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秋節的散文
四季輪流,時間滴溜溜的轉,轉著轉著,不經意就轉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描寫中秋節的散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篇一:中秋節
四季輪流,時間滴溜溜的轉,轉著轉著,不經意就轉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
中秋節拾著夏的歲末,迎著秋的愜意潸然而至,似時鐘滴答、滴答、滴答、送走了夏的繁忙炙熱,迎來了秋的清新涼爽,也迎來中秋節。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至今流傳多少年,我不大清楚。只知道在遠古就有“秋暮夕月”的習慣,尊月為神,設香案,焚香祭拜。
相傳,在古代齊國,有一位女子長得很丑,但他從小就養成習慣祭拜月神,無形之中也兼修了良好品德。因此,被選入了宮中,可惜沒有被寵幸,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祭拜月神。在某年的八月十五夜,皇帝雅興所至,來觀賞月亮,偶然見到了她,陡覺她美艷出眾,動了寵愛之心,三千眾愛聚一身,把她立為皇后?;蛟S,就是傳說中秋節的由來。
不過在我們家鄉聽老人說:在盤古開天,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日出日落,把萬物蒸烤的像火一樣,人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一遍火海,無法生存。這時,多虧有一位名叫后羿年青人,他力大無窮,并且具有超強的射箭本能,他決定把天上多出的九個太陽射下來。于是,他就登上最高昆侖山,拉弓搭箭,嗖嗖嗖……連射九下,多出的九個太陽,應聲而下。天上就只剩留一個太陽,萬物得以生存,人們得以安寧。
后羿因射太陽而得名,受到人們的推崇,也贏得年輕漂亮嫦娥的芳心,于是兩個有情人就結為夫妻,他們恩恩愛愛幸福的生活。后羿喜歡廣交朋友,一起去打獵。由于后羿的名氣太大,有許多人拜他為師,學習射箭技藝。自然就有些奸詐邪惡小人蒙混過關的混進來,其中有一位叫蓬蒙的小人拜后羿為師,就是這個小人害了嫦娥。
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獵,偶然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看后羿射太陽有功,救人們于火海之中,就賜他一粒仙丹,吃下可以成仙。后羿接過仙丹,剛放到嘴里,突然想起心愛的嬌妻——嫦娥,趕忙把仙丹吐出來?;氐搅思依?,后羿就把仙丹的事告訴了嫦娥,跟嫦娥一起商量,最終想不出兩全其美的辦法。仙丹只一粒,兩人只一人能成仙,萬般無奈,后羿和嫦娥就把仙丹藏起來。這事被小人蓬蒙知道了。一天,后羿帶著徒弟們上山打獵,蓬蒙裝著有病,推說不去。等后羿他們走了,蓬蒙就提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實在沒有辦法,索性就把仙丹吞下。自然,就變成了仙女,飛上了天空。嫦娥實在不忍離開后羿,就選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居住。晚上,后羿打獵回來,聽說嫦娥被蓬蒙逼著吞下了仙丹,已飛上了天空。萬般憤怒,欲殺小人蓬蒙,可他早就逃了。后羿悲憤欲絕,捶胸頓足,欲哭無淚。由于太想妻子了,后羿在晚上,遙望月亮哭泣,哭著哭著,就跟著月亮跑,跑著跑著,好像看到了嫦娥在月亮里晃來晃去,似乎也在對他哭泣。但畢竟天地兩隔,又如何能見面?后羿為了表達他那份相思,在月圓時,設香案,擺上嫦娥最愛吃的瓜果,他也獨自斟酒,邊飲邊對月長嘆,訴說離別之苦。后來,這事傳了出去,人們紛紛仿效。據說,嫦娥在八月十五夜,在廣寒宮遙望大家,人們也能看到嫦娥。好像就有了八月十五夜,人們觀月、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了。
其實,賞月在唐朝就盛行了,有詩為證:李白的《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常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白居易的《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花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向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這些都是唐人在賞月時,有感而發,寫下了千古名句,書寫了月亮之美、之白,美如素,白如練。
至于八月十五夜吃月餅,最早是在南宋,雖然那時品類不是很多,不像今天品類之盛,繁不勝舉,至少在那時已有月餅。在民間,大家以月餅相贈,有一種懵懂的寓意,就是,取月餅為團圓之義。其實,吃月餅真正的盛行,還是在明初。當時朱元璋起兵反元,元朝官兵又查得很嚴,朱元璋要聯絡各路起義將領,消息又送不出去。十萬火急關頭,多虧軍事劉伯溫,他想了一條妙計,把消息藏在月餅里面,議定八月十五夜起義反元。由于消息準確無誤的送出去,起義相當的順利,不久,徐達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后來,朱元璋就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并賜一些月餅、糕點給大臣和百姓。這樣,吃月餅在明朝就盛行了,從皇宮貴戚,官宦士大夫,富賈鄉紳,平明百姓大家都紛紛在八月十五夜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里的“中秋”一詞,最早出于《周禮》,我國古代歷法,一年分為四季,一季分為三個月,三個月分別命為孟、仲、季。因此,在秋季的第二個月,被稱為“仲秋”,又因農歷的八月十五為中旬,故稱為“中秋”了。據史記記載,古代帝皇祭月節為農歷八月十五,又恰巧在三秋之半,故名叫中秋節??赡?,中秋節也是緣襲著古代帝皇祭月節而來吧。
如今,中秋節是我們不可缺少的節日,不單是為了遠古流傳下來節日,把她繼承,把她傳承,還是的的確確不能缺少的節日。一年,除了過年,端午,就僅剩下中秋節了。端午是為了紀念士大夫屈原,而中秋節實屬為節日,僅次于過年。因為中秋節也有團圓之意,并以吃月餅取團圓之義,跟北方人過年必須吃餃子象征著團團圓圓是一樣的寓意。而吃月餅、賞月更富有情趣、詩意、溫馨,雖說她次于過年,實則勝過過年。你想一家老少,在自家的院子里,擺上一張桌子,擱上幾把椅子,大家圍著桌子坐著,吃著月餅,飲著酒,聊著天,敘著家常,好不溫馨,觀賞著圓圓的月亮,眼見一家人團團圓圓,這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嗎?望那遙遠的天穹懸掛著圓月,銀白色的光芒照耀在庭院里,散射著皎潔雪白的光芒,如同父輩眼里慈祥愛意的光芒,照耀著家家戶戶。今夜,大家與月共歡,把盞同飲,同慶此刻;今夜,大家與月共舞,擁抱離別之苦,同聚團圓之夜;今夜,大家與月共眠,沐浴親情,同賞天倫之樂。這不正是天涯一家親,共賞天倫之樂嗎?
而今,中秋節已被定為法定節日,遠在天邊的游子,遠在天邊的親人,都可以借現代文明交通之便利,穿越在高速運轉磁懸浮列車之時空。只要你愿意,無論你在哪里,都可以輕松歡快的回到家里,與親人共度節日,歡慶喜悅,浸沁溫馨,共度月圓之夜,賞月與吃月餅之幸福;盡賞月圓月滿,餅圓人圓,花好。不像蘇東波在中秋之夜憶舍弟子由之痛苦,因而寫下了千古絕唱《水調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中秋佳節,在月圓之夜,蘇東波卻不能跟他的兄弟在一起,只能孤獨自斟自飲,難免不悲痛傷懷,浮想聯翩,追憶過往,因而寫下了傳世流芳的佳作,那像現在,是信息高速發達運轉的時代,有程控電話,手機,互聯網,想家人了,隨便掛一個電話,就能聽到親人的聲音,如果還是覺得不那么親切,就可以打開互聯網,開通視屏,面對面的聊,近在屏前,實則遠在天邊。那里會像蘇東波數年不見兄弟面,只有書信稀疏來往,略知兄弟是否安好。
愿今年的中秋節,愿所有的人,花好,月圓,人更圓;共度今宵,不眠今夜,同慶中秋,賞月團圓,年年今日……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篇二:中秋隨想
剛倒完水回屋,一陣冷風直鉆骨髓,我長長的打了個顫。似乎已經冬天了,但樹上的葉子還是跟夏天一樣的綠,門外的梨樹映在玻璃窗上,秋風劃過梨樹的每一道脈絡,每一片葉子都哇哇叫著,擔憂自己的處境。是的,總有一天,它們會離開曾經屬于自己的那根枝條,或許絢爛,或許落魄,或許冷漠......偶爾還會掉下一顆梨來,砸在冰冷堅硬的水泥石板上,不知道又會砸到哪只幸運的老鼠。
說到老鼠,這會兒仿佛聽到那煩人的吱吱聲了,我的門前是一個倉庫,每隔幾晚都會有鼠歌鼠舞,至于是老的還是小的就不得而知了。今天本來說好給朋友電話的,這會兒又覺得困了,累了,不想說話了,只想安安靜靜地躺著,聽愛聽的音樂,看愛看的小說。有沒有這種感覺?有的時候,有些事情本來可以嘗試著做,但最終還是擱淺了,貌似在等待著什么,但又不確定是什么,或許一個更恰當的時機,又或一個更重要的人,固執地相信下一個會更好,卻從不在意自己的眼前或身邊,任憑他們飄過眼角。
今天看到好多人回家,中秋節本來是一家人熱熱鬧鬧一起的日子,我這里難免冷清了點兒,想到這些就覺得很鬧心。月餅自上大學以來幾乎每次都有,(以前是聽別人說看別人吃)但從來沒有認真地吃過一回,剛剛嘗了半個感覺還不錯,終究還是沒有吃完。這會子有點瞌睡了,輕輕閉了門,屋里頓時暖和許多,爐火正旺,火舌呼呼往上竄,連火爐蓋兒都燒紅了。泡完熱水腳,爬進暖暖的被窩里,不一會兒就跌進了夢鄉,夢里的月餅酥酥軟軟的,吃起來甜甜的…
描寫中秋節的散文篇三:中秋之夜
中秋是從對親人的想念開始的。
隔中秋還有好幾天,M便給女兒發了一條思親的微信,“佇立庭中搔白首,獨女中秋不返家?”明知女兒無假,他依然要問,只不過想以此期盼得到一個意外的驚喜而已。我只好以一句“為賦新詞強說愁”來調侃他的多愁、安慰女兒的無奈,卻不曾引得一微友笑彎了腰,算是意外收獲,皆大歡喜總是好的。
今日中秋,盼著賞月,我們下午六點多便從市區趕回了遠在郊外的山居。
一進家門,M便捧著手機不停的給朋友拜節祝福,我則在廚房準備簡單的晚餐與祭拜供品。幾只秋蚊對我興趣甚濃,見我走來走去,便不時學針灸師給我來一針,雖然痛癢難耐,但今天借著過節的名義,便懶得跟它計較了。從廚房的窗戶望去,西天燃起了大片的火燒云,那濃艷的色彩美得讓我不忍移步。飛鳥大概不知今天是過節吧,仍然玩童一樣在樹木與房檐間飛來飛去,鳴叫著追逐打鬧,不知它的爸媽是否也在巢中翹首以盼?草中的秋蟲,隱士一般只聞其聲難覓其影,夜幕未降,它便迫不及待的奏響千古小夜曲,但在今晚,就讓我暫且將它稱為月光曲吧!園中的松葉牡丹象太陽的信使,在星月出場之前就早早閉目安睡了。與它相鄰的石竹花則不同,總要陪著欄外的三角梅與朱槿,不分晝夜的渲染它們的熱烈與歡欣。偶有一只松鼠,依著花莖敏捷的爬上欄桿,一邊如雜技演員的跑跳蹲臥,一邊機警的東張西望……我正這樣悠閑的尋著樂子擺著糕點水果,不曾想,突然從樓上傳來M急急的呼喚聲,那感覺,不像是月亮升起來了,倒好像嫦娥下凡了似的。我一邊應著,一邊嘀咕著這不七點剛過嘛,慌啥。
來不及擦干雙手,我尋聲朝樓上陽臺跑去,果然,一輪中秋滿月,已靜悄悄的從東方升起。先不說那滿月的靜美絕倫,單就那一路上追隨的云彩,就足以讓人心動的了。今夜的云彩,仿佛讀懂了人們對月的那份深情,要與明月共同演繹出吉祥美滿的畫卷。于是,它收斂起平日散漫不羈的個性,將自己化作一柄造型精美、色彩祥和的玉如意,托著熠熠生輝的一輪明月,橫亙在藍絲絨鋪就的天幕上。而今夜的明月,一切猶如初生時的美好,我不知它是上等昆侖子玉的杰作?或是上等白瓷的神工?只見它穩穩的立在那柄精美的如意上,那樣的飽滿、瓷實、溫潤、潔凈、細膩,除了依稀的桂影,不著一絲多余的裝飾,一副嬰孩般可親可愛的清純模樣。M一邊驚嘆著月色之美,一邊用他那像素很低的手機不停的追拍著,只想著即時轉發給成渝兩地的親人,不僅以此帶去我們滿心的祝福,也彌補他(她)們因天氣原因無緣賞月的遺憾。
因了明月,夜幕也只是輕紗一般的飄渺。搬一張小幾,置兩把藤椅,二樓陽臺成了年年賞月的觀景臺。一盤月餅,擺成了花兒的形狀,花芯是女兒寄來的孝心,花瓣是朋友表達的情誼,看著心里都是暖暖的。那盤石榴,則全托朋友所賜,兩個品種組合在一起,艷如瑪瑙,淡若脂玉,一個蓮霧點綴其間,為這個組合增色不少。還有一盤肉食,那是困難時期沿襲下來的習慣,倘若待客無肉,便不足以表達主人的熱情和對客人的尊敬。我將它們一一擺上小幾,最前放一只插著綠蘿的小瓶,倒上兩杯紅酒,擱上兩雙竹筷,我們便懷著同樂的心情邀請月神與家中那些已遷居天堂的親人們吃喝賞月了!
室內電視上的中秋晚會正在江油進行,那是詩仙李白成長的地方,于是,詩人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被激情滿懷的吟誦著、歌唱著:月下獨酌、靜夜思、蜀道難、將進酒……這些都是我們喜歡的。由于節目拘泥于地理所限,他們竟忘了我心愛的東坡老,忘了他那“千里共嬋娟”的千古絕唱。于是,我和M走出門來,在陽臺上請各位神仙和先人與我們交換位置,他們回屋歇息,我們坐下賞月。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和M對坐舉杯,喝著仙(先)人吻過的紅酒,望著漸上中天的明月,一起說著閑話。
“不管科學如何千方百計證明,你看著今晚的月亮,你會相信它的表面是一片荒漠嗎?在這點上,我情愿相信神話也不相信科學。在這個世界上,能給人以美好遐想的東西本就不多,科學的推進,不能總以犧牲人文情感為代價,更何況,那月,本不是我們的世界。只要人類不是貪得無厭的想在上面放羊,月球的荒漠與人何干?”我這樣自顧自的替月說著。
聽了我的話,M難得的沒與我反駁,不知是他有同感亦或是托了過節的福。
挑一塊女兒寄來的月餅,說是朋友推薦的,全手工制作,貴在還是新鮮出爐。吃一口,面皮酥酥的,蛋黃軟軟的,那感覺,確實沒有浪得虛名。
吃著月餅,想起我們兒時過中秋的事。如今大多數人為了應節才去碰一下的月餅,在我們小時候,它只存在于書本或故事。在老家,每年到了八月十五,如果家里拿得出來,定會蒸一鍋糯米飯,然后將它倒入石臼中。瞬間,大人小孩立即被石臼中升騰起來帶有濃郁糯米香味的蒸氣吸引,圍上一圈,人手一枝蘆竹,說笑中,將蘆竹在石臼中搗來搗去狀如兒戲,直到糯米變成了稠軟的糍粑。揪出一團,放入小碗,加上紅糖,如果是蜂蜜就太好了,趁熱咬一口,滿嘴是糯米的純香、蘆竹的清香、蔗糖的甜香……雖然,糍粑沒有月餅的形態寓意,但那種參與的樂趣與企盼的心情、那種千萬米粒糅合于一體的聚合,卻是另一種難忘的記憶。
對飲一口,對著天上的月亮,也來個舉杯邀月,并趁機說些酸文假醋的話。過節,不就是這樣嗎?
“你知道為什么這些文人都愛寫月亮而不是太陽嗎?”M以一慣好為我師的語氣啟發我。
“為什么?”我還算善解人意,一定給他這個機會。
“因為太陽雖好,但它把握不好度,有些季節和有些地方老曬,有些季節和有些地方老不曬,整得人類對它是又愛又恨。”
他這樣說好像還真是有點道理的。以前,每到稻谷收獲的時候,奶奶就要祈求老天爺,千萬要出太陽啊,可別讓半年的辛苦打了水漂哦。而到了栽種的季節,又最怕大日頭天天曬得土地開裂。這時,奶奶就又開始念叨了,要求老天爺開開恩,別把剛栽的苗苗曬成了干柴,那可是我們一家的口糧啊。
“你看,與太陽相比,月亮,就永遠都是這樣溫溫柔柔的。”M看著月亮,顯得有些動情的繼續說道。
是啊,此時此刻,在月華融融的清輝里,仿佛一切都是那樣明亮,明亮之下,卻又是那樣朦朧,好似夢鄉,讓人心不知不覺有一種被融化了的感覺。假如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是不是作為一個男人,對另一半的一種本能的期盼呢?是不是在他們眼里,所謂的女強人其實就如同太陽,而他們想要的,卻是月亮般溫柔靜美的女人。這本無錯,但問題是,這個世上,又有多少能與之相配的既有陽剛之美又有達人之智的男子呢?因為過節,也因了這靜美的夜,我沒有與他頂針。
月下一壺酒,對飲無閑愁;舉杯邀明月,柔情漫心頭。
就著這葡萄美酒、鮮果甜點,靜坐在這清亮的月光里,心里涌上的,多是與月相關的思緒。
我想,這月亮,不光是男人喜歡,女人也同樣喜歡。喜歡那些小時候學到的有關月的神話、喜歡那些讀到的有關月的詩詞、喜歡那些聽到的有關月的樂章、喜歡那些看到的有關月的圓缺……
這讓我從小相信,相信那月上定然住著美麗的嫦娥,還有釀酒的吳剛、搗藥的玉兔。想她們一家三口,每日在桂樹下歌舞、釀酒、搗藥,沒有人間的戰火紛爭、饑餓寒冷、疾病苦痛,那才是真正的無憂無慮的神仙生活。
我相信,每一個靜夜的清風明月,對于可愛的東坡與浪漫的太白,在他們心里,早已不只是一種自然風物。雖是《月下獨酌》,獨不見詩人寂寞,滿篇只有天人合一的瀟灑、歌舞飛揚的曠達。赤壁把酒,世人皆嘆“哀吾生之須臾”,唯東坡,胸襟浩蕩。他用清風明月滋養的生命,其生命也定然與天地共存。“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所幸,此時此刻,我們不但沐浴在東坡老的清風明月中,也沐浴在他的人生智慧里。
我相信,一曲《彩云追月》定是受了上天的啟迪,才有了那般超凡脫俗的音韻。
我相信,月的陰晴圓缺,從不曾是為了迎合人的悲喜情感,那一定是它自身生命的軌跡。如果從月的角度來看,缺,是圓的基點;圓,是缺的重生。每一個輪回,它都不是表面的重復,而是一種更高級別的漸進,在漸進中變幻出生命的多姿,從而展現一種獨特而鮮活的美麗。
夜漸漸深了,月亮已升至我們的頭頂,夜空也仿佛知道今天是月亮的專場,盡數退去了一路的浮云,只留下一方明凈如洗的青天。我們戀著越來越明亮的月色不愿回屋,躺在搖椅上,安享著這一夜的清風明月、蛙鼓蟲鳴。雖然時至中秋,但在這攀西大地,似乎還感覺不到一絲秋的蕭瑟,就是這深夜,借著路燈,你也能很容易的看到滿園盛開的花草,如果不看日歷,與春天倒也別無二至。
閉著眼,雖然我又想起了那些有關月亮的科學與神話的截然不同,但我不再糾結。人的生命畢竟是短暫的,人與月的距離畢竟是遙遠的,只要我自己不曾因為科學的發現而改變對月的美好印象,我用我眼看到的就還是那個美麗的月亮。而月亮本身,也從不曾因為科學的發現說它是一片荒漠就從此暗淡下去,它仍然每日變幻著圓缺,散發出光華。也許,這便是距離產生美的最有力的一個例證吧!其實,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隔著一點距離,記住一些美麗,相信,年年中秋之夜,定然一如今日這般祥和、這般靜美、這般安好……
看過“描寫中秋節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