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家風的散文
描寫家風的散文篇1:家風
前段時間,電視上一擋有關家風的訪談節目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關注,一時間家風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熱詞。
家風是什么?家風就是一個家庭和一個家族的傳統風尚,家風是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好的家風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每一家的家風各不同,但宗旨都是弘揚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每一家的家風或用文字記載,或由口頭傳承,代代相傳,共同遵守。
當別人都在熱議家風的時候,我也想到了自己家的家風,思來想去,記憶中似乎父母并沒有明確告誡自己家的家風是什么。因為尋找家風,記憶的閘門被打開,在對往事的回憶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父親因為早年操勞,身體一直不好,家中的一切大部分都由母親打理。母親很能干,為了多掙公分,在隊里一直當整勞力干,男人干什么活她也干什么活,而到了晚上,當男人們開始休息的時候,忙活了一天的母親又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開始掐緶子(一種手工編織的草藝品),常常我睡了一覺醒來,朦朧中母親還坐在燈光下一直在編著,深夜非常的寂靜,只有母親熟練快速編緶子的聲音,這個畫面幾乎涵蓋了我整個童年的記憶。趕集的時候,收緶子的來了,母親的緶子編的最好,也最多,價錢也比別人的高一點,母親的緶子賣了后,于是便有了飯桌上的一點肉,一條魚,或者是我身上的一件新衣服。正是母親的勤勞能干,才使我家的日子慢慢的好了起來。一直到晚年,母親還經常幫著哥哥們干點農活什么的,而做飯更是母親的強項,每次回到家,從來不用我們動手,都是他親自做給我們吃,至今還思念母親煎魚的那特殊的香味......
母親的孝順也讓我記憶深刻。當年父親弟兄兩人分家時,爺爺只給了父親兩間小屋,父母凈身出戶,爺爺是和大伯家住在一起的,對此父親還有點微詞,但是母親卻從來沒有怨言,只要家中做了任何一點好吃的,總是要盛上一碗讓父親給爺爺送過去,后來爺爺晚年有病了,母親也是在床前盡心的伺候,母親的孝心最終讓病重的爺爺感動不已。記憶中我還有位姥娘,當然這位姥娘絕不是母親的娘,而是父親的舅母,每年都要來我家住一段時間,母親和這位姥娘的關系特別的好,即使父親去世了,母親每年還是要接這位姥娘來家住,姥娘來住的時候,雖然那時條件都不好,母親還是盡量變著花樣改善生活,姥娘對母親贊不絕口.....
母親自小對我們要求都非常嚴格,大哥高中畢業后,在村里當了保管,掌管著全村的糧食和財物,母親經常叮囑哥哥干工作一定要仔細認真清白,那時候家里條件都非常差,家里孩子多糧食都不夠吃的,哥哥手里掌管著那么多的糧食,有著便利的條件,可是在母親的嚴厲要求下,哥哥從沒動過一點心思要往家里拿一粒糧,更沒拿過其他的東西。母親雖然沒上過幾天學,但對我的學習要求卻非常嚴格,時常督促,記得我上高中了,有次放學回家,那時候家里剛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母親讓我自己到另一間屋里學習,她陪著鄰居在那屋看電視,我在那邊學習的時候,是在禁不住電視的誘惑,便偷偷的來到那屋外,從門縫里往里看,剛好母親出來,撞了個滿懷,嚇得我就跑,母親追上后,抄起笤帚就打我的屁股,嘴里念叨著:讓你不用功......
母親也是一個熱心腸的人,與鄰里關系搞得非常好,誰家要是有個什么事情了,母親總是第一個到場,幫著張羅,誰家要是有個什么難處了,只要張口了,即使自己家再困難,母親也會想辦法幫著接濟一下。一直到晚年,母親的炕頭上每天總是擠滿了人,年老的,年少的,笑聲不斷。
如今,母親去世了,但是她的作風又延續到了我們這一代人身上。
家風可以言傳,更可以身教,樸實的母親用一生的行動告訴了我們,我們的家風就是:勤勞善良,孝順進取,老實做人,本分做事。
描寫家風的散文篇2:家風家風,也叫門風。
重在和諧,多講孝道,尊老愛幼,彬彬有禮,和睦四鄰。
我叫劉文忠,現在居住在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幸福新村南區,退休教師。是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先后在《烏海日報》《內蒙古日報》《草原》《中國黃河》《中國當代詩人》等發布作品1000多篇,百萬余字。發表長篇小說《魔咒》《楊家》河畔》。
我隨時代節拍,在新浪博客,百度空間,一起寫等開辟了空間,發表了電子詩集《紫楓林》《點亮心燈》等十余部,《烏海放歌》《烏海湖》等電子書。只要你在百度搜索“苦菜花劉文忠”幾個字就可以看到。
和許許多多家庭一樣,我的家都傳遞著愛和感動。家庭的和諧,社會的文明,城市的文明,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作為一個家長,每一個舉動,都影響家里的人。家里人的性格、氣質的培養,品德、世界觀的形成與家長密不可分。
我的爸爸是個大孝子,對爺爺奶奶非常孝順。問寒問暖,有好吃的東西首先孝敬爺爺奶奶。家里有客人來,或是過年過節,爸爸都主動下廚,爺爺奶奶都夸爸爸做的飯好吃。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因為我們家在農村,大多數時間都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一起。所以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對我們影響最大。
到了我們這一代,農村雖然苦,對孩子既要關愛無比,又要我嚴格要求。每當家里吃一些好吃的,先把爺爺奶奶請來,請不來不開飯。孩子懂事開始就講《孔融讓梨》、《香九齡替父溫床》等故事,教育在潛移默化中。
我們家有記錄百年,沒有一個觸犯法律,成了村里的佳話,劉家子弟,勤勞致富。
美麗的花兒裝扮了世界,文明的我們美化社會。
家風如細雨,潤物細無聲
我在互聯網上所寫的東西,都是積極向上的,歌頌真善美。所以發表每一個字,都千錘百煉,最后署上劉文忠真實姓名,真實聯系地址。
勤勤懇懇做事,任勞任怨,腳踏實地。親人也好,鄰居也罷,要用的陽光心態去面對,“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就是做人的宗旨。
我們不怕挫折,不怕困難,尊老愛幼,不貪求奢華。時時刻刻從善如流,厚德載物。好家風就像一棵樹,枝繁葉茂的百年大樹,讓子子孫孫都在它的蔭蔽之下振興家族,利國利民。
描寫家風的散文篇3:我家的家風
家風,就像是一壇陳年老酒,經久不衰、回味流長。小時候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家風,只記得父親經常在我們身邊嘮叨些所謂的“道理”。如今幾近不惑之年的我,深深地明白了那些所謂的“道理”,其實就是父親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就是我家的家風。
父親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就是:人啊,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干凈、安寧。父親是一個說到就做到的人。他在縣檢察院工作了幾十年,現在已經退休了。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父親經常給我們舉一些實際的案例,教育我們為人處世決不能貪,今天少貪一點,明天就能多貪一點,以后自己睡覺都不踏實,最后進了牢房,后悔就來不及了。父親這樣教育我們,所以他在職期間,我們全家從他身上一點“好處”也沒有撈著。我和弟弟的房子和工作都是靠我們自己去爭取。以前,我們也曾對他埋怨過。但是由于我們家的家風就是這樣,再加上父親的嚴厲角色,漸漸地我們也就懂得了他這樣做的真正含義。
記得有句佛語說得好:“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就是要告誡我們,時刻保持心靈的純潔,無貪戀、無私欲,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在這物欲橫飛、網絡蔓延的時代,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擦亮眼睛,抵制不良思想,拒絕不良誘惑,保持純潔的心靈、高尚的情操。父親對我們的教導,沒有千言萬語,沒有名言警句,它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話——“人,一定要讓自己的心干凈、安寧。”這普普通通的一句話,成了我們家的家風。多少年來,我一直用它約束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家的家風不僅教我學會了自強自立,更重要的是它就像是一盞明燈,時刻為我指引著正確的方向。當我感到內心浮躁、心情郁悶時,它教我排除雜念、保持冷靜;當我面臨誘惑、舉棋不定時,它教我明辨是非、保持純潔。在充滿競爭和誘惑的現實世界里,不去同流合污、隨波逐流,保持住那份純真和寧靜,守護住心靈的一方凈土。這不僅僅是個人的修身養性,更是現實社會中抵御不良思想、網絡流毒的堅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良好的家風,是我國傳統道德文化的縮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各家有各家的家風,這些優秀的家風,就像是道德文化長河中的一朵朵浪花,精彩紛呈、綻放異彩。正是這許許多多的家風文化鑄成了和諧、文明、大一統的國風文化。弘揚家風文化,提高全民修養,共建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
看過“描寫家風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家風的散文
2.關于家風的散文
3.關于家風家訓散文
4.傳承家風的文章
5.家風家教的勵志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