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軍人的散文
描寫軍人的散文篇1:我的軍人情結
腦海中又回蕩起那熟悉的旋律:“寒風飄飄落葉,軍隊是一朵綠花,親愛的戰友、、、”一首《軍中綠花》唱出了多少軍人的共同心聲啊!初學此歌是在我高一軍訓之時,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軍人,短短一個星期的軍訓,軍人們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特別能吃苦,特別肯奮斗,剛毅、頑強、勇敢,重情重義!自此我便對軍人產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感,日積月累就變為揮之不去的軍人情結了。
自那次軍訓后,我心中便萌生一個強烈的想法:高中畢業后我一定要去當兵,親身體驗軍隊生活,將自己鍛造成一位堅不可摧的女戰士!然而“有心種花花不開”,因種種原因從軍的愿望未能實現,不知不覺便又走進了大學校園。但是我對軍營的向往和對軍人的崇敬并未因此削減反而愈演愈烈了。
每當我在街頭或是巷尾看到身著軍裝的人時,便會情不自禁的注視良久,羨慕、敬佩之情油然而深,暗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一身如此筆挺的軍裝該多神氣啊;每當我看到描寫軍隊生活的文字時,都會細細品讀,體悟那份軍人情懷,因此毛澤東的《百萬雄師過大江》、《長征》,陳毅的《梅嶺三章》、王昌齡的《出塞》等描寫戰場和邊塞生活的詩詞便成了常誦之篇。情感使然,空間里轉載了一篇又一篇與軍隊生活相關的日志,抒寫了一條又一條與軍人相關的心情,還專門建立了一個相冊《軍人風姿》,記得有幾次網友竟問我:“朋友,你在哪上軍校呢?”;每當路過學校附近的第二炮兵部隊時,都會極力向里眺望盡管除了問口幾個威武的站崗士兵外什么都看不見,心里仍是一陣歡喜;每當聽到一首軍歌時,都會將其下載下來反復聆聽,于是《革命氣節歌》、《愛軍習武歌》、《愛國奉獻歌》《綠色軍衣》、《離開部隊的那一天》等軍旅歌曲便熟記于心了,時不時都會哼幾句,室友們在我的耳濡目染下也都會吟唱了,尤讓我動容的是,每當看到著軍裝的人時,室友們便會朝我叫道:“快看那邊穿軍裝的,多神氣!”
這些都還不夠,我索性到圖書館借閱了《陳毅元帥》、《陳庚大將》、《張學良大傳》、《軍婚》等作品,以此追尋軍人的足跡,體悟那份不滅的軍魂。本不愛看影視劇的我,當面對戰爭、部隊等片目時再也無力抗拒了,于是乎,《我的兄弟叫順榴》、《士兵突擊》、《一路格桑花》、《戰火中青春》、《雪豹》等電視劇,《沖出亞馬遜》、《軍人本色》、《舉起手來》、《讓子彈飛》、《殲十出擊》等電影被我從頭至尾看了個精光。
透過那些作品和影視劇,我終對軍隊生活有了深一層的了解,窺探到軍人們摸爬滾打背后的那份剛毅、勇敢與執著,全心全意捍衛祖國尊嚴、報效國家的崇高與偉大,也多少體悟到了部隊生活的艱辛及軍人們內心的難言之苦。軍人們爬冰臥雪吃苦受累算什么,用體溫將鋼槍暖熱,用熱血使青春沸騰!他們年復一年堅守崗位有家不能回,有情人天各一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去年署假我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大學軍訓,這雖與部隊的訓練強度相差甚遠,但也算給了我一次小小的親身體驗部隊生活的機會吧!“若非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當一些人抱怨:“起得太早不習慣;天氣太熱受不了;軍姿站得太久沉受不住;訓練時間太長疲憊不堪…”時,我在想:“這么一點點苦算什么啊,如果強度再大點,訓練時間再長點該多好啊!”七天的軍訓很快就結束了,我還意猶未盡,會操完畢那天,我便直身上網將09年60大慶閱兵式重溫了一遍,感慨萬千,為我們國家軍事力量的不斷壯大深感自豪!
天公作美,其實在我上大一的那個寒假,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來自甘肅省的退伍軍人,第一次交談便有相見恨晚一見如故之感,我們談生活、學習、理想、未來等等,當然免不了要談軍隊生活,我總愛問他關于軍隊的很多事情,他繪聲繪色的給我講述了在部隊跑五公里、四百米障礙、爬戰術、拉練等項目以及戰友間的深情厚誼,讓我感動不已,有身臨其境之感。軍人的剛毅、頑強、重情重義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就在前不久,寶雞消防隊在我們學校舉行了一個授牌儀式,其中有一段消防演練,又給了我一次難得的感受軍隊生活的機會。記得那天,風和日麗,我起得很早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等待軍人們入場,盼啊盼啊,終于來了,只見幾位軍人攜帶笨重的消防用具勇猛的沖進熊熊烈火和滾滾濃煙中,不一會兒大火就被他們撲滅了;又見幾個戰士像離弦的箭一般向前一躍就飛過了高不可攀的障礙;又見幾位士兵從數層高樓頂上以垂直墻壁的方向一瞬間就沖到了地面…那是我第一次親臨現場看軍演,被他們如此精湛的演練技術驚呆了,背后蘊藏了他們多少個日夜的艱苦訓練和汗水啊!
一次軍訓,一次與軍人的深入交流,一場消防演練讓我對軍隊及軍人的生活有了更加真切貼心的感觸,果然名不見虛傳!軍人的崇高、偉大與艱辛便在我心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記。
然而有人卻不以為然,他們說:“現在是和平年代,軍人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我想反問有這些想法的朋友們:“你們一定還記得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抗洪救災的現場吧?一定還記得在海地地震中遇難的八位中國維和官兵吧?也一定還記得一位戰士跪在地上向他的上級請求:“就讓我進去再救一個吧!”的情景吧?…也一定還記得在那滿目瘡痍、千蒼百孔的場景背后有一群舍生忘死、不知疲倦,不放過一角一隅只為挽救生命的戰士的動人身影吧?沒有他們,你們能像現在一樣過得祥和安定嗎?…”“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就是對軍人無私奉獻精神的高度概括!在此我衷心的向軍人們致敬,您們辛苦了!
歲月會沖淡許多記憶,唯獨沖不掉我強烈的軍人情結。軍人的剛毅、頑強、吃苦耐勞、無私奉獻、重情重義的精神將會對我產生厚重而深遠的影響!此時此刻耳邊又回響起:“寒風飄飄落葉,軍隊是一朵綠花…”的曲調。
描寫軍人的散文篇2:我的軍人情結
腦海中又回蕩起那熟悉的旋律:“寒風飄飄落葉,軍隊是一朵綠花,親愛的戰友、、、”一首《軍中綠花》唱出了多少軍人的共同心聲啊!初學此歌是在我高一軍訓之時,那也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軍人,短短一個星期的軍訓,軍人們卻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特別能吃苦,特別肯奮斗,剛毅、頑強、勇敢,重情重義!自此我便對軍人產生了一份特殊的情感,日積月累就變為揮之不去的軍人情結了。
自那次軍訓后,我心中便萌生一個強烈的想法:高中畢業后我一定要去當兵,親身體驗軍隊生活,將自己鍛造成一位堅不可摧的女戰士!然而“有心種花花不開”,因種種原因從軍的愿望未能實現,不知不覺便又走進了大學校園。但是我對軍營的向往和對軍人的崇敬并未因此削減反而愈演愈烈了。
每當我在街頭或是巷尾看到身著軍裝的人時,便會情不自禁的注視良久,羨慕、敬佩之情油然而深,暗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一身如此筆挺的軍裝該多神氣啊;每當我看到描寫軍隊生活的文字時,都會細細品讀,體悟那份軍人情懷,因此毛澤東的《百萬雄師過大江》、《長征》,陳毅的《梅嶺三章》、王昌齡的《出塞》等描寫戰場和邊塞生活的詩詞便成了常誦之篇。情感使然,空間里轉載了一篇又一篇與軍隊生活相關的日志,抒寫了一條又一條與軍人相關的心情,還專門建立了一個相冊《軍人風姿》,記得有幾次網友竟問我:“朋友,你在哪上軍校呢?”;每當路過學校附近的第二炮兵部隊時,都會極力向里眺望盡管除了問口幾個威武的站崗士兵外什么都看不見,心里仍是一陣歡喜;每當聽到一首軍歌時,都會將其下載下來反復聆聽,于是《革命氣節歌》、《愛軍習武歌》、《愛國奉獻歌》《綠色軍衣》、《離開部隊的那一天》等軍旅歌曲便熟記于心了,時不時都會哼幾句,室友們在我的耳濡目染下也都會吟唱了,尤讓我動容的是,每當看到著軍裝的人時,室友們便會朝我叫道:“快看那邊穿軍裝的,多神氣!”
這些都還不夠,我索性到圖書館借閱了《陳毅元帥》、《陳庚大將》、《張學良大傳》、《軍婚》等作品,以此追尋軍人的足跡,體悟那份不滅的軍魂。本不愛看影視劇的我,當面對戰爭、部隊等片目時再也無力抗拒了,于是乎,《我的兄弟叫順榴》、《士兵突擊》、《一路格桑花》、《戰火中青春》、《雪豹》等電視劇,《沖出亞馬遜》、《軍人本色》、《舉起手來》、《讓子彈飛》、《殲十出擊》等電影被我從頭至尾看了個精光。
透過那些作品和影視劇,我終對軍隊生活有了深一層的了解,窺探到軍人們摸爬滾打背后的那份剛毅、勇敢與執著,全心全意捍衛祖國尊嚴、報效國家的崇高與偉大,也多少體悟到了部隊生活的艱辛及軍人們內心的難言之苦。軍人們爬冰臥雪吃苦受累算什么,用體溫將鋼槍暖熱,用熱血使青春沸騰!他們年復一年堅守崗位有家不能回,有情人天各一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去年署假我終于迎來了盼望已久的大學軍訓,這雖與部隊的訓練強度相差甚遠,但也算給了我一次小小的親身體驗部隊生活的機會吧!“若非一番寒徹骨,哪有梅花撲鼻香。”當一些人抱怨:“起得太早不習慣;天氣太熱受不了;軍姿站得太久沉受不住;訓練時間太長疲憊不堪…”時,我在想:“這么一點點苦算什么啊,如果強度再大點,訓練時間再長點該多好啊!”七天的軍訓很快就結束了,我還意猶未盡,會操完畢那天,我便直身上網將09年60大慶閱兵式重溫了一遍,感慨萬千,為我們國家軍事力量的不斷壯大深感自豪!
天公作美,其實在我上大一的那個寒假,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一位來自甘肅省的退伍軍人,第一次交談便有相見恨晚一見如故之感,我們談生活、學習、理想、未來等等,當然免不了要談軍隊生活,我總愛問他關于軍隊的很多事情,他繪聲繪色的給我講述了在部隊跑五公里、四百米障礙、爬戰術、拉練等項目以及戰友間的深情厚誼,讓我感動不已,有身臨其境之感。軍人的剛毅、頑強、重情重義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描寫軍人的散文篇3:退伍軍人路在何方
14年前,一位知己提醒過我:“醫院有人要搞你名堂的,你要注意哩!”我當時并不在意。殊不知,這終久成了現實——
我是一個退伍軍人,大專文化,現年57 歲,從事基層醫療工作近40個春秋。
1974年,我高中畢業后,作為一名回鄉知青,為響應毛主席“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在村里當上了“赤腳醫生”。緊接著經過一年的醫學培訓后,參了軍,任連隊衛生員,代理過營部醫助。1979年2月,我主動申請上了前線,愿把自己寶貴的生命獻給親愛的祖國!在那個充滿戰斗激情的青春歲月,我干得火紅,不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還被樹為全團醫務員標兵。曾在上級醫療機構診斷有誤的情況下,我成功地報告出一例屬當地罕見的流行性出血熱,挽救了一個戰士的生命。只因我無兄無弟,家中母親多病,多少次她是死去活來。在這種情況下,我才被迫謝絕了部隊的再三挽留和上醫校深造的機會,于1980年退伍還鄉。
我捧著部隊的“安置介紹信”來到當地安置辦公室,吃了閉門羹。最后,還是根據“哪里來哪里去”的政策規定,將我安置在自己原先所在的湖北省某市的一個村醫療室。從此,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條無限坎坷、曲折和艱難的鄉醫路啊!
不久,我被選進村民委員會領導班子,而依舊按村民的要求背起紅藥箱,走家串戶地繼續為他們防病治病。由于工作成績突出,正被上級組織公開指定為鄉鎮干部的招考對象時,1986年元月,我被招進了當地鎮衛生院,擔負司藥兼防疫員和醫院統計(后來自己的村里沒有鄉村醫生,還得親自完這個村的防疫保健和計劃生育的服務工作)。不巧的是,那位院長很快調走了。接著來的新院長,他看我守規矩、人正直,已經提出讓我幫他管理財務,又不巧,他也被調走了。就這樣,在最初的那段時光,我簡直是過著受人歧視、寄人籬下的日子。在這個不大的鄉鎮醫院里,我掃過廁所,掏過大糞,什么粗活、重活、苦活全都落在了我的身上。即便如此,我卻毫無怨言。在配合全鎮的一次絕育手術中,我一人連續在藥房工作了十五個日日夜夜,也沒要求院方補助一分錢。我是司藥,可是院里來了急救病人我總是主動上。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夜,從河對岸的云夢縣清明河鄉送來了一位口服農藥中毒的中年婦女。由于患者鼻孔小,血管細,加上院里停電,始終無法進行洗胃和靜脈注射,醫生和護士只好爭得家人同意,放棄了搶救。正當他們欲離開時,“讓我試試!”我說著,跑進護理室拿起吸滿藥液的注射器,將針頭準確地扎進了病人的血管里,藥液迅速透過她的全身,她活了過來。正是我這種對工作十分熱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感動著每一位后來的院領導和全體職工,連續三次被評為市衛生系統勞動模范,又多次獲得鎮黨委授予的“優秀黨員”稱號。一時間,我成了衛生院首曲一指的“大紅人”。
在那個金錢剛抬頭、人們主要還在講究思想的年代,1988年,為響應人民政府的計劃生育號召,作為獨子又是農村純女戶的我,在與父母和妻子反復做工作而難以說通的情況下,偷著去城里做了絕育手術(孝感日報有過報道)。接著回到醫院上班,暈倒在藥房。妻子知道后,好幾天茶水不沾。事隔整整一年,我的父母終于知道了,父親慪得胃里大出血,差點命喪黃泉。
我有一種業余愛好,就是寫作。終于一種才華被發揮出來。我謳歌當地英雄人物和勞動模范的文章發表后,受到了、市衛生局及鎮領導的高度贊賞,尢其是通訊《永不消逝的燭光》在湖北人民廣播電臺播出時,誰不為之感動落淚?
1992年,經鎮委研究決定,開始啟用我為通訊干事。當我從湖北日報學習回來,正躊躇滿志要為家鄉的宣傳報道干一番事業的時侯,衛生院領導以“轉正”名義將我私下要了回去,結果一場空。翌年鎮里到衛生院要人,仍然不肯松放。說實在的,我是多想轉為國家正式工啊!當我增加了收入便可孝盡父母,讓他們少種地,安享晚年,以實現做兒的多年的夙愿。
難怪說,“好馬不吃回頭草”。我忽然覺察到,自己重新回到醫院后,一些人開始對我冷漠起來,這種冷漠已逐漸形成了對我的嫉妒、排斥和敵視,甚至連衛生院的領導也開始對我產生了抵觸情緒。昔日的“紅人”已經一去不復返!我捫心自問,真無愧于這個醫院!我在這個醫院里吃過苦,流過汗,不僅創造了經濟效益,還使得該院在百姓中樹立了良好的服務形象。只是——本人在管理藥房期間,無論是院里的干部、職工包括我自己吃藥都得照價付款。可是,又不知何緣,和我一起工作的職工基本上都轉為全民合同工,而我的兩次合同工表交出后不知去向,也許是嫌我的禮品送得輕薄了?可當時兩百元錢對我來說,真是一個不小的數目,那是我一個月的工資呀!由于我負擔沉重,家境貧寒,兩個大女兒上到初中還是穿著好心人施舍的舊衣。因此,我拿什么去送禮呢?幾年后,我那被“痰活病”折磨得瘦骨嶙峋的可年的老母親終于累倒在田間,她用血汗澆灌成尚未嘗一口的秋谷低垂著頭,仿佛在為死去的種禾人在深深哀悼!
看過“描寫軍人的散文”的人還看:
1.精選有關軍人的散文
2.歌頌當代軍人散文
3.有關軍人的抒情散文欣賞
4.描寫軍旅散文
5.贊美軍人優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