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有關散文
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其特點是抒情性強,重感性。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包子的有關散文,希望你們喜歡。
包子的有關散文1:南瓜包子
昨天下班的路上,村頭修自行車得大伯熱心地給我摘了兩個南瓜,我順便買了肉和蔥,還有調料,中午一盤南瓜包子便出現在餐桌上,飯后小女兒調皮的說:“媽以后可別做這么好吃了,看把我撐的”.“是啊媽媽,假期 你又該把我養胖了”,大女兒符合著說。呵呵,看倆丫頭那個饞相,不自主的想起了媽媽的南瓜包子。
記得小時候,家里的經濟不好,媽媽常常用“瓜蔬野菜半年糧”的辦法來解決溫飽這一棘手難題,于是,家門口的每一處空地都被媽媽充分開發利用來種上各種瓜菜。每到南瓜飄香的季節,媽媽都會給我們做南瓜包子吃。由于條件所限,媽媽的南瓜包子餡只是南瓜絲摻幾根韭菜或幾棵蔥而已,架上地鍋蒸,當那特有的南瓜香氣四溢的時候,再用小火燜一會就好了,每每這個時候我們兄妹幾個就會如一群小燕子似的圍著鍋臺,每個人手里捧著一只碗,搶南瓜包子。
媽媽的南瓜包子做的汁水多,味道鮮,那個好吃啊,現在想起都垂涎欲滴,特別是食量大的二哥,那真是吃了一個又一個,直到把肚子撐的鼓鼓的才罷。有時,媽媽也會把南瓜包子做成餃子樣子,大大的,雖然是一樣的皮,一樣的餡,但我們都會搶那餃子形狀的吃,有時還會因為這爭吵,現在想想都忍不住想笑:真是小孩子啊。
好多年沒有再吃過媽媽的南瓜包子了.每到艷陽高照的初秋季節,看到農家房前屋后,村外溝邊渠畔那一叢叢南瓜秧和那一個個滾圓滾圓的南瓜時,都會不自主的想起已經離世多年的媽媽,還有那香氣四溢的南瓜包子。說實在的,媽媽的南瓜包子餡料之簡單,和我今天我做的南瓜包子沒法比,但于我來說,總感覺怎么也沒有媽媽做的好吃,我知道這只是一種感覺而已,這也許就是媽媽的味道吧,!
包子的有關散文2:關于包子與饅頭
說起包子與饅頭,我就會想起以下的事。
一天,我和同學一起去逛街,突然覺得肚子有點餓了,就來到一個攤上,“老板,兩個饅頭!”“誒,好咧!”接著,立即從蒸籠里拿出兩個包子給我:“一塊錢。””老板啊,我要饅頭,不是包子。”“對啊,饅頭啊。”“這叫包子,里面有餡的才叫饅頭!”老板聽了,二丈摸不著頭腦,就拿了兩個他說的包子,我說的饅頭給我。我心想:這老板真是的,饅頭包子都不分。
又有一次,媽媽買回兩個饅頭,對我和爸爸說:“誒,你們猜猜,我今天碰到什么新鮮事兒了?”“什么啊?”“我在一個外地人開的‘芭比饅頭’里說要買兩個饅頭,老板娘給我兩個包子,后來有個大伯看到了,就告訴我們本地人和外地人叫法不一樣,外地人把有餡的叫包子,沒餡的叫饅頭,我們把有餡的叫饅頭,沒餡的叫包子。”“啊,難怪呢,……”我把上面那件事告訴了爸爸媽媽。
現在我上初一了,這些事都過去了好久了,直到上個星期,因為我是住宿生,不可以出校門,可是不知怎么的,特別想吃饅頭,就叫同學帶一個。第二天,那個同學把兩個包子給了我,我這才想起來本地人和外地人叫法相反。
就把這事告訴了我那個同學,可沒想到被我旁邊的男生聽到了我說有餡的是饅頭,就罵道:“什么啊,有餡的是包子,這都不知道,你去問問,看誰和你說的一樣。”“我知道的呀,本地和外地叫法不一樣。”“那我也是本地人啊,我怎么也說有餡的是包子呀?”“我怎么知道你啊!”隨即著的就是臭罵聲:“你野人部落的吧!哈哈……”我被他罵的氣死了,就問了幾個本地人,確實,她們說的和我一樣,可是那個男生還是一直不停地罵我,我都被罵得煩死了,可他倒好,都不嫌嘴干。這種人,就是沒素質,也不是第一次了。
關于這個,我們生物老師也說過:“我去小區門口買包子,可是老板給了我兩饅頭,我說呢咋給我饅頭呢,后來才知道叫法不一樣。照理呢,確實包子應該是有餡的,里面包著‘子’嘛,可南方人就要把有餡的叫饅頭,我們也不能槍斃他們的說法啊,畢竟所在地區不同嘛!”
看了以上介紹,想必大家對到底什么是饅頭,什么是包子都有所了解了吧!
包子的有關散文3:包子
“娘,包子里怎么會有肉?”在娘愛憐的注視下,我一口氣吃完了三個包子,才緩過神來,想到包子里怎么會有肉的問題。
“自己長的吧。”娘笑呵呵地說。
“那包子里的糖呢?”我想了想,不相信地問道。
“跑進去的!”
娘的話使我半信半疑。小時侯,我很傻,老是對什么東西都好奇,愛打破沙罐問到底。娘煩了,就蒙我,末了還摟著我罵我傻兒子取樂。
包子好看,白白胖胖,軟綿綿的。包子好吃,香噴噴,軟酥酥的。而且,好奇怪好奇怪,藏著肉,收著糖。它是像紅苕一樣土里生的,還是像柿子一樣樹上結的,抑或像雞蛋一樣是雞屁股里拉出來的?我不得而知。我平生第一次吃包子,這是我跟娘趕集在集上見識到的世上最好的東西。我對集上呼的跑過來又呼的跑過去,像牛一樣哞哞叫,總是一路拖著長尾巴一樣的灰塵,黑糊糊的大怪物,也頗感興趣。娘說那是汽車。
我家離集鎮遠,要下老長老長的一面坡,過幾條寬寬窄窄的河,走一段壩子里繞來繞去的機耕道,再爬坡下坡,一個單邊有十好幾里。趕集,比過年還稀罕。包子這東西,莫說沒見過,從來就沒聽說過。吃包子,而且一下子就吃了三個,這是我不敢想象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鄉下,窮啊!紅苕洋芋,能填飽肚子,就是享福的了,缺鹽少油那是常事。過年過節,有幸得到一顆水果糖,都舍不得囫圇放進嘴里,怕它化快了,常是剝開糖紙小心翼翼地捏在手里,伸出舌頭輕輕地舔。像包子一類東西,既費錢,又要糧票,不是一般的農民消費得起的。糧票很難弄到,只有吃公家飯當干部的才有。沒有糧票,即使有錢,也不會賣給你。一直到現在,我也沒弄明白,同樣的土地,同樣的勞動,搞集體那陣,怎么就越社會主義越窮。毛主席他老人家為消滅特權,斗爭來,斗爭去,結果,事與愿違,不但沒消滅特權,反而使特權更囂張。只要進公家的門,哪怕是一條土狗土雞,也有了麒麟的身價鳳凰的地位。
不曾品嘗美味,就不會想美味,以為美味就是紅苕洋芋,或者和它們的味道差不多,也就沒什么稀奇的。但嘗過了美味,美味就烙印在心,再也無法忘卻,甚至時不時火山般從記憶里爆發,燒灼你,折磨你。難怪上帝嚴禁亞當夏娃碰那蘋果的。
稍大一點后,慢慢就弄明白了,包子是面粉做的,面粉是麥子磨的,麥子是從地里長出來的。包子里的肉或糖,是做包子時就放進去的。可是,包子仍是金貴的東西,和許多吃的穿的用的一樣,可望而不可即。
有一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隊干部忽然大發慈悲,竟然搞了一個“廣交會”,會場就在我讀書的小學操場上。這一天,每家每戶都可以憑大隊分配的蓋有大隊公章的類似于現在購物卷的紙條買東西,而且,不要糧票也可以買包子饅頭花卷。我運氣出奇的好,居然被學校派去給大隊搞宣傳,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做面食的師傅,是從區上借來的,有一個恰好是我們生產隊的,叫章駝子,他的屋就在我家屋后。有了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包子饅頭花卷,我不僅吃了個遍,而且吃了個夠。只一樣,準吃不準拿。那香甜啊,我以為舉世無雙。心想要是天天開“廣交會”,有包子饅頭花卷吃,那就是老師描述的無限向往的共產主義社會吧。從那以后,我對老師教導我們“努力學習,為共產主義而奮斗”便心領神會,油然生出一種感激之情。
上初中的最后一學期,我們公社辦了一個重點班,我有幸被抽到重點班學習。公社所在地是一個名叫“天生橋”的地方,有一條小街,我們住在小街的一棟木樓上。木樓對面是旅社,包子饅頭和飯菜的香味,便越過小街,從門窗鉆進來,給我們提供免費的享受,常使我們在夢里把各種各樣好吃的東西狼吞虎咽個夠。
進了縣城的高中后,學校早餐供應饅頭,包子卻只有老師食堂才有。我的一位同班同學的父親,管著教師食堂伙食,偶爾,沾同學的光,可以吃到肉包子,特解讒。
那時,學校每星期的周末放半天假,學生可以回家。我家離學校遠,交通極不方便,因此很少回家。也有特殊的情況,像沒了伙食費,家里一時沒有及時寄來,就必須親自回家去取。沒有車,即使有車,也坐不起,全靠步行。
一次,我和一位姓劉的同學周末結伴回家,來不及吃中飯,走到途中,兩人都餓得腸子貼著了脊梁,渾身一個勁的直冒虛汗。翻遍衣兜,也只湊起五分錢二兩糧票,剛好能買一只包子。他苦笑著把包子掰成兩半。我們捧著包子,誰也不敢大張嘴,生怕一口就吞了下去。想來那是我平生吃東西,吃得最斯文、最仔細的一次。那不是吃,是品。多年以后,見識了諸多的所謂的好東西,卻越來越找不到吃的感覺,才漸漸明白吃的個中三昧。越饑餓,吃的東西越單純,越少,越吃不飽,就越好吃??磕前胫话樱覀冏咄炅耸O碌穆?。那種刻骨銘心的餓和包子的深刻的香甜,便一直生動在我的腦海里,像窖酒,越陳越香。
現在,我仍然對包子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每每看著孩子們面對那一只只剛出屜、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包子,全然的無動于衷,一副無精打采、漫不經心的樣子,我便有一種深刻的疼痛。他們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我真想把我的包子情結講給他們聽。我知道,他們是聽不進去的,即使愿意耐著性子聽,也會把這當作一個天方夜談的虛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