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知青的散文描寫知青的文章
描寫知青的散文篇1:淺談知青文學
一、“____”前的知青文學
在新中國的歷史上,1953年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國知青文學的起點。這一年,團中央下發文件,組織高小、初中畢業生回鄉。這次號召知識青年回鄉是一種政策性的倡導,本質上是人力資源調配的行為。除了強制性地把“右派”分子趕到農村監督勞動外,其他人的回鄉行為基本上是自愿的、零散的。不久后,文壇便出現了一批描寫回鄉知青建設新農村的文學作品,如馬烽的《韓梅梅》、鄧普的《軍隊的女兒》、金敬邁的《歐陽海之歌》、黃天明的《邊疆曉歌》、馮金堂的《紅姑娘》、柯藍的《洋土結合》等。
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有著共同而鮮明的主題,即“革命理想與革命豪情,以及這種理想與豪情在現實斗爭中的消長變化,最終升華為對革命理念最大限度的張揚和歌頌。”這類文學作品包含革命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所創造的人物概念化、簡單化,只不過是國家政策的傳聲筒罷了。
二、“____”期間的知青文學
“____”期間的知青文學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主流價值下的文學創作;另一部分是帶著反叛精神的“地下文學”。“____”10年給廣大知識青年帶來的精神傷痛,一直以“地下文學”的形式反映出來,如食指等人的詩歌創作。那些所謂的“地上文學”,則處在話語權與文學精神被閹割的狀態下。
描寫知青的散文篇2:俺村來了幫知青
1975年,大約是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的最后一批,全國各地的知青們,響應偉人毛澤東發出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為。”于是乎,他們告別了繁華的大城市,奔向了祖國四面八方的偏僻鄉村,要說這批知青下鄉與我特別有緣,因為知青們下到了俺村,有的知青進入了俺家,給我很深的印記,我就想拿起筆來,寫一寫當年的知青故事。
知青的到來,對于這個封閉了幾十年的村莊來說,無疑是一件破天荒的新鮮事,使這個近2000人口的大村轟動起來。我那時正在上學,放學的時候,就見一群人急匆匆地向大隊辦公室的方向走,不知咋回事?再一問是“知識青年來了”,再往前急走著,就見三倆一伙,五人一幫的男男女女,嘻嘻哈哈地往前走著,都想跑到前面去看個熱鬧,走姿各不相同,孩子們奔跑著,青年男女們一邊嬉鬧著,一邊急急地走著,上了年紀的老太太聽說“知識青年來了”,也想去看看光景,邁著“三寸金蓮”小腳,上面心頭著急,下頭的三寸金蓮小腳急不得......。只一會兒功夫,村中央的大街兩旁就圍滿了人,竟把全村唯一的一條7米多寬的大街圍了個水泄不通,現場的熱鬧氣氛真令人感奮,大隊辦公室門前掛起了醒目的“熱烈歡迎知識青年進駐喬家大隊”的紅色橫幅,村中央站著男女兩隊小學生,兩手舉著大紅花,載歌載舞,嘴里不停地喊著“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口號,大隊的鑼鼓隊也即興敲起了歡快的鑼鼓,“咚咚鏘、咚咚鏘”的鼓點振奮人心。歡迎場面的熱烈程度不亞于上級領導來檢查,非常熱鬧。這時,剛上任不久的大隊支書清了清嗓子,開始講話了:“全體社員同志們,知識青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上級派了15名知識青年來到了咱大隊,這是對咱喬家大隊的信任。希望大伙擁護支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一口莊戶腔的大隊支書剛講完話,就聽到了一個十分悅耳的“女高音”:“各位鄉親們、大叔大嬸們,我叫張麗華,是青島市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進駐喬家大隊知青組組長。”話音剛落,就贏得了一片熱烈的掌聲。“我們15名下鄉知青,從小生活在城市里,過慣了城市生活,剛剛跨出校門,來到這里,對農村不熟悉,對農村生活不習慣,但我們決心扎根農村,接受鄉親們的再教育,我們的到來,可能會給鄉親們增添不少麻煩,請多多諒解!在這里,我代表全體駐喬家大隊的知識青年表示衷心的感謝!”接下來,大隊支書和團支書一起,把知青們引領到了村子后面崖坡下新騰出的八間房子里,也就是我住老屋的崖下,那時,一出門往左一拐十幾米就是。從此,這里就成了知青點,黨團支書安頓好了吃住,就讓知青們先休息。第二天,就為知青們講了村史和村子里的基本情況,爾后,就按一個生產隊一名知青的比例,大的生產隊可分配兩名知青,這樣,把15名知青分到了12個生產隊里,知青們便開始了漫長的插隊生活。
描寫知青的散文篇3:知青歲月
春雨撒下纏綿,秋雨留下眷戀。每每小雨時,便回勾起我對那個年代充滿激情的一段向往和回憶:
一九七四年深秋的一個早上,小雨稀瀝瀝的下個不停。“上工嘍,上工嘍”,這是生產隊打頭的吆喝聲。集體戶的男女同們學先后來到隊部,隊長發話了:“今天上山扒苞米”,話很利落。披上大塊塑料布,踩著泥濘的山間小路來到了地頭。秋雨雖不大,但陣陣冷風吹來,卻讓人感到絲絲寒意。
一個人的肚子在咕咕叫,所有戶里人的肚子都在叫,做飯的女同學因為種種原因沒做飯,撂了挑子,只有餓肚皮了。歇氣的時候隊長知道了此事,說讓大家回去,可誰也不肯。那真是都有一股說不清的勁頭。
雨,小了很多,變成了毛毛細雨。我們叫著勁的和社員干得熱火朝天。嘩嘩嘩,嚓嚓嚓,雨聲伴著手腳的忙碌聲交織在一起。把餓早已放到了腦后。一會工夫,成堆的苞米和成排的苞米結被拋到身后。像一座座金色的小山訴說著我們的勞動汗水與收獲。
東北的十月已經很冷了,下午還是手里的活記,雨下下停停,身上的塑料布隨風擺來擺去,水珠撲落到臉上,不得不抹來抹去,手凍紅了。水花伴著冰茬不時的往下滴落。扒出來的苞米流星似的飛來飛去,盡管苦,盡管累,可誰也不說什麼,那是因為他們已經過近兩年的廣闊天地的鍛煉,真正成為了一個地道的農民。
突然有社員喊:“來人啊,有人昏倒了”。大家忙跑過去一看,原來是集體戶的女同學,好一會她才醒來,問了一下女同學才知道她已經是兩頓沒吃飯才餓昏的。大家勸她回去,她無聲的點了點頭。也許是一種理想與信念的支撐,也許是一種忘我的工作熱情,當我們再次回頭的時候,她又和社員一起不知疲倦的干起活來。
經過小雨的洗刷,再看那山腳下的枝葉,沙沙作響,向人們不停的招手,水珠像更像那晶瑩的銀飾,閃閃的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雨水,順著壟勾向山坡下流淌,匯成了涓涓小溪,不知疲倦的奔跑著,奔跑著。
后來對此事男同學寫了這樣一首詩。詩道:玉米地里片片金光,長空萬里雄鷹傲翔。我們廣大的知識青年,在祖國的各個地方茁壯成長。革命的熔爐,把我們百煉成鋼。廣闊天地,鑄就了我們堅強的翅膀。青春啊,像那熱火燃胸膛。生活啊,讓我們充滿戰斗的力量。毛主席啊,我們永遠沿著您的革命路線——奔向共產主義勝利的遠方!
看過“描寫知青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知青的散文
2.吹響知青集結號散文
3.知青回憶文章
4.關于知青下鄉的愛情故事
5.知青上山下鄉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