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小學時光的散文
回憶小學時光的散文篇1:美好時光
茂盛的樹陰下,知了在歡快地唱著歌,我靜靜地欣賞著這一切,感覺自己又回到了童年時代的美好生活。
小時候,媽媽帶我去鄉下,什么都不知道的我,到了那里,竟然被一種自然的景色吸引住了,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了什么是一種自然的美。
一個個小草房雖然簡單,破陋,但它卻是溫暖的,因為那里的每一個人都是純樸的,善良的。
一塊塊四季翠綠的菜園,是農民用勞苦換來的,金黃的油菜花謝了,結出了密密的嫩莢;黑白相間的蠶豆花謝了,長出了小指頭似的豆莢;雪白的蘿卜花謝了,結出了一蓬蓬的種子。這一塊塊菜地有了農民們的關愛,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是一片誘人的翠綠。展示著一種自然的和諧之美。
每當太陽落下山后,在微風中,一縷紅霞照耀著鄉村的時候,農民就會把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有說有笑。一幅其樂融融的樣子。
吃過晚飯,他們便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聊天,即使空中的鳥兒從他們頭頂上飛過,這些善良的村民也不會傷害它們。
到了晚上,大自然有音樂家——蟬就會唱起一首美妙的歌,那歌聲清脆悅耳,勝過搖籃曲,讓那些忙了一天的人們,甜甜蜜蜜地進入夢鄉。
茂盛的樹陰投下一片片暗綠。那只知了可能也沒有原本活潑,但是它在我心中永遠最活潑、可愛。因為它讓我回憶起了去鄉下時的快樂時光。我愛它。
回憶小學時光的散文篇2:小學時光再憶起
九歲那年,我上小學了,背著姐姐給我用藍布做的新書包,上面用紅線繡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穿了洗干凈的唯一一件紅白格子的小褂,隨二哥和他的同學一起,進入了大屯小學。其實八歲就可以上小學的,王蘭英老師去我家收學生的時候,(那時候誰家孩子到年齡該上學了, 學校老師就來家里做家長的思想工作,動員孩子去上學)讓我寫幾個數看看,我寫了,還不錯,又問了我一些問題,我一一作答,王老師跟娘說:“這孩子可以上學了”。娘說:“也不急,再讓她幫家里看一年雞(那時家家戶戶的雞都是散養的,家里曬了糧食,屋后種的莊稼,都需要人看著別讓雞糟蹋了)明年再上吧”。就這樣,我九歲才上一年級。
學校的一切都是新鮮的,我們學校是沒有幼兒園的,適齡的孩子直接上一年級,開學第一天,老師讓每個學生回家用秫秸稈剪成三四厘米長的小段,用線穿了一大串,自帶一塊平整的瓦片,發給每人幾塊半截的粉筆,上課了,秫秸串用來算數,瓦片用來寫字,桌子是用土坯壘好,水泥抹了面兒,凳子也是一樣,坐在上面涼涼的、硬硬的,本來就不結實的褲子褂子很快就被水泥桌椅磨破了洞。
每天早上我們先去學校跑操,跑完操上早自習,自習后回家吃飯,吃了飯再趕到學校上課,那時也沒個鐘表,我到現在也不知道那時的早操是幾點開始的。夏天還好,太陽一露頭我們就趕往學校,大屯北山距學校約二三里地,走著,十來分鐘就能到,冬天就不好掌握了,很晚才出太陽呢,怕遲到,都是很早就起來走。有一年冬天, 幾個同學來約我的時候,也不知道幾點,雞還沒叫呢,娘說太早了,就讓在我家炕上暖和一會兒,再起來走,天好黑!實在看不清路,我們幾個孩子找來幾把稻草點了,照著一路去了學校,老師還沒來,我們又不舍得點燈,(就是那種用空墨水瓶或者其他的瓶子,棉線搓了芯子,倒上點兒煤油,就是燈了,每個學生都需要自己準備照明的燈),就在寒冷的黑夜里,嘰嘰喳喳地說著話,坐在冰冷的水泥凳子上等著老師。老師來了,所有的班級都聚到操場上跑操,幾圈兒跑下來渾身熱乎乎的,天也亮了,我們又高高興興地回到教室里開始了早讀。
最難忘的要屬勤工儉學了,學校里有地,一般就種小麥和花生,麥子熟了,學生們都要幫學校收麥子,大熱的天兒,很小的一幫孩子,把老師們割下的麥子捆成捆,裝上車,個個臉上抹得小灰鬼一樣,還開心的不得了,因為不用上課啊。刨花生的時候更有趣了,那是好吃的東西啊,剛出土的花生,帶著泥土的芳香,剝開殼,粉紅色飽滿的花生仁,好誘人啊!放進嘴里,一嚼,牛奶一樣的汁水,香甜啊。學校的花生是不允許學生隨便吃的,要等曬干后賣了錢給學生們買作業本、鋼筆等學習用品。每次刨花生,身為班長的我和幾個組長都被老師任命為監督員,監督其他學生不要偷吃花生,可小孩子哪兒忍得住啊,那時也都缺肚子(就是吃不飽),所以趁老師不注意總有學生偷偷放一粒在嘴里,我們監督員發現了,前去制止,偷吃的學生就耍賴,死活不承認,我有招兒啊:“把嘴張開我看看”!嘴張開了,沒有,早咽下去了。“再吐口唾沫我看看”!這下賴不掉了,唾沫是白白的,混合著花生渣呢,照例是挨了老師的批評,再不敢偷吃了......
回憶小學時光的散文篇3:難忘小學那段時光
光陰荏苒,一幌自己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二十多年了,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自己感到無比的幸福和快樂??吹胶⒆觽兲煺婊顫姷臉幼?,自己仿佛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特別是看到孩子們一代比一代幸福自己由衷地替孩子們高興。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孩子們的幸福指數更是節節攀升。。他們每天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課,享受著國家“三免一補”的優惠政策。吃飯有營養午餐,路途遠有校車相送,遠程教育進入課堂,使教學更加充滿活力…。。。
看到孩子們那幸福的樣子,不禁想起了我的小學生活。
我8歲那年在父母的護送下邁進了學校的大門,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學校就在屯子中間,有三間土瓦房,一個約600平方米的小操場。學習環境差到無法想象的地步。桌椅是用木板釘在地上的,做工相當粗糙。黑板是用木板涂上墨水制成的。窗子上沒有一塊玻璃,是用塑料布釘的,風一吹呼呼作響。操場上也沒有什么體育設施,只有兩個木制的籃球架孤零零地戳在哪里。
學校里只有一個老師是本屯人,教兩個年級的課程。老師既教語文、數學,又教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
由于年久失修,房子漏雨。趕上雨天,雨水會順著棚縫漏下來,我們只好用盆去接,教室里響起一陣陣雨打盆發出的乒乓聲。
冬季,雪花飛舞,教室里升起了爐子,由于煤少,老師號召我們自己在家里帶一些木棒來生火。爐子是用磚砌成的散熱差,趕上不順風時,教室里濃煙滾滾,蹌得我們咳嗽不止,眼淚直流,只好到教室外面等一陣子才能上課。有時爐火不旺,教室里冷得像冰窖,凍得我們渾身發抖,腳鉆心地疼,我們只能忍著。
上五年級時,我們被轉到村上的完全小學讀書,環境比原來的學校要好一些,但走路卻成了問題,從學校到家我們每天要往返12里山路,這對于年紀尚小的我們的確是一種負擔,更何況途中要翻越一道山嶺呢!所謂山嶺只不過是人們走出來的小道罷了,只能行人不能走車。嶺又高又陡,需要歇幾氣才能爬到嶺頂。常常累得我們氣喘吁吁,心口咚咚直跳。
夏秋季節,我們趟著露水去上學,只好把褲腳挽起來赤著腳走,可到學校時下身還是濕漉漉的。趕上雨天,我們只好披著一塊塑料布行走,有幾處地段特別難走,一不小心就會陷進淤泥里。
到了冬季,大雪封山,路上行人稀少,我們只好趟著厚厚的積雪艱難地走著,真是步履維艱啊!最愁人的是爬山嶺,為了避免摔倒,我們抓住樹條向上攀,有時干脆把樹條山草纏在鞋上來增加鞋底的摩擦力,就這樣我們還是免不了“骨碌砬子”,弄得滿身滿臉都是雪。
每天,我們早早起床吃飯,吃過飯便背起書包夾起飯盒去上學,那時候家家困難,一年到頭吃不上幾頓細糧。我們帶的飯大多是玉米面餅子和玉米磨成的碴子。菜呢就更不用說了,只是咸菜而已,偶爾能拿一回雞蛋,因為雞蛋是要用來賣掉買油鹽醬醋的。
有幾次不愛上學,我們其中的幾個人便在途中停下來,鉆進大山里玩上一整天。我們用彈弓打鳥,看螞蟻上樹,用棍子捅馬蜂窩,上樹掏鳥蛋……終于有一天我們之中出了“叛徒”,向老師告了密,我們受到了老師嚴厲的處罰,并被告知了家長,我們又受到了家長的體罰或責罵。
那時,學校里提倡反潮流,反智育第一,主張政治掛帥。因此不像現在這樣抓教學。每當生產隊活忙時,隊長就到學校請求幫忙,因此一般的農活我們都干過,拔草、間苗、鋤地、收割、掰玉米棒子。一天下來累的我們腰酸背痛,晚上呻吟不止。因此整個小學階段沒有學到多少文化知識。
后來,迎來了教育的新春天,那時我正在中學學習,在自己的努力下,順利考取了師范學校,走上了自己喜歡的小學教師的工作崗位。
小學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是打基礎的階段。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同時我也深為當代孩子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他們趕上了好時候。他們的小學生活是溫馨浪漫的,是可圈可點的。我相信孩子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