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唐山的散文
關于唐山的散文篇1:閑話唐山
當我決定將這四個字作為此文的題目時,心中竟產生了一絲猶豫。作為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唐山人,我似乎沒有理由以“閑話”的方式和態度對這個地方“說三道四”;但作為一個熟悉唐山的人,我又有資格——更有必要——用較為客觀的態度審視由煤都文化衍生出的“唐山現象”。
所謂“唐山現象”,即指唐山地區特有的夏季不文明行為;說得明白點,就是“膀爺”(上身赤裸的男性)、聚眾打牌、在各個開闊場地集體乘涼等諸多不文明行為。休閑當然沒有錯,而且某些公共場所就是為群眾休閑準備的,況且全家或幾家聚在一起玩玩也是一件樂事。但我親愛的唐山同胞實在太會休閑了,以至于將草坪休成了垃圾場、將馬路沿休成了牌桌、將莊嚴的地震紀念碑廣場休成了一個“晾肉場”,這就不得不讓人“佩服”了。每當夜幕降臨,上述這類地方便成了“沙丁魚罐頭”,那種寧肯擠死也不散開的勁頭應該也是具有“唐山特色”的吧!
也許我又有些“胳膊肘往外拐”了,也許作為唐山人的我不應該將自己的同胞挖苦得一無是處,但我做不到。我沒理由抱怨自己出生在這樣一個毫無文化底蘊的地方,我更不能說那些不講公德的人給“唐山人”這個稱呼抹了黑,因為他(她)們是一群被剝奪了文化擁有權的人,他(她)們的一切不文明行為都是因為頭腦中少了一種名叫“文化”的細胞。
唐山沒有文化嗎?有,比如陶瓷文化。不過與其將陶瓷視為一種文化符號,倒不如將其視為一種工業符號,而工業與文化之間是不可以劃等號的!工業可以創造財富,而且絕大多數工業都必須有披著“文化知識”的皮的某些常識性知識做后盾,但常識性知識也不等于文化。在我看來,文化并不是取得某種學位或讀一些經典著作就能完全擁有的,它是一種來自于精神世界的能量,是一種“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自覺能力和基本的道德約束力。而這些東西唐山人尚未具備,所以“膀爺”還是“膀爺”,“晾肉場”還是“晾肉場”。
一座城市的內涵其實是很多因素疊加的結果,因此,“優秀城市”的標準不應該只有GDP和工業創收,更重要的是文明意識以及文化慣性的良性存在。換言之,一座具有文明意識和文化慣性的城市一定會用那種“源動力”創造所有自己應該有的東西;而一座缺少文明意識和文化慣性的城市即使讓GDP翻了一百個番,它的一切成就也不過是“空中樓閣”,且終究會被那只越來越沉的錢袋子壓垮。
有一則公益廣告這樣說道:文明是一種力量,就好像奧運火炬在每個人手中傳遞一樣,匯聚所有人的熱情。我想,只有當我的某些同胞什么時候能夠將背心套在身上、將文明視作習慣而非空洞的口號了,唐山這只鳳凰才會乘著一對由文化與經濟拼成的翅膀自由飛翔。
關于唐山的散文篇2:唐山
地震后,從電視屏幕上看到溫家寶慰問災區孤兒的場景。不由的讓我想起了她,那個略帶苦澀微笑的唐山孤女。
十多年了,曾想到過忘記。但有些事情,就如同釘子般深入到你的體內,只要輕輕一動,就會使自己有了新的傷痛。那是在這座城市的唯一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三期間了。新學期一開始,所有的同學都知道,沖刺的時間到了,大家都要備考,去爭著過高考那架獨木橋了。
高三的生活是枯燥的,就在這時,我們迎來了新同學——-一個文靜的女同學。她的名字叫李玉,操著一口略帶唐山口音的普通話。而她,卻正好和我同桌。高三的生活是封閉的,為了防止早戀,班主任已經三令五申,不許男生和女生單獨在一起。所以,那時侯,我除了向她借塊橡皮、尺子之類的,從沒有敢多說一句話。只是,每次我向她借橡皮時,她把橡皮遞給我后,總是不忘露出淡淡的微笑。她是那種很寧靜的女孩,除了埋頭學習之外,很少和女同學一起說笑。
高三了,同學們往往都起的很早,學校規定早自習的時間是早晨6時,而還是有許多同學每天凌晨4時就到教室去讀書。這樣的舉動校方是不提倡的,可是,為了不能打擊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學校領導還是默許了。于是,有的同學僅僅一天睡眠4個小時,就悄悄起床到教室溫習功課。于是,從凌晨3時起,高三年級的教室里就亮起了燈。那時的學習氛圍,想起來真的很讓人感動。
我是在高三開學后兩個星期后,開始凌晨起早學習的。并不是有多么勤奮,只是因為同宿舍的舍友都那樣,自己也不能落后啊。我試著凌晨5時起床,到教室后,已經有很多同學在教室里苦讀了,當然也包括李玉。看我來了,沖我微微一笑,我也沖她點頭示意。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總也不忘早早起床到教室里學習,我發現,李玉幾乎每天都是凌晨4時左右就開始了艱苦的學習。后來我才明白,支撐著我早早起床刻苦學習的動力,除了來自高考的壓力外,大概就是想看看李玉那淡淡的微笑了。那一年,我18歲,雖然對于愛情還感覺很蒙朧,但是隱隱約約之中,還是對此充滿了美好的憧憬。只是,把它深深的埋在了自己的心里。
如同煉獄一般的高中生活就過去了,我考取了在天津的一所高校,而李玉卻報考了省內一所師范院校。那時候,師范院校在高考中是很不受青睞的,我始終不明白李玉為什么有這樣的選擇,依她的分數,是可以考一所很多女孩子比較喜歡的金融專業的。在領錄取通知書時,卸掉了高考包袱的我遇到了第一次露出燦爛笑容,而不是微笑的李玉。為了慶祝我們成為所謂的“天之驕子”,她小心的邀請我到她家做客。其實,我知道她現在住在遠房的姨媽家,她的家應該在唐山。從小第一次接受女孩的邀請,我還是猶豫了一下,但還是愉快的去了。
那天,她很興奮,給我炒了兩個小菜,做了唐山人比較喜歡的主食---蒸米飯。從那天開始,我才知道,李玉是唐山大地震中幸存的孤兒。在那場地震中,她的父母、爺爺、奶奶都遇難了,只剩下她自己一個人。在這場大劫難中,四千多個孩子失去了雙親,成為無家可歸的孤兒。年僅3歲的她被送進了孤兒院,她是在孤兒院中長大的,是遠方的表姨把她接到這個城市里的,并收養了她。聽了她的訴說,我仿佛明白了,她那所特有的微笑中所帶的那抹淡淡的苦澀。我想,從小到大,李玉所承受的苦難應該是很難用語言形容的。
直到上了大學后,我接到了李玉的來信,她向我訴說了之所以選擇師范院校的原因。作為一名在唐山大地震中幸存的孤兒,她們很感激社會,因為是解放軍把他們從廢墟中救出來,是政府把他們送到孤兒院,并培養他們讀書、成人。所以,李玉很小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長大后成為一名教師,到落后地區去傳播知識,她已經初步打算,畢業后到新疆支教。
李玉是一個很理智、很自尊的女孩,雖然我們彼此都知道,對方對自己有好感,卻誰也不愿意捅破這層窗戶紙。再加上天津大城市的生活對我充滿了誘惑,我對到那樣艱苦的邊疆工作充滿了恐懼,所以,總是有意識地勸說李玉放棄去新疆的打算。
但畢業后,李玉還是實現了她的愿望,去新疆一所很偏僻的小學任教。臨走時,我去送她。那天,天下這蒙蒙細雨,我的心情說不出的灰暗。看著李玉走上火車,我無奈的向她揮手,她依舊用那略帶苦澀的微笑回應我。火車臨鳴笛之前,我們誰都沒有說一句話,火車啟動了,不知為什么,我的兩行熱淚灑落在雨中。
我想,她是成功的,無論現在多么艱苦,她在實現著自己的誓言,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后來,聽說她和一個鄉村教師結合了,生活的很幸福。
如今,十多個春秋過去了。期間,成功過,享受過成功的喜悅。失敗過,在痛苦地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但李玉那抹略帶苦澀的微笑,卻無數次在我的夢中出現。
關于唐山的散文篇3:我的家鄉唐山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七月三日,坐上從西北內蒙始發,終點北京西的列車,曾在這趟列車上,寫過一篇《七月伊始,愿媛安好》的文字,為了留念我愛的城和我愛的人,就這樣,一篇不算文章的文章被各大網站所推薦。寫文不是為了名氣,更不是為了那所為的虛榮心,而是追心而作,為愛而寫。
我愛文字,但我更愛生活,所以我喜歡把生活寫進文字,把愛留于紙間。
網絡,一個有愛的平臺;網絡更是一個學習的天地,我緣于網絡,在那里認識一個個知心朋友,就因為那句,“心若相知,無言也溫暖”的共同解語,使我們這些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里的陌生人,牽著這根細線,走到了一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成為了網絡上最親密的家人。
夜深人靜的時候,靈感總會突然襲擊,所以我喜歡深夜寫文。月光如水,打在了我漆黑的長發上,朋友說我的長發很美,可是總有種沖動,去把這三千煩惱一剪到底。徐徐的清風吹來,望望窗外,星星點點,今晚,是最后的停留——唐山。
我最愛的人嫁給了唐山,我的親人陪送給了唐山,來到這里幾天之久,我看到了隔壁大嬸的豪放,左鄰的熱情,右舍的慷慨。還有我欣賞的黛玉,寶玉,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大觀園的一切搬到了唐山。一場天災過后,就會柳暗花明,沒錯,如今的唐山美麗如雪,就像我的雪兒姐姐一樣美麗動人。
今晚過后,我又將遠航,心里有淡淡的期待與濃濃的不舍,唐山的約定和我向前的腳步不斷的在拉鋸,一場持久的拉鋸戰正在火熱的進行…
凌晨5點的車,此時此刻,一點睡意也沒有,夜貓的精神在我身上總是能淋漓盡致的體現。黑夜仿佛比白天更能吸引我澎湃熱血的心。
離開意味著有更好的美景在遠方,所以,唐山放手吧,讓我自由,讓我去看遠處的海市蜃樓,如果有一天,我回來了,那么我的美景一定在此停留。
人就是要流浪,在流浪中成長,走遍萬水千山之后,才會知道安定的幸福,放慢一些腳步,才會遇見意想不到的良辰美景。
唐山,別讓你的眼淚留下,不要淋濕我微紅的眼眸。你若在,我便在,執手諾言,相約唐山。唐山,一個我欠下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