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荷塘的散文
描寫荷塘的散文篇1:荷塘心語
初夏早上六點,清亮透明的月兒還躲藏在云朵里,不忍離去,校園內行人稀少,我騎著單車,晃晃悠悠的耷拉著星松的睡眼。校園內景色如常,照樣是綠意盈盈,枝繁葉茂,鳥兒歌唱。
經過西區公園,看那碧綠的草地,飛翔中的亭子,便想起十七那年,在這里尋找春天的日子。本想就此停車再感受一遍,可惜心中記掛北區的荷塘。
回想起冬日清理完荷塘的枯枝敗葉,一片蕭條的景色:湖水變成墨綠色,沒有魚兒游動,四處不見了鳥兒的蹤影,只有蓮藕躺在湖底沉沉睡去。清潔大叔撐著竹竿,乘一葉扁舟,把一片片黑色腐爛的枯葉殘枝挑上船。幾個小孩用長長的鐵鉤把蓮蓬勾上岸,取下里頭成熟的蓮子。
四月深春,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荷塘像是洗去了冬日的泥土與殘舊,好些荷葉開始生長,已經初現幾處荷葉連連的影象。雨,打在荷葉上,發出“滴答”的響聲,不禁讓人感慨,荷塘的盛夏的美麗景色,在這時已經有了蓄勢待發之勢。
一邊回想著,一邊期待。不知不覺,來到了荷塘。陽光如此明媚,照耀著整片荷塘,油綠綠的葉子,流動著金色的光澤。一眼望去,那些葉兒已長得寬寬厚厚,肥美碩大,一陣風吹來,它們就像調皮好動的一大群小孩,晃著胖嘟嘟的小身體擠向公共汽車。
看呀,那蓮葉的背后,藏著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兒,粉粉嫩嫩的,像極了白里透紅的嬰兒的小臉。走著,走著,你瞧,那里又有一朵小荷花在跟你捉迷藏。那朵,快要開了,粉紅中帶著絲絲的深紅,就像古代躲在門簾后偷看意中人的少女。
魚兒,在水中串上串下,吐著頑皮的泡泡;鳥兒從荷葉上空飛過,想親吻荷花姑娘的芳澤。四周的花兒,紫的,黃的,白的,紅的,競相開放。大紅花兒,張著大嘴,放聲歌唱;燈籠花兒,隨風搖墜,四處飄香;劍蘭花兒,形態獨特,毫不遜色。它們與荷塘之景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此時,我的心情興奮到極點,好久好久沒有看過如此美的景色了。若果我有一雙會畫畫的手,我定把這如癡如醉的荷塘活色生香的描繪一番;若果我有一部高像素的相機,我定不放過每個花開的鏡頭;若果我是一個詩人,我定把這荷塘每片光鮮艷麗的色澤融入人生的詩篇。
我更期待,期待初夏雨后的荷塘色,期待那更加妖嬈多姿,色澤鮮艷的荷花,期待初夏雨后生機勃勃的激情生活!
描寫荷塘的散文篇2:荷塘情韻
我國是一個愛好花卉的國家,尤其是對荷花,似乎達到了情有獨鐘的地步。
古往今來,荷花被人們以謙謙君子的形象不斷地傳頌著,贊詠著。其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歌賦詩詞,丹青妙筆,美不勝收。
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歌頌荷花的名篇。讓世人常讀常新。
詩人屈原在《離騷》中詠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對荷花之喜愛,簡直達到了愿與融為一體的程度。
畫荷名家佳作,可謂層出不窮。明代陳志蓮的《荷鴛鴦圖》,清代石濤之《墨荷圖》,近代齊白石的《秋荷》以及張大千的《彩荷》等,以各自不同的筆法描繪荷花的冰清玉潔,深得世人仰慕。
在散文吧、散文網的作者群里,也寫了多篇有關贊美荷塘、荷花、荷葉的散文,用美麗的事物來抒寫心情。用最質樸的生活筆調,把美留給了你,留給了我。
以荷為筆名的作者也比比皆是,如荷塘月色、清荷、靜荷、艾荷、憶荷塘等,似乎是作者柳眉之下那雙明亮聰慧的眸子,欣賞那一池蓮荷,在渴望探看生命里一切美的奧秘。
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人們用相機拍攝繁茂艷麗的荷花,各自運用不同的拍攝技巧,從不同的角度,表現荷花別樣風貌和高尚品格。
我的家鄉是水鄉,塘、溝渠種有蓮荷。在葉繁花盛季節,少年時常穿行于荷蓮叢擁之間,來回于荷塘水岸,摘荷花、采蓮蓬、挖蓮藕,其樂無窮。常在荷塘邊流連忘返,乃至秋冬季節,面對殘荷景象也要眷戀幾分。
我喜愛那碧波浩瀚的荷蓮在池面的壯觀景色,也十分珍愛那荷塘的獨有情趣。不蔓不枝的蓮桿,斗篷大荷葉,層次井然,錯落有致,儼然是和諧構建的一幢幢廣廈樓臺。
那千萬張如裙似袖的荷葉,托起那朵朵荷花,猶如眾星捧月,把荷花映襯得更加絢麗多姿。
在我的眸子里,觀荷擺弄的姿態,或翩翩起舞,迎風高歌;或狂奔于碧波綠浪之間,魅力四射,荷華橫溢。那含苞待放的小荷,迎著朝陽,從蓮荷的“帳篷”里探出頭來展望,感悟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詩情畫意。
初秋夏末,荷花孕育著果實,蓮蓬微微點頭,露出張張笑臉,一派豐收景象。
初冬秋末,荷葉開始凋謝,殘荷景象構成另一幅畫圖。昔日的喧嘩,漸漸平靜,只有那蝴蝶、蜻蜓仍在荷塘水面上飛來飛去,有的依戀在殘留的荷桿荷葉或花痕上,久久不愿離去。是在沉思這花開花落,生生息息的自然景嗎?還是在追憶那繁花似錦的流淌歲月……
一直令人們崇敬的荷花,在畫師們的眼里,將荷花作為一個生命體來審視,堅持以“精、氣、情、韻、狀”等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表現手法來描繪一幅作品,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我作為一個初學寫作的人,如何以“荷”為題材寫好一篇文章,發揮“遷想妙得”的自由想象,以達到“主客相交,物我兼容”的精神境界。可能是學習寫作要深刻思考和不斷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次次遐思聯想,那深藏淤泥而不染的蓮藕,我卻無法用文字來展現她們那默默無聞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只能把這種永恒的高尚的品格藏在心中,表示深深的敬意!
根深才能葉茂,這里孕育著明天的希望!
描寫荷塘的散文篇3:秋日荷塘
水墨金州,歷史長卷;氣奪山川,色結煙霞. ——題記
“正得秋而萬寶成”。
——莊子
從來談論荷之勝景,大抵都注目于春夏之季,游人也大都在此時翩然歸來。所謂鄧肯者“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都美。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識見偏狹,使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實為真知者也,正所謂“我言秋日勝春朝”。高深父先生曾告訴過我們“若能高朗其懷,曠達其意,超塵脫俗,別具天眼,攬景會心,便得真趣。”
九月帶著夢想走進中國西部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安龍。這個有著“南明古都、荷香之城”之稱的小城。
這里留下了一個落幕王朝的無奈與嘆息,1652年,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在此建立陪都,故有“龍城”之稱。明“十八先生”在安龍縣城西北角天榜山下的忠義壯舉,讓世人敬仰。
這里有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由總兵招 國遴倡議修建,故名招堤,用石筑,長300余米,高、寬約4米。像一條長虹橫亙于平展的田壩上,南端抵山腳。堤的兩側垂柳成行,半山亭偎依在旁,少年的張之洞在這里寫下了《半山亭記》。
這里有著十里荷塘的盛景,讓人感受到自1694年招國遴建筑招堤、種植荷花以來,安龍蘊育了獨特的、內涵深廣的300多年荷文化。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片荷塘一片情。一池清清的水與輕輕的薄霧造就一首朦朧詩的美,兩三處蘆葦點綴著這一片水域,像是水的眼睛。
不知是從什么時候起就對荷情有獨鐘,心怡神往。也許是,當甜夢溫馨美好時,當月亮皎潔迷人時,當花斑斕溢香時;當前程錦繡坦蕩時,帶著倔強的我在求知路上拼搏時;當無情的風,無情的浪突然襲來時。也許,只有悲觀失望,只有憂愁嘆息。
曾幾何時。
當年的雛鷹面對藍天,他們一無所知,心里藏滿解不開的謎;如今,他們憑借著強勁的翅膀翱翔天空,去尋找未知的答案。
曾幾何時。
還記得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一下車就被一片綠給深深吸引住,微風掠過整個荷塘,綠波翻滾著、激蕩著、歡呼著,好像在迎接遠方的來客。
當時已是九月的天,看荷花的季節早已過,荷塘里只有綠葉與碧水相映,魚是水的主人,她們在綠葉下,一家老小和睦相處著。聽說有遠方的客人要來早已迫不及待,想看一看這新的面孔,搖動著荷葉。偶爾有一群出現在空曠的水域嬉鬧游戲,膽大的躍出水面,激起一圈圈水波,那柔波碰到荷葉枝干又返回,去的來的交錯著,碰撞著。其它的則吐上幾個水泡或羞澀地擺尾離開,向綠葉深處游去,消失在荷葉深處。
現在雖然沒有荷花,但在我看來無花勝有花,小小的荷葉連成一片,好像是一片大大的葉,遠遠望去那簡直就是一片綠的海洋,站在遠處的高山上看,荷塘中間的那幾個亭子仿佛就是荷花,她們在綠葉中顯得格外的美麗。也許這是我愛荷的原故吧!也許是愛她那“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飾”的樸素,也許是愛她那“出淤泥而不染,濁清蓮而不妖”的品格,也許是愛她那“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個性。
一轉眼已到了十一月的天氣,所有的綠已沒有,代之的是一片金黃。九月綠色逼眼的葉已卷成一個個的小銅鈴,在枯干的枝桿上系著,只待晚風來敲響新年的鐘聲。在這看似單調的時節,悲涼的深秋,應是憂郁的、寂靜的、深沉的。然而這里則不然,荷塘里更是熱鬧非凡,一群群白鷺做客荷塘,一群群小鳥光臨蘆葦叢,嘰嘰喳喳的叫個不停,像是在討論些什么;或許是在劃分自己的領地,裝扮自己溫暖的家,這個冬天就打算在這里度過,這個新年就在這里歡慶。相比吵鬧的小鳥來說,白鷺則是顯得儒雅些,它們在金黃的荷塘中邁著悠閑的步子,不時煽動著潔白的羽翅在荷塘里飛上一小段,劃上一條優美的弧線,打破荷塘上空的寧靜,給天空留下美麗的記憶。然而,鳥兒也不甘示弱,有的緊貼蘆葦的枝頭飛過,從這頭到那邊,從那頭到這邊。有的則在蘆葦枝上晃動著,像是跳水的運動員站在跳板上。荷葉縮成的小銅鈴自然也不示弱,輕風吹來個個都使勁地搖擺著,激動著,它們的聲音很小,但用心的話你能聽見它們在訴說著什么,或是在高唱秋天的贊歌。
看過“描寫荷塘的散文”的人還看:
1.描述荷塘的散文
2.關于荷塘的散文
3.描寫荷花的散文
4.描寫荷塘美景的詩句
5.優美的散文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