,最合其時養生。)
檸檬3~5片,紅糖1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微苦、微酸、微甜,養陰清熱,而且,藥性溫和,有養脾和胃的作用。
秋天"吃白食" 中醫認為五臓中的肺對應白色,所以秋季吃些白色的食物就能收到"潤肺"的效果。可以選擇白蘿卜,白蘿卜可潛陽,有很好的理氣下氣的作用,用白蘿卜皮貼敷兩側的太陽穴,可以起到緩解偏頭痛的作用。這一招便是很好地斂浮陽、降相火的體現(偏頭痛多由少陽浮火為患)。具體方法:將鮮白蘿卜洗凈取下皮,切成酒杯口大小片狀,敷貼在兩邊太陽穴的痛處,并用膠布固牢,每次貼20分鐘,次數可根據疼痛情況而定。晚上吃蘿卜,能助陽氣斂降。
2,疏通膽經之法。
立秋和處暑節氣所應經絡臟腑為足少陽膽經。常按摩陽陵泉,利于疏通膽經,用食指按住這個穴位,像撥琴弦一樣,此處有一根筋,反復撥動幾次,就開始有麻的感覺,一旦麻感到腳面,這條膽經就通了,效果是最好的。足少陽膽經是斂降一身陽氣的轉輪,陽明不降,蘊熱頭面、上焦,禍患貽久,陽陵泉對于斂陽膽經相火非常有效,可于每晚睡覺前泡腳或按摩。
三,清暑利濕法常備
在照顧到天地氣機變化,注意護陽、斂陽的同時,我們還必需明白夏天的暑濕之氣未盡,甚至仍盛,所以從防病的角度來說,我們不得不直面暑濕,用一些清暑利濕的方法,很好地預防暑濕對人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1,可以經常敲打后背的膀胱經,曬后背,或者膀胱經拔罐,適度運動以出汗、早起梳頭等都可以緩解暑濕之氣,不妨選擇幾種方式,堅持一下。
2,暑濕季節可食薏米紅豆粥。薏米性涼,味甘,淡?!侗静菥V目》謂其“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養顏駐容,輕身延年”,赤小豆性平,味甘,酸,利水腫,解毒排膿。兩者一起,非常適合炎熱潮濕的時段食用。
3,對抗暑濕之邪,試試麥芽茶:藿香10g+佩蘭10g+炒麥芽30g,水煎代茶飲。每天來上幾杯,人變精神,胃腸功能也正常了。
4,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多食用低糖、低鹽、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山藥是中藥里的上上之品,滋陰又利濕,健脾又補腎。生吃、熟吃皆宜。冬瓜、蓮子、白扁豆、芡實也可以利水祛濕。
當然,如果出現外感高熱病,嗓子干、濕熱黃疸,鼻子出血等病,建議及時就醫,可按濕熱溫病治療,三仁湯、薏苡竹葉散、甘露消毒丹、普濟消毒飲等方劑,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在護陽和斂陽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的癥狀,如“上火”。
這主要是因為,立秋之后金氣下行,收斂下去的暑火又返了出來,燥金不抵暑火,降氣不勝,火反克金。此火上酌,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之類疾病。且上浮之霧氣夾雜汽車尾氣,人居其地,頗覺咽喉刺癢不適,即是此證。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
1,立秋后,不少人因為內毒加之外感風寒引起咽喉腫痛或聲音嘶啞,急性期可采用中醫針刺放血療法,通過對少商、商陽等穴位放血,緩解病癥。
2,初秋保健大穴:魚際+曲池+迎香 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溫燥之氣最盛,經常按揉肺經上的魚際穴、大腸經上的曲池穴、迎香穴,可以起到潤肺清熱的作用,預防鼻炎、感冒等外感病。每天按揉1~2次,每次按揉3分鐘即可。
3,肺熱咳嗽:沙參半兩,水煎服。沙參:甘,涼。功能主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久服利人。有南北之分。
立秋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岸畎茁督怠保捎诎滋烊照杖院軓娏?,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
立秋有何特點?
立秋的特點是降雨、風暴、濕度等趨于下降或減少,雖然立秋表示秋季的開始,但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立秋的時間正處于中伏期間,因此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還有“秋后一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