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的散文
關于文學的散文篇1:淺談散文寫作
散文是現代文學體系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文學體裁,也是文學愛好者最為之傾心的文學體裁之一。因此寫好散文是我們每一個作者孜孜以求的夙愿。
怎樣才能寫出一篇意境深邃,語言優美,情文并茂的散文呢?
對于散文的寫作常識,名家權威的著述頗多,如何把這些常識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需要我們每一個作者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其實要寫好散文并不難,文字是我們每一個作者靈魂的真實寫照,順理成章。散文寫作的目的和意義,無非就是要通過文字寫作表達一個作者的思想情感。如何用文字來宣召我們的思想情感呢?那就要我們合理搭建文章的結構和組織文章的線索,然后用質樸優美的文字凝練成章,真實質樸的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這二者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散文的“形”與“神”,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寫作最基本的要領,形即是我們確定的寫作題材及敘事寫人,言志議論的線索。我們要用自由、隨意的,不拘于某一種格式的寫作手法圍繞寫作題材和線索用真實樸實的文字謀篇,通過對事物這條線索的寫意來抒發我們的思想情感。只要做到形神兼備,我們筆下的文字自然會曾顯出扣人心弦,賞心悅目的美感。
質樸的文字能讓讀者倍感親切,拉近作者與讀者心的距離,讓真實的文字,真誠的情感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產生心的共鳴。
陽春白雪固然大氣高雅,但散文追求的是下里巴人的簡單質樸,現代散文寫作語言運用力求樸素自然,明麗輕快,平淡有味,多以口語為主的語言表達方式,輔以多元的其它語言形式襯托,這樣的散文才更具神魅和美感。現在不少作者總喜歡拈花吟雪,生硬照搬,弄巧成拙,把一個立意深遠的文題帶進一個狹隘的死胡同,這樣的文字固然惹眼,但文章背馳了散文遠離韻律,自由暢達的文學風格。
散文寫作切忌拘于某一種格式,文無定法是散文寫作最為個性的風格。我們知道散文是通過對事物的描寫,通過自己對事物的自我感悟尋找到的一種美感用文字表述出來,也就是說,真情實感是散文不散的神韻 。
現在我們寫作散文往往回避不了一個通病,那就是在構思和謀篇立意上不善合理組織,把文章寫的冗長。篇幅短小是散文寫作不可忽略的特點。作家孫犁曾說“文章寫的短小的一個主因,就是作者有真情實感”。還是作家孫犁對散文寫作的開化之言“無情而強抒,散文又變為長篇抒情詩”。
無論你的文章面對的讀者是大眾還是小眾,只要你的文章能給讀者心靈無限的想象空間,感染讀者的心魂,就是一篇不錯的散文作品。
總之,在散文寫作中,只要我們明確了自己在文字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立意構思新穎,把自己真實的情感貫穿事物的線索,下筆有神,用真實質樸的文字自由、鮮明的表現自我,創造出優美的文學意境,我們就不難寫出一篇文字真實,情感真誠的散文心作來。
關于文學的散文篇2:我與文學
喜歡文學,已經是我很小的時候的事情了。
依稀記得,第一次對文學很感興趣是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忘記當時我寫的關于什么的作文,然后語文老師覺得不錯,讓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朗誦了那篇文章。到現在都讓我記憶猶新的是我當時害羞的窘相,不知道為什么,讀著自己寫出來的文字讓我覺得好害臊。
小學的那個階段,我的語文老師就一直很喜歡我,只是當時的我只當那是一門課,盡管那個時候的自己非常喜歡看童話故事之類的書籍,但是我覺得看書與寫作文是兩碼事。
現在想來,或許從那個時候開始,文學就已經悄然住進了我的心里。
稍微長大點,到了初中,接受文字最多的還是語文課。只是這個時候,我們寫的就是記敘文了,語文課上,老師給我們講著要如何寫好記敘文,。他說的那些方法,我都沒聽進去,任性的覺得對文字的感覺是與生俱來的,后天的勤奮也是彌補不了先天的缺陷的。那個時候的我帶著小學時的優越感,不屑聽從老師的方法去寫作。
語文老師在上面講課的時候,我就在下面看小說。其實,很感激我的那位語文老師對我的寬容,若不是如此,估計我與文學的緣分恐怕就沒有那么深厚了。
如果說小學時期的我對于文學還是一個很懵懂的態度,那么到了初中時期,應當算是我文學情感的萌芽時期了。
雖然初中那位老師講的東西我沒記住,但是他的和藹可親卻讓我尤為深刻。
高中后,開始對文學的態度有了一個反向轉變。以前覺得文學嘛,就是寫寫東西,看看文章,最多再和別人講講故事,可是現在,我們要寫議論文了,還有很多選擇題,什么字音字形的一大堆,太繁雜了,我又是一個不喜歡太過繁瑣冗雜的人,讓我去記那么多無聊的東西,我怎么受得了?
于是,我的語文成績不再像小學初中一樣在班上名列前茅了,大概處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不過作文部分還可以,還是很快又引起了高中語文老師的注意。只是他很不解,為什么我的文筆不錯,語文成績卻不是很好。在和他說了緣由之后,他也并沒有去強迫我學習我不想學的東西,只是告誡我不管怎樣,如果想要上一個好的大學,就必須要提高語文成績。他還鼓勵我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他的兩點建議,第一點我做的不是很好,第二點倒是讓我堅持了下來,讓我深刻體會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時期我會覺得,文學沒有我之前想的那么純粹了,它是我們的心靈益友,同時,也是我們的一項工具,有的時候,我們我們必須要去接受它的一些分支。
這可能就要對文學有狹隘與廣義之分了。
不過,文字也慢慢讓我懂得了許多東西。最直接體現的一點就是當自己學習壓力比較大的時候,選擇在自己的日記中抒發生氣,遺憾或不滿的心緒,寫完之后,自己的心情就好多了,這讓我不會像有些同學一樣把自己學習上的不開心向自己的父母,老師或同學抱怨。
高中開始接受不同類型的書籍,讓我慢慢學會獨立,學會自己承擔一些東西。
那三年,我由開始的不理解文學到后來的學會多角度去看待文學,這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是成長。
現在,大學了,文學由高中時的一項工具又慢慢變成了純粹的靈魂伴侶,變成了我的愛好。
我有足夠多的時間去看自己喜歡的書,足夠多的精力去寫我自己的故事。讓我覺得,文字,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的喜怒哀樂,都會隨時隨刻無條件的向她敞開。
在文學的陪伴下,我也日漸懂得了這個世界。我欣賞美麗迷人的世界,也憎惡兇狠丑惡的黑暗角落;我明白了世事的變換復雜,也追求它的純真簡單;我贊嘆時間的永恒,卻也會嘆息那即逝的一瞬。
因為文學,我的生活多了不同的色彩。
關于文學的散文篇3:我的文學寫作之路
我是在小學三四年級,大概八九歲時愛上的文學。因國文成績好,那時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羅昌庶挺欣賞我。倍感榮幸,也受寵若驚。然后試卷上的文章,他總是會單獨挑出來念給全班同學聽,我心里也涌出微微喜悅的波浪。
五六年級,我積極向外面刊物投稿。《語文天地》《中學生新視窗》……奇葩的是每次投稿都從未石沉大海過。編輯部的叔叔阿姨給我寄來了用稿通知和樣刊。我無比興奮。從此迷上了去郵局,喜歡上了寫信貼郵票的感覺。
從老師訂閱的各類報刊中我偶然發現諸多征稿啟事。我源源不斷地投稿,不斷從遠方收到飄香用稿啟事。
六年級,我參加一個全國作文大賽。我工工整整地把生活小事匯編成散文寄了出去。一天校長讓我出去,神秘地拿了一張信封給我,原來是一封獲獎證書,恭喜您已獲得本報舉辦的全國作文大賽二等獎!校長親自向全校通報喜訊并表揚。我欣喜若狂,原來通過寫作,我可以獲得如此之多的樂趣。那種快樂完全是無以言表的。
蜜蜂為什么而采蜜?因為它可以從勞動中得到豐厚收獲與回報。所以最初的目的,單純無比。寫作是一種自我宣泄與內心獨白。每個人都有表達的初衷和欲望,是釋放自然天性的一部分。
初中時,我是屬于那種一心一意專注于學習的。而文筆發揮更多展示在語文作業上。感謝邱錦萍老師,印象最深的是她平整秀麗短發,端莊而嫻靜。她的最大優點是給學生自由,充分發現學生潛在個性,因材施教,懂得鼓勵學生。周記本上的95,100分也不知被打過多少次,同時還留下紅批評論指正。紅色筆墨的“好,棒,不錯”給予了我寫作動力和一直堅持不懈的勇氣。“說來容易做來難”,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矢志不渝并不求回報地做好一件事情有多么難。
因為寫作和學習沖突,看著成績一落千丈,我把自己的一些證書和獎狀用火點燃,燒成一堆灰燼。
我得意洋洋地把證書給父母看,他們不相信,還硬說是假的。我也沒法了。也許他們一直認為成績好是正道,什么無聊比賽都敲不響一座鐘。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的,時間會證明一切。一旦走上社會,取得成功的往往是那些中等甚至學習偏下學生。突然間明白,面對一無所知且不理解的人,花費再多口水也多余。有時候,親疏隨緣、聚散隨變反而是遵循命運最好的抉擇。我們無法得到每個人的認同,其實只要做到讓自己滿初中階段,邱老師鼓勵我參加了許多文章競賽,讓我得到一些鍛煉。我的青春也跟著凡塵點滴循序漸進地成長。
有些成功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有些榮譽自個兒心知肚明、心滿意足就行。張德芬說,“生命中最放松最美好的狀態是能夠欣賞自己獨特的天賦,無須奮斗來證明自己”。有時候,我們盡力做好自己就夠了。別人的一言半語是不可能左右自己人生的。年輕時總會在乎他人評價,哪怕三言兩語。老了才發現別人從未在意過我們。假如你的成功還需要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贊美,那是因為你還不夠成熟。
發現一個規律:年齡越大,上空間的幾率次數越少,有的甚至干脆十幾年不冒泡。那是他們大半輩子過來,老了,成熟了,人變得實在。懂得“知天命,順人意”自個兒過得舒心就行了。無須別人來個突兀無聊評價。世界再大,畢竟不是自己的。你終究只能生活在自己方塊大圈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