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農村院落的散文欣賞
描寫農村院落的散文欣賞篇1:故鄉,那寂靜的院落
老家的那個院落,是我還未成年時,弟兄三個分家,父母給分到我名下的。小小一個院落,三間堂屋,兩間鍋屋(廚房)。后來,我考上大學,在外地工作,房子就一直給父母住。如今,父母相繼過世,小院就成為空蕩、孤寂的院落。不少人都勸我把院子處理了,我卻從沒有動過此心思。那小院,是我魂之所系,每次回故鄉,都要打開院子的大門、二門,在院子里看一看,到屋子里站一站。寂靜的院落里,或者花開,或者葉濃,都讓我瞬間恍惚,仿佛又回到父母健在的日子……
院中的堂屋,原來是三間草房,矮且窄。我幾次想把房子翻建,都被父親嚴厲制止。剛開始,是父親覺得我手里一直也不寬裕,不想給我增添負擔。后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也做了縣里的領導干部,回老家時看到父母仍然住草房,心里愈加不是滋味。于是我又一次鄭重地勸說父親,準備翻建房子,可是憑你說啥,父親還是一個不同意。我也急了,他也急了,爺兒倆很不愉快,這事就又擱那兒了。終于母親告訴我說,父親覺得我做領導干部,可不要因蓋房子落下什么不好的話柄。又過了一年,我回家,父親突然和我說:三子,你不是想翻建房子的嗎?建吧。父親和我說這話時,神情非常嚴肅,語氣非常鄭重,我很是納悶。當天中午,我在家陪父親吃午飯,爺兒倆喝了二兩酒,我就問父親,為什么又改變主意,想翻建房子。他說,那天遇到村里一位退休的老鄉黨委書記,兩個人拉家常,說到房子的事情,老書記說,老哥啊,你就一根筋,你沒有想到,現在村里大都住瓦房了,你還住這樣的草房子,人家會說你的兒子不孝順,莫不會影響他的發展前途啊。
每每細想這一段,都讓我感動:父親一輩子最高職務只是村支部委員兼生產隊長,但是,他對當官起碼概念是那樣的明晰和堅定,就是不能貪,也不能沾。建房子,或者不建房子,父親既思慮著我的生活,更守護著我的前途,盡管是一種擔心。那院落里的磚瓦,都見證著一位老父親的拳拳之心啊!
之后,我為父母蓋起了三間瓦房。父母一生都住在草屋里,晚年終于住上寬敞明亮的瓦房,并在這瓦房走完了他們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
我母親去世后,父親也不肯隨我到城里住,仍然守著那小小的院落。他幾乎不怎么出門,大部分時間,都靜靜地坐在門口的舊沙發上,看著院子里樹開花藤上架,鳥雀時來覓食啾啾。他說那樣自在。
農村舊時的院落,泥地朝天,栽花種樹,任君自便。院子中間有棵柿子樹,是早年父親親手栽的,五、六年,就長到有房子高,結的柿子呈扁狀,都有巴掌大小。每年,風霜之后,樹頂上還掛著一些紅紅的柿子,那是父親專門留下的,不許摘掉,一是為了好看,二是留給鳥雀吃的。于是我家的院落,即便到了春節,還能依稀看到樹上殘留著的被鳥雀吃空的柿子,好像一個一個的小燈籠,透著別樣的溫馨和喜慶。
描寫農村院落的散文欣賞篇2:兒時的庭院
居住在鋼筋、水泥的小城里幾十年,更想念兒時的庭院,那時的庭院里,一年四季景色迷人、瓜果飄香、蝶飛蜂鳴,靈動自然,就像一個美麗的小花園,也是我兒時的樂園,載滿了我童年的歡樂,裝滿了我少年的爛漫,庭院里的一枝一葉總關情,那是我與庭院的感情;一景一物都系心,那是我對庭院的神往。那里,留下了我重重疊疊的腳印,留下了我五彩斑斕的夢想,兒時的庭院成了我心中永恒的記憶。
庭院的右側是一個偏于一隅的廂屋,底座是用石頭壘的,墻體是用土墼壘的,屋頂是尖的,廂屋門留在屋山上,這樣,進出方便。鄉村百姓居家過日子,有了這么個廂屋,就覺得便利多了,也就平添了我現時的記憶。我的思維在細嚼慢想:噢,想起了廂屋里的擺設,正中間安置著一盤石磨,石磨的上方吊掛著生活用的麥秸草之類的,南面養著一頭用來拉磨的毛驢,其余的墻旮旯放著锨鐝鋤,墻縫里掛滿了柴鐮、草鐮,這才叫充實的農家生活。就說這盤磨吧,那是我舅老爺(也就是我父親的舅)用鑿子精心鑿出來的,用過它的人都說很好用,不好用的磨用起來可就麻煩了,不是磨的糧食不均勻,就是堵磨眼。那時,雖說村子里有磨坊,但有些糧食不能磨,再說了,磨坊離家一里多,來回倒騰兩次,到了那里還要排號,不知哪天才能磨完,空里還要一趟趟地跑,有時還真不如用自家的石磨磨起來方便,想什么時候磨都很隨心,自己磨出來的糧食還好吃,特別香甜。現在,有些會享受的人,寧肯多花錢,也打聽著買用石磨磨出來的小麥、小米、玉米面等,就是這個道理,如此看來,石磨的影響還是深遠的。
家里的石磨一般都是女主人打理的,母親有時間就招呼著推磨,母親在村里忙的時候,祖母就招呼著推磨,祖母可是居家過日子的一把好手,樣樣都會。別看她裹著腳,干起活來卻很利索。兒時看到祖母推磨的場景偶爾還在眼前晃動,祖母把糧食放到磨盤上,就給毛驢子蒙上眼睛,拴到磨棍上,蒙上眼的毛驢子就很聽話似的,專心地、不緊不慢地拉著磨,祖母就跟在毛驢子后面,一邊吆喝著毛驢,一邊邁著“三寸金蓮”,間或用笤帚往里掃著蹦遠的碎米,節奏很和諧,就這樣一圈一圈地推磨,不知走過了多少歲月,這一圈一圈也不知在我腦海里轉了多少遍。現在想來,有了石磨,更再現了那時鄉村百姓的真實生活,街坊鄰里有端著笸籮來碾玉米面吃的,有提著袋子來碾地瓜干喂豬的,笸籮、篩子什么的就擺滿了庭院,熱鬧起來,歡聲笑語也笑遍了庭院,整個庭院都隨之靈動起來。
我家那不大不小的庭院里,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果樹,庭院的左側,有一棵老葡萄樹,這是新中國剛成立時就栽下的,樹苗也很有意義,1983年《人民日報》刊登過我老家喬家村一棵120年樹齡的葡萄樹,我家的這棵龍眼葡萄樹苗,就是從這棵百年葡萄樹上培育的,至今也有65個年頭了,伴隨著共和國成長,富有時代的紀念意義。這棵葡萄樹一直橫著瘋長,占據著大半個庭院。兒時,看著葡萄樹的生長,熟知它的成長過程,從葡萄樹的滴水、生芽、長須、結粒到果實累累,覺得很有意思,到了每年的八、九月份,就更有情趣了,全家大人孩子圍坐在葡萄架下,乘涼、喝茶、賞月,看著月光斜照下約明約暗的熟透了的葡萄,一嘟嚕一嘟嚕,像珍珠,似紅瑪瑙,特別招人喜歡,細心的父親端詳著剪下一嘟嚕既大又整齊的葡萄,慢慢品嘗,酸甜可口,沁人心脾,感覺味道好極了,心情自然好極了,油然萌生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這棵老葡萄樹曾給我的童年、少年帶來幾多歡樂、幾多收獲,現在想來,雖離家多年了,還總有那么一點讓人回味無窮的感覺,那棵葡萄樹讓我產生美好的回憶,給我帶來一種精神享受。
我家在葡萄架下打了一眼旱井,很淺,用來儲存蘿卜、芹菜、蔥之類的,用起來很方便。這口淺井冬暖夏涼,感覺很舒適,兒時到了夏天的時候,就愿意和一兩個小伙伴到淺井里乘涼、看看閑書、玩玩牌,感覺特別有意趣。
描寫農村院落的散文欣賞篇3:農家小院
花兒仰著迷人的小臉,風兒劃著輕快的舞步,螢火蟲在草叢中轉悠,輕輕地呼喚著你的小名……這就是令我最喜歡的農家小院。
奶奶家坐落在一座大山腳下。那座山就像一個士兵,守衛著鄉村。屋后種著纖纖的垂柳,生得一副秀氣相:“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細細的樹枝,嫩嫩的細葉,隨風飄逸,纖俏的身影在微微地舞動,頗顯幾分靈氣。屋前有個大大的菜園。奶奶總愛在菜園里種上新鮮的蔬菜,或種綠茵茵的青菜,或種水靈靈的白菜,或種紅彤彤的西紅柿,或種小燈籠似的青椒……奶奶種的蔬菜,我們都愛吃。因為這些菜沒有使用農藥和化肥,是真正的“綠色蔬菜”,是城市里買不到的無公害蔬菜。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來臨時,奶奶家的大公雞,亮出那洪亮的歌喉,它在催農民伯伯去地里勞動,它在催小學生早早起床讀書。窗外,可愛的小鳥已立在枝頭不時地歌唱,有的在枝頭上跳躍著,有的在院子里飛來飛去,有的歡快地叫著,歌聲回蕩在農家小院。
傍晚時分,我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又看著那晚霞一點一點地退去,聆聽樹葉沙沙的耳語,透過葉隙欣賞那斜陽灑落在地上的斑斑點點,嗅著泥土的芳香,那種沁人肺腑的感覺,讓你飄飄然。
夜幕降臨了,幽藍幽藍的天空中點綴著無數小星星。這里的星星似乎遠比我們城市的星星還要多,還要亮。遠處時不時的傳來幾聲狗吠,夜間的昆蟲也開始游蕩,螢火蟲提著燈籠在院中轉悠。院子一下子變得安靜起來,豐富起來。
花兒、風兒、螢火蟲在夜晚漸漸沉睡了……
看過“描寫農村院落的散文欣賞”的人還看:
1.關于農村風景的散文
2.描寫院子的散文
3.關于農家小院的散文
4.關于農村的散文
5.描寫鄉村的優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