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守信的散文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誠實守信的人是難以讓人接受的,誠實守信就如同一盞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路。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誠實守信的散文篇,希望對你有用!
誠實守信的散文篇1:誠信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叟,小車無叟,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說:一個人若不講信用,不知怎么做人,就象大車無軸,小車無橫木一樣,怎么才能行進呢?
誠信是人立身處世的基礎。當今,誠信缺失帯來的諸多麻煩,正困擾著許許多多的人;諸多人在喊:人和人缺乏信任、人對人不講信用,誠信在缺失!但很少有人去反思自己,忘卻了自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有的人甚至采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想一下,國人若都以這樣的心態,誠信能回來嗎?
現實中,如果有位乞丐向你討錢,你會把自己的信用卡給他,讓他自己刷嗎?而且,此卡的額度是60萬,更糟糕的是,此卡沒有密碼!我敢打賭,你一定會說:"瘋子才會做這樣的事!!!"
這應該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網傳加工)
哈里斯是美國紐約市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女高管,2010年8月的一天中午,她和朋友在一家餐廳吃飯。就餐期間,朋友想出去抽支煙,于是兩人一起步出餐廳,站在外邊的大街上。
這時過來一名流浪漢,對哈里斯囁嚅著自我介紹:“我叫瓦倫丁,今年32歲,已經失業3年了,只好靠乞討度日。不知您是否愿意幫助我?比如,給我一點零錢,讓我買點生活必需品。”瓦倫丁期盼的眼神望著哈里斯。看著眼前這名年輕的黑人流浪漢,哈里斯動了惻隱之心,她微笑著對瓦倫丁說:“沒問題,我十分愿意幫助你。”就伸進口袋去掏錢,遺憾的是,身上卻沒有帶現金,只掏出一張沒有密碼的信用卡,這讓她有點尷尬,不知接下來該怎么辦。
瓦倫丁看出了她的難為情,小聲說:“如果您相信我,能將這張信用卡借我用用嗎?”心地善良的哈里斯同意了,隨手將信用卡遞給了瓦倫丁。拿到信用卡后,瓦倫丁并沒有馬上離開,又小聲問哈里斯:“我除了買些生活必需品外,還能用它再買包煙嗎?”哈里斯未加思索地說:“完全可以,如果你還需要什么,都可以用卡上的錢去買。”瓦倫丁拿著那張沒有密碼的信用卡離開后,哈里斯和朋友重新回到了餐廳。
10分鐘后,哈里斯就感到了后悔,她懊喪地對朋友說:“那張信用卡不僅沒有設置密碼,里面還有10萬美金,說不定那個家伙一定拿著信用卡跑掉了,這下我可倒大霉了。”朋友也埋怨她:“你怎么能隨隨便便就相信一個陌生人?你呀,就是太善良。”哈里斯再也沒心思吃飯了,在朋友付完賬后,兩人便默默走出了餐廳。
令他們意外的是,剛出餐廳大門,就發現流浪漢瓦倫丁已等候在外面,他雙手將信用卡遞給哈里斯,很恭敬地將自己消費的數額一一報上:“我一共用卡消費了25美元,買了一些洗漱用品、兩桶水和一包煙,請您核查一下。”
面對這位誠實守信的流浪漢,哈里斯和朋友在詫異的同時,更多的則是感動,她不由自主抓住瓦倫丁,連連說:“謝謝您,謝謝您!”瓦倫丁一臉疑惑:她幫助了我,我應該感謝她才是,她為什么卻要感謝我呢?隨后,哈里斯便和朋友徑直去了《紐約郵報》,將發生的故事告訴了報社。
《紐約郵報》也被瓦倫丁的誠實所感動,當即予以報道,頓時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報社不斷接到讀者的來信來電,都表示愿意幫助瓦倫丁。得克薩斯州一名叫伊德瑞斯·艾爾巴的商人看了報道后,便于第二天給瓦倫丁匯去了6000美元,以獎賞他的誠實。更讓瓦倫丁驚喜的是,幾天后,他又接到威斯康星州航空公司的電話,表示愿意招聘他,并通知他盡快簽訂工作協議。
沉浸在巨大喜悅中的瓦倫丁感慨萬千:“從小母親就教育我,做人一定要誠實守信,即使身無分文流落街頭,也不能把誠信丟掉。我之所以能得到這么多人的幫助,是因為我始終相信,誠實的人總會有好報。
故事很簡單。象誠信這樣的故事我怏怏大國從古到今比比皆是,先秦商鞅變法時"城門立木"、三國時關羽"夜讀春秋"等講的都是誠信,然而我為何舍近求遠去舉上述這個例子,試想一下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嗎?
社會失信誰之過,明白人一看便知。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投機取巧之人,而面對利益,誠實守信的人卻總讓人萌生敬意!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投機取巧贏一時,誠實守信贏一生!親愛的朋友,看完這則故事,如果,乞丐的誠信值60萬,你的誠信值多少?
"國無誠信不興、家無誠信不榮"。社會上不缺誠信,關鍵是我們是否還相信,失信傷的不單單是經濟、信譽,關鍵失去的是人心!我們呼喚誠信,是呼吁人們能有一個相互公正平等的交往空間,讓更多人相信誠信、維護誠信、重拾誠信••••
承諾要三思、許諾要兌現。
誠實守信的散文篇2:至誠,至成
五千年的歷史軌跡,五千年的文化傳承,歲月淡去的是泱泱古國歷史糟粕的印痕,沉淀的是悠悠華夏永恒的文明經典。
古人云:“一諾千金”“言而有信”,誠信,向為人所崇。固誠之人,為人所敬;守信之人,為人所仰。誠乃信之本,無誠,何謂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
人之交往在于誠,世之安寧要靠信?;赝麣v史長河,一個朝代的興起,一個朝代的滅亡,無一不詮釋著誠信的真諦。君信臣,則國興;臣忠君,則國盛。然君王疑臣,臣棄君王,戰事連連,硝煙四起,顛沛的是無辜的百姓,流離的還是無辜的百姓。寧靜平淡的生活,因有誠而建,因無信而散。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一個無誠無信之人,何言修身?只有心中信守誠信,進而方能修其身,齊其家,治其國,平其天下。誠信,不但閃耀人性光芒,更能讓人性步步提升。
鳥語動聽,是因為沒有虛假雜音;花香迷人,是由于不涂脂抹粉。誠信好比一縷清泉,洗盡浮華,遠離污穢,珍存自然。花,可以不結果,但卻不能失去色彩;人,可以不得志,卻不能失去誠信。
誠信是心靈溝通的橋梁,只有守誠固信者,方能到大橋的兩端,走進彼此的世界。一個有其言,無其行,背信棄義,不守承諾者,如何被人所信,為人所瞻。君子不與無誠之人為伍,不與無信之人為伴。伊索云“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就只即使說真話也沒人相信。”坦誠守信才是最明智的策略。朋友因誠信越來越多,友誼因誠信萬古常青!
誠信是立人之本,更是立業之基,它是財富的種子,只要播下去,定能長出開啟金庫鑰匙的幼苗。講誠信的人,行為的是他潛在高尚的那個自我;講誠信的企業,展現的是它內在負責任的形象。無論是企業,無論是個人,只有講求誠信,才能告別失敗,走向輝煌,書寫完美人生。
誠信是成功,隨奮進者拼搏臨近;誠信是道路,隨開拓者的腳步延伸;誠信是智慧,隨博學者求索累積。
抱誠守真,達誠申信。至誠者,至成。
誠實守信的散文篇3:誠信是金
什么是誠?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什么是信?《說文解字》曰:“人言為信”。程頤曰:“以實之謂信。”誠信是就是真誠無偽,言行一致。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若不講信用,在社會上就無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沒有誠信的人是難以讓人接受的,誠信就如同一盞生活中的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的路。誠信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是人人必備的根本品質。家和萬事興,家無誠信,四分五裂。朋友無信,分道揚鑣。國家無信,亡國之兆。
荀子曾說: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因而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也惟有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言必信,行必果。“土山三約”,“夜讀春秋”,“曾參教子”,“季札贈劍”,古今中外,無數名人軼事在向我們證明著只有擁有誠信才能使得生命之花永盛不衰 。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立木為信“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秦朝末期,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于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用小斧頭砍倒了他父親的一顆櫻桃樹。父親見心愛的樹被砍,非常氣憤,揚言要給那個砍樹的一頓教訓。而華盛頓在盛怒的父親面前毫不避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親被感動了,稱華盛頓的誠實比所有櫻桃樹都寶貴得多。
如此因為誠信而成就大業,流芳千古的名人枚不勝舉,他們的舉止行為不僅征服了當時的人們,樹立了良好的風尚,還在某種程度上對后世的教育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古代哲人要求言行一致,《禮記.中庸》曰:“言顧行,行顧言。”切不可“自食其言”、“面諾背違”、“陽是陰非”,所以朱熹認為“信是言行相顧之謂”,要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這才是“國寶”;如果“口言美,身行惡”,那是“國妖”,是君子所不取的。孔子說過:“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意思是說,從前孔子對于人,只要聽了他講的話,就會相信他的行為;孔子對于人,當聽了他講的話后,還要觀察他的實際行為。在這里,孔子肯定道德實踐是評價誠信品格的標準。"國無誠信不興、家無誠信不榮"。我們呼喚誠信,是呼吁人們能有一個相互公正平等的交往空間,讓更多人相信誠信、維護誠信、重拾誠信,從而讓誠信之風在世上經久不衰,將我們的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