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的散文《梔子》
席慕蓉因詩作而成名,但讓她穩坐文學殿堂的則是其散文創作。散文可說是其詩作的注解。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席慕蓉的散文《梔子》,希望大家喜歡。
《梔子》
向著海的山坡上種了上千株的梔子花。一到四月,那刻著極深的旋紋的蓓蕾就開始飽滿起來了,顏色也開始從綠到白,一層一層地旋轉起來,好像可以一直旋進你的心里。又進了四月中以后,花開得盛時,海風能把那種特殊的芳香傳得極遠極遠。
就是在那樣一個晴朗而又充滿芬芳的日子里,康平很慎重地摘下一朵梔子,很慎重地把花放進心茹張開著的手掌心里。花是柔柔的,白中帶著一點稚嫩的淡綠,心茹的掌心也是柔柔的,白中透著一層健康的潤紅。
那天心茹一直低著頭,也沒怎么笑。也許是康平拿花送給她的時候,動作太慢太慎重,因此,兩人雖然沒有說一句話,可是,又好像都有一點明白:雖然不過是一朵香香柔柔的花罷了,也許也能代表一種盟約也說不一定啊。心茹就越發不敢抬頭了。
那種年輕又無知的日子啊!女孩偏又要裝成深沉得不得了的樣子,所有的話都只說一半,所有的渴望都只肯透露出一點,其他的就希望男孩能猜得出來,而且固執地認為:他應該猜得出來。失望了的時候就會反反復復地想上幾天,甚至在夜里也會坐起來哭上一陣子。
有多少轉折難懂的心事啊!康平現在想起來卻禁不住要微笑。他還記得那些好像短促其實又很漫長的下午,在山上,或在林間,心茹低著頭,而他在旁邊手足無措的樣子。好不容易兩人才能見一次面,康平覺得好興奮,也不知道該先說哪一句話。他覺得,只要能站在心茹身邊就很知足了,就是漫無目的的閑逛也是幸福的,可是心茹卻常常會無緣無故地生起氣來。那一朵花就是在那樣一個時刻里采下來的吧,放進她小小的手掌心里時,他心中也有著一種溫熱的感覺。如何能讓她知道,他是怎樣地熱愛著與疼惜著她啊!
就是一直到今天、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康平想起那些日子,仍然會微笑起來。在這個面海的山坡上,在這個晴朗的四月天里,到處飄浮著梔子的郁香,在草里,在風里,在他的心里。
盟約當然沒有實現,十六歲和二十歲的少年在今日看來實在太年輕了,本來就不能答允什么或者安排什么的。不過,也許就是因為年輕,所以才會有足夠的勇氣來表示一些什么的吧。
四十多歲的男子一個人在樹叢里慢慢地尋找著,想找一朵開得剛好的梔子花摘下來,帶回城里做個紀念。花是找到了,正開在他的眼前,柔白中帶著一點淡淡的嫩綠。他伸出了手,又縮回了手,終于只湊近去嗅了一嗅,然后就轉身往山下走去了,唇邊還帶首隱約的笑意。
其實,盟約還是在的,也實現了,只是是用一種與人世間其他事物完全不相同的方式罷了。可惜的是下山的康平還沒能完全感覺到。
也許,還要再等二十年吧?等到六十多歲時再來回顧,再發現那種溫柔與疼惜的感覺,仍然會隨著梔子的花香而準時地浮現出來的時候,到那個時候,康平也許才會明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