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讀書的散文
關于寫讀書的散文篇1:淺談讀書
最近,中央電視臺有一則關于讀書的主持人公益廣告,做得非常好,看后受益匪淺。李潘說:“與讀書相伴的每一分鐘,都是對人生最好的獎賞。”白巖松說:“在讀書中不僅有眼前,更有詩和遠方。”郎永淳說:“閱讀讓內心強大,能勇敢面對抉擇和挑戰。”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著很深刻的哲理。
我們的日常生活,無時無刻不與讀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讀書有關,因此,讀書是我們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咿咿呀呀學語的孩子,其父母就開始對他進行書本教育了,教他數數,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從此這個孩子就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的一生是離不開書的。一個孩子從小熱衷于讀書,可以讓你待人接物有禮節。俗話說:“第一印象很重要”從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別人看出你是什么樣的人,讓人感覺你知書達理,倍受人們的喜愛,你進步了,正如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先生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同時也會從中感受讀書給你帶來的益處,你會感到很幸福。同時,讀書可以使你從小就變得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對困難,懂得用智慧去戰勝對手,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你又在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你會倍感信心倍增。
“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多讀書,豐富了你的知識,增長了你的才干,讓你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無窮力量。這種力量一直在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這一切都是“書”在陪伴著你,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千里路”、“開卷有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些都是我們從小接受的諄諄教誨,從進入校門讀書那天起,父母、老師經常會拿這些來教育你,加之中、高考獨木橋擺在你的面前,所以只能每天“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雖然讀書不是萬能的,一旦書讀出來了,那也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你事業上有一番成就,家庭幸福美滿的時候,閑暇之余難道你就不去想一想你的這一切不要歸功于讀書嗎?難道你不感覺是讀書使你很幸福嗎?!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你別忘了讀書可以讓你從書中獲取如何解決自己所遇到的困苦和挫折的方法。這時候你可以去讀一讀《名人傳》,她可以讓你從偉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戰斗的勇氣,更讓你明白,唯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羅曼諦克式幻想的苦難,唯有克服苦難的悲劇,才能幫助你擔當起命運的磨難;你還可以再去讀讀海倫凱勒那些真實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濟命運的人所具備的自強不息和從容豁達,從而讓你在并非一帆風順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運真正的主宰者。書籍可以給予你希望和勇氣,知識就像潤滑劑將慰藉緩緩注入人們干涸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現光芒。在書籍的帶領下,你就會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你的心靈也將漸漸充實成熟,在你獲取成功的經驗時,你會倍感幸福。
關于寫讀書的散文篇2:讀書與人生
我們知道,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學傳承的作用愈加凸顯,我們有責任拾起自己的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信息收集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傳于后人。國學的傳承重在繼承國學精神,而非形式上的模仿。
經常有人言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其實個中自有深義,蘇轍在某篇文章中說,孟子曾夫子自道: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文章便凸現出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的磅礴征象,太史公司馬遷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一個治學者在走精專之路的同時,還能博觀約取,兼具雜學,明乎“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的道理,想來即是自我玉成的最佳前提。
宋代《神童詩》中30多首,第一首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充分地體現了自宋代讀書已經是很重要的事,至今也影響了我們1000多年。
世界上有兩門課:一門人文,一門科學,那些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大師們,留下的珍貴遺產就是書,我們要想了解、傳承和發揚就必須讀書。而讀書的方法,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自學和讀書習慣的養成。中國是文明古國,了解、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用“揚棄”的態度、“拿來主義”的精神對待祖先留下的文化資源,既是對傳統的尊重,又是對現實需求的積極回應。
莊子曾說:“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意思是:油脂在柴火上燃燒,油脂燒完了,柴火也燃盡了,但火卻可以傳續下去,沒有窮盡的時候。莊子解讀了中華文化延續的玄機,在于薪火相傳。傳承的主要途徑在于閱讀,因為書本是人類智慧和文明的積累。
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孔子主張多讀書,并注意興趣培養,還發現了一個規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一點不如喜歡,喜歡不如以之為樂。喜歡一個事即使再累也沉浸在享受中。
人類之所以是萬物的靈長,區別于草木禽獸,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有語言文字,書籍則是文字的載體,翔實記錄著人類的精神文化遺產。
在我看來,讀書首先是一種靈魂生活,也是調養心性獨觀眾妙的一種悟道方式,同時還是通向學問淵藪的唯一門徑。人類的精神譜系及文化氣脈需要爝火相續的傳承,一個不讀書的人侈談什么開宗立派顯然是“野狐禪”,妄自立說,斷非正確、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精神。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國學熱”,如穿漢服、行跪拜禮、讓孩子背“三字經”等,這說明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是斬不斷的,它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國學熱”也體現了民眾對傳統文化的需要。但國學是什么,它的傳承之路在哪里,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說起讀書,我經常想起:“讀書,是最低門檻的高貴。”這句話說得真好。
就“國學傳承”而言,我個人分了三個角度。在學術角度,加深對它的研究,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行業角度,提煉東方智慧,將國學思想融進企業管理之中,提高企業的凝聚創新力;在社會角度,從社會生活入手,以文化和藝術的形式開展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活動,進而提升民眾的民族認同感、自信心和歸屬感,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現在,圖書市場琳瑯滿目,文化活動層出不窮,但我認為,讀書重要的是思考,不僅要思考書里的內容,還要思考這本書能夠帶給我們什么正面的能量。書,對人的精神引導很重要,讀書萬不能跟著流行趨勢走,對于那些可以幫助、指導我們的書要看,培養良好的道德和獨立的人格才是讀書的目的和重中之重。
關于寫讀書的散文篇3:談讀書
前段時間,心比較浮躁,對事物的欲望也強烈很多,與人談論的話題,都是關于金錢,名利。不久,這種話傳到了老師的耳中,于是老師在課上談起了蔡元培,說道;大學的性質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學府,是君子之學,不是讓你成為金錢的奴隸,而是培養人文精神。我為什么要說這些話呢?因為大學時光是屬于自己的,連這段時間都這么職業化,目的心地讀書,那么,到了忙碌的社會,安靜,悠閑地讀書,是不是成了一種奢侈。
夜晚,與幽窗簾中,想了兩個問題,讀書到底為了什么,我們該怎樣讀書。
魯訊文章中說道:嗜好讀書。如愛打牌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地打,被公安局抓進去后,放出來繼續打,但是真正的打牌,不是在贏錢,而是在有趣,懂行的人說:它妙在一張張摸起來變換無窮,所以讀書也一樣,它在每一頁每一頁里,都有深厚的趣味,自然也能豐富精神,增加知識。還有在[喝茶]一文寫道:喝茶當于瓦房紙窗下,清泉綠茶,素雅陶瓷茶具,同二三人真飲,得半日之閑,可低十年塵夢。讀書于此相差無幾,一本書即是一個世界,得書中半日之閑,可喚醒十年真理。
讀書能使人變美,但總有些人,卻不這么認為,不然顏值這個新名詞就冒不出了。現在的社會,人們太在乎外在的美。就比如以前的中國人認為四合院是美的,因為它的價值觀念可以說是儒家的核心價值。。。。孝道。而現在卻跟著老外的高樓大廈,這個大廈我就不知道他的核心價值。不過我是贊成讀書使人變美這觀點,就我這幾年來說:讀書使我氣質改變了,境界高了,心胸開闊了,人也善良了。人的氣質,善良,孝順,難道不是人間最美麗的。
我們該怎樣讀書呢?我自己是個學生,本來就沒有什么資格談論。那就隨便說說,純屬個人意見。
魯訊又說過,讀書,無論讀,無論做,倘若旁征博引,結果往往會弄到騎著牛回走,讀書因該要自己觀察,不能讓別人的評論影響到自己的見解,讀書也不能光顧著讀自己專業的書,也要涉及其他行業的書。就像吃飯一樣,不能光吃一樣菜,要多種菜配合,這樣才會均衡體內的營養。
讀書,要則二選之,對有些書,粗略看幾眼就好。而有些書就不一樣啦?它的智慧淵博,不僅能在生活里指導你,還可以陪伴你大半輩。讀書,要精讀,因為一本書可能是作者一輩子的領悟,我們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里讀懂它。怎么樣的精讀法呢/第一先看下目錄,先讓腦子有個對本書大概的印象。第二了解作者的生活的年代,以變更深的了解。三 再就是一張張仔細的閱讀。四 第一便,看完以后,要多次溫故。我記得有一個報導,一個醫學博士被外科醫院拒絕,原因是研究生學的內科,博士學的整形外科,內科的屁股沒有坐穩,跳到整形外科給人開刀,還不醫死人。讀書也一樣,要精讀,不是穿了一件僧衣就成了佛陀。
讀書,要聯系生活,活學活用,不能紙上談兵,2000千年趙括的教訓已經夠慘痛了。總之這就是我的想法,不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讀書方法,我只是簡單陳述我的意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