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洛陽的散文
古都洛陽,在驕陽的映襯下更顯深沉。關于寫洛陽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寫洛陽的散文篇,歡迎大家閱讀。
寫洛陽的散文篇1:憶洛陽
憶洛陽從洛陽回來有三周了,日子過的總有點恍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的境界我達不到,只覺得是少了些許的魂魄,依舊在洛陽流連,便想著寫上幾筆,聊以自慰。
洛陽的景致,是無需我多言的。畫匠狼毫一揮,洛陽落在宣紙上;詩人繡口一吐,洛陽落在詞句間。我就是說說身在洛陽時最真切的感受吧。
城門麗景
我們一行人,是在一個溫熱的午后,走向了隋唐。踩在已磨得很是光滑的青石板上,會很自然的想到,這路,是誰家官宦下令營修的?當年的肩輿車轎在這走過嗎?出征的將士在這走過嗎?討生活的小販在這走過嗎?無數的疑問因風而逝,路,還是路,周圍卻早已不是當年風物。我們也只是踩著古人的腳印,來尋找盛唐的影子。
邊走邊想,轉彎,便到了麗景門。這闕城門,是洛陽唯一保留下來的古城門,據說是有神靈庇佑,當年日軍都攻不下這城門。走進了來看,紅漆剝落,卻不失宏偉。走到城樓入口處,沿著石階而上,便會看到城隍廟,天后宮,觀音閣和九龍殿,煙氣裊裊,香火繁盛。
自古以來,中國的百姓都敬神。人們拜城隍爺,把城隍爺的像修的既高且大,讓他老人家目力所及之地都成為受他庇佑的水土;人們也拜媽祖,據說媽祖娘娘本是漁家女,后來成仙,專門保佑出海謀生的人的安平;人們也拜佛祖和觀音,我佛慈悲,為蕓蕓眾生留下悲憫的淚水;人們也會拜圣王。九龍殿,顧名思義,供奉的是定都在洛陽的最有作為的九代帝王。滔滔千載史,洛陽久經兵戈,亡毀,破敗,百姓遭受了太多的荼毒,所以渴望在圣王賢者的懷柔中休憩,感恩戴德,更會在千秋萬代之后依舊供奉他的魂靈。
因為恐懼,所以敬神,有所敬畏則又反襯出男為耕,女為織的中國先民的淳樸與善良。敬神,不分蠻漢,不論外中,已經成為一種安慰,一種警戒,一種希翼。
站在麗景門城樓上眺望,是無限好的晚景和近黃昏的斜陽,以及蕩漾開去的漫漫緋紅。借著著酒紅色的余暉仔細地觀看洛陽老城,的確是老了,鬢已星星,早已不分當年的市坊,不現當時的繁阜。街道狹窄,擁擠,兩側房屋的墻已略微坍圮,房屋的門依舊是木制的,帶著兩個銅制的圓環,讓我禁不住想到,推門而入,見到的不知是哪個唐宋院落,明清人家。同時,也讓我禁不住感傷,當年在宇文愷修建大興城時,在武后營建東都洛陽時,可曾想到,那個曾經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都市,到如今會顯出壯士暮年的頹然之態。
時間的秋雨一過,堂皇落葉般凋零,奢華的燕子也飛入尋常百姓人家。
再看這老城里的百姓,這些帝都的遺民。奇怪啊,他們的臉上,絲毫沒有沒落的感傷,反之,我真切的感受到他們由內而外的安閑。以夕陽為燭光,不遠處就有一對老人在自家小院里用晚餐,還有更多的老人在圍坐著聊天打牌,更有許多娃娃在石橋上,柳蔭下,青石板路上,古城樓下,跑啊,跳啊,玩啊,耍啊,笑容也被染成紅銅色。我突然想到一句話:黃發垂髫,怡然自得。那個武陵的漁人,不是到過桃花源嗎,我真的挺想告訴他,其實,桃花源也在洛陽。
一座城市,只有久經了風雨,慣看了春秋,才能如此的沉穩,練達,內斂,氣定神閑而又收放自如。在這座古城住的長了,久了,不知不覺中,身上也會沾染上這些氣質,如同給泥塑的陶人上涂上三彩,升華到另一種境界中。
突然覺得,洛陽很有點“道”的意味。致虛極,守靜篤,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像一個歸隱的智者,冷眼旁觀,那些年輕的城市,追名逐利,卻不懂物壯而老,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道理。現在的洛陽,早已不是什么經濟政治的領跑者,被世事所累太久太久了,難得現在這么清靜,也算是上天的另一種眷顧吧。其實,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洛陽,早已是永久的符號和象征,還是司馬光說的好: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十三朝帝都,已成為中華文明的枝蔓和余波所共同朝拜的精神圣地。因此,洛陽屬于古代。
只是洛陽自己,依舊的閑散,糊涂,卻從未失過大氣,雍容。
踏著星輝而歸,青石板锃锃發亮,像是水波泛著晚唱,我卻無心傾聽,只顧著整理思緒,再道一句,別了,洛陽。
寫洛陽的散文篇2:洛陽牡丹
當年被逐出長安,流放洛陽,她也沒輸半點狂妄。說她是頑強中帶一點倔強,懂得反抗,也懂得安放。
對信仰的渴望,原來可以這么有力量。是誰亂了誰的浮生,是武皇,是誰欠了誰的苦等,是牡丹,是牡丹的一眼癡望,讓富貴落地,生根發芽。
綠色的葉片,在逃離長安之后,煥發生機,沒有一層一層的院墻的阻攔,牡丹連生長都演得那么瘋狂。
火紅的花朵,是一團火,燒出四月洛陽最耀眼的火花。似烈焰,將美的夢想點燃,我不折牡丹,怕毀了美的光芒,恐斷了沒的遐想。
誰說牡丹太驕小,流放洛陽她也偉岸,誰說牡丹太勢利,拒絕武皇她也敢。
凋零又怎樣,只是看你怎么看,算是死亡,還是成長,你用何種眼光?
走了又如何,牡丹出長安,不帶半點牽掛,牡丹居洛陽,不含一點憂傷。世人也沒負她,她身旁的馬蹄從來沒有停止,路人也沒半點離意。
生命就是這樣,你千萬別逼她,否則,沒有什么能阻擋她的生長。
牡丹,在四月的洛陽綻放,火紅的模樣,似烈火狀,燒傷了生命的渴望。
寫洛陽的散文篇3:且插梅花醉洛陽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吩咐與疏狂。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朱敦儒 《鷓鴣天.西都作》
初讀朱敦儒的《鷓鴣天》,便被其疏狂的性情和傲岸清高的品行折服。這闕詞膾炙人口,經久流傳,令世人百讀不厭,“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此一句的曠達灑脫,尤為世人傳誦。
記得風靡一時的《甄嬛傳》中,雍正皇上錯把余鶯兒當做倚梅園除夕夜賞梅吟詩的才女,召見余鶯兒后,起身離開之際,隨口吟出一句“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才疏學淺的余鶯兒一臉茫然,根本不知自己渴望被其寵幸男人所指為何。
不過,由此看來,寄情山水,閑云野鶴般的生活,是每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本真呼喚。每一個人都渴望一份閑情逸致,一份灑脫不羈。
詞人將自己稱作山水郎,留戀山水,不染紅塵,且是上天吩咐。自己也多次上書天帝,渴盼呼風喚雨,留云借月。上闋借奇妙詼諧的想像,將疏狂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如在眼前。下闋描繪詞人飲酒賦詩,笑傲王侯,向往隱逸生活,不愿與世俗同流的高潔志趣。
滾滾紅塵,漫漫人生,無論古代,亦或是現代,多少人渴望遠離俗世紛擾,不染紅塵煙雨,惟愿伴白云而棲,枕落花而眠。吟一曲云水禪心,描一幀彩云追月。綠蓑青笠,垂釣悠然;烹文煮字,詩酒為伴。看水天一色,賞孤鴻明滅,勝似閑云野鶴。
有人說,生活很累。紅塵素居,浮名累身,每一天伴著晨星起床,頂著月亮返航。可再苦再累,都不敢停下邁向前方的腳步。因為自己停下了,別人卻在馬不停蹄地向前奔。停下的后果,就是遠遠落后于別人,當別人鮮花美譽擁滿懷時,自己唯有與苦澀和羨慕相伴。
有人說,生活很單調,每一天都是昨天的復制粘貼。瑣事諸多,有的是自己喜歡做的,有的是自己應該做的,有的是自己違心做的。喜歡做的事情有時候不能做,應該做的事情不管喜歡與否都得做。說生活無奈也罷,殘酷也罷,生活的軌跡不會因個人的好惡改變絲毫,周而復始,天天如此。
有人說,生活需要戴著面具演出,連本真的自己都不敢顯露,想哭的時候不能哭,不想笑的時候卻一定要笑。
也許真的,生活是一座高峰,如果選擇攀爬生活的峰頂,而忽略了沿途的飛瀑秀壑,花草青松。縱使到了峰頂,除了忙著擦拭流淌而下的汗水外,還有什么收獲呢?
有時候,我們苦苦追求的所謂成功,只是在諸多紛繁和華麗掩蓋下的榮耀,不過是鏡花水月,不過是流水浮云,并不一定能為我們帶來多少快樂。
其實,一件事,看開了,心便會釋然。若拿不起,就選擇放下;一條路,若走不通,就選擇拐彎。心靈的愉悅遠比外表的成功重要。
也許我們無法如陶潛般徘徊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閑適悠然的世外桃源里,亦無法像林和靖般陶醉在“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染纖塵的空靈靜謐中。可是,我們可以在紅塵俗世中,盈一顆明澈清逸的心,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白落梅說: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濤聲依舊,只要我們消除執念,便可寂靜安然。
“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東西。”無論是歷經風雨,還是飲盡滄桑,懷一顆云水之心,用心在生活的土壤中播種淡然、豁達,開朗、寬容,收獲的就一定是滿足和快樂。文/映日清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