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訴說心聲的散文推薦
能訴說心聲的散文推薦篇1:惟書有色,秀于百卉
_____文/墨華之秋
一直覺得,書有香氣,文字有靈氣,放一本于床頭,淡淡的氣質盈眸,使心安寧。邂逅一本好書,邂逅一段傾心文字,恰如邂逅一位知己,翻開是驚喜,青山明月,鐘期會語。
晚唐文學家皮日休曾寫道:“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色”與“華”讀著就讓人浮想聯翩,有著絲綢般的質地,觸摸柔軟;有四季暈染的花香之氣,淡濃恰好;從頭至尾,細細閱讀,有虛有實,里面裝著世間萬物,一點一滴匯聚江河流水。
借莊子言:“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用在書與文字上,以虛入靜,似打開一面鏡子,飽滿我們的思維精神,開闊我們的視野,熟知而后理,洞察自然,反觀自我,得明心而見性。
歷代大文學家,數之不盡,文風各一,雅俗相加。著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喜好讀書藏書,更是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中有一典故“賭書潑茶”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在一次烹茶時對賦比賽,不小心將茶水灑了一身,于是便有了賭書潑茶的千古佳話。
清朝大詞人納蘭容若為思念亡妻盧氏,有感趙氏夫婦的琴瑟和鳴,寫下“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卻是凄美的《浣溪沙》。人生的種種情感,被我們記載于書頁中,一字一句,看似尋常,卻藏著歲月走過的太多喜怒哀樂。
好的書與文字是百讀不厭的。正如宋.蘇軾在《送安驚落第詩》 里這樣寫道:“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里的“讀”與“思”運用恰好。蘇軾在“讀”的基礎上,強調了“思”字的重要性。一個“讀”字,我們可喻為讀人,從讀初到讀熟,而后思,融合于人情交際上的感悟,便知其人是否可深交。人生的很多場合,包括職場,人情上的交際,很多時候存在一個“利”字的左右,于是,太多時的友情僅限于表面,各自保留著暗心思。而深交者,仿若一本好書,可遇而不可求。
人生是一本書,入至小煙火,穿過市井,行至職場,落到飲食深處,一些生計,一絲柴米油鹽,一場奔波,一個微笑,這些看似尋常,這些看似帶點俗味,卻是如此的穩妥與踏實。俗,多好,帶著真實的味道,把人生的繁瑣真誠演繹,風路過,雨路過,在一季秋色里收獲、刪繁,與歲月化干戈為玉帛,安靜做好自己。
好的文字,是歲月的感悟,是人生積累厚重的底蘊,那些筆鋒轉處,有些清淡如水,那是光陰磨礪后的贈予,是深深懂得,更是感恩去處世。
塵世行走,浮躁左右,能夠擱置一刻的閑時光,賭書潑茶,與書對賦,暢飲一室乾坤,幽深處,聞之聲有色,落筆皆成文。
宋真宗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更為極致,可謂勵學,在當時重武而輕讀書的時代,耕耘一粒深厚種子,改革,推廣,樹立了文學風氣。宋真宗的《勵學篇》問世,至今天下學者沉迷,傳承了幾千年。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愛讀詩書,有《陸羽棄佛從文》之著,為了能夠得到智積禪師同意他下山讀書,用心鉆研茶道,最后打動了禪師,才會在后來寫下《茶經》名著,為中國的茶藝文化貢獻巨大。
書可修身養性,文可養心養肺。當你工作與生活累了,那就停下腳步,不要只想著名利,讓自己看看書,寫寫字,安靜下來,于身,于心,相信都是最好的歸屬。
能訴說心聲的散文推薦篇2:惟書有色,秀于百卉
_____文/墨華之秋
一直覺得,書有香氣,文字有靈氣,放一本于床頭,淡淡的氣質盈眸,使心安寧。邂逅一本好書,邂逅一段傾心文字,恰如邂逅一位知己,翻開是驚喜,青山明月,鐘期會語。
晚唐文學家皮日休曾寫道:“惟書有色,艷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色”與“華”讀著就讓人浮想聯翩,有著絲綢般的質地,觸摸柔軟;有四季暈染的花香之氣,淡濃恰好;從頭至尾,細細閱讀,有虛有實,里面裝著世間萬物,一點一滴匯聚江河流水。
借莊子言:“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用在書與文字上,以虛入靜,似打開一面鏡子,飽滿我們的思維精神,開闊我們的視野,熟知而后理,洞察自然,反觀自我,得明心而見性。
歷代大文學家,數之不盡,文風各一,雅俗相加。著名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喜好讀書藏書,更是一代著名的女詞人,其中有一典故“賭書潑茶”是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在一次烹茶時對賦比賽,不小心將茶水灑了一身,于是便有了賭書潑茶的千古佳話。
清朝大詞人納蘭容若為思念亡妻盧氏,有感趙氏夫婦的琴瑟和鳴,寫下“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卻是凄美的《浣溪沙》。人生的種種情感,被我們記載于書頁中,一字一句,看似尋常,卻藏著歲月走過的太多喜怒哀樂。
好的書與文字是百讀不厭的。正如宋.蘇軾在《送安驚落第詩》 里這樣寫道:“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里的“讀”與“思”運用恰好。蘇軾在“讀”的基礎上,強調了“思”字的重要性。一個“讀”字,我們可喻為讀人,從讀初到讀熟,而后思,融合于人情交際上的感悟,便知其人是否可深交。人生的很多場合,包括職場,人情上的交際,很多時候存在一個“利”字的左右,于是,太多時的友情僅限于表面,各自保留著暗心思。而深交者,仿若一本好書,可遇而不可求。
人生是一本書,入至小煙火,穿過市井,行至職場,落到飲食深處,一些生計,一絲柴米油鹽,一場奔波,一個微笑,這些看似尋常,這些看似帶點俗味,卻是如此的穩妥與踏實。俗,多好,帶著真實的味道,把人生的繁瑣真誠演繹,風路過,雨路過,在一季秋色里收獲、刪繁,與歲月化干戈為玉帛,安靜做好自己。
好的文字,是歲月的感悟,是人生積累厚重的底蘊,那些筆鋒轉處,有些清淡如水,那是光陰磨礪后的贈予,是深深懂得,更是感恩去處世。
塵世行走,浮躁左右,能夠擱置一刻的閑時光,賭書潑茶,與書對賦,暢飲一室乾坤,幽深處,聞之聲有色,落筆皆成文。
宋真宗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更為極致,可謂勵學,在當時重武而輕讀書的時代,耕耘一粒深厚種子,改革,推廣,樹立了文學風氣。宋真宗的《勵學篇》問世,至今天下學者沉迷,傳承了幾千年。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愛讀詩書,有《陸羽棄佛從文》之著,為了能夠得到智積禪師同意他下山讀書,用心鉆研茶道,最后打動了禪師,才會在后來寫下《茶經》名著,為中國的茶藝文化貢獻巨大。
書可修身養性,文可養心養肺。當你工作與生活累了,那就停下腳步,不要只想著名利,讓自己看看書,寫寫字,安靜下來,于身,于心,相信都是最好的歸屬。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份孤清,或許會聞到一絲滄寒的味道,然,生命的情感色彩,卻是可以自己來慢慢修整添滿。一筆胭脂色,一硯丹青,一切能順應于自然,都是最美的陪伴。這世間,心靈最好的港灣,是豐富中升華至安寧,于山長水遠下,細細品味,莫過悅人不如悅己,花月靜好。
每天,習慣早醒,給自己兩個小時的空間,通常會練習一下毛筆或書寫一段文字。喜歡這早晨只屬于自己的兩個多小時,拋開喧囂,沒有人打擾,很安靜。一個人的字,寫舊了,寫薄了,回頭看時,都是歲月給予的情味,這種情味就如此時的美好秋日,花草收斂了,不若張揚,舒適而清歡,蘊涵季節帶來的厚重。正如雪小禪所言:“每個寫作者都需要有一定的孤獨——這是好文字必要的質地。”
人生,你一定要一種自己喜歡到骨子里的情趣,這種情趣是一種精神層次上的安頓,和他人無關,你無需驚天動地去演繹,它是你面對自己最從容的一種姿態,讓你活得充實而充溢著內涵。
能訴說心聲的散文推薦篇3:煮一壺紅塵,參一道禪心
在紛擾的世事中,讓一曲禪音緩緩的流進自己內心,把整個身心潤色在音樂里,祛除所有的雜念,整個思維變成一片空明,若有所思若無所思,讓神思無限延伸,變得無邊無際。在清風徐來中,吐濁納新,在溫柔的月色中,感知清涼的禪味,從心底深處升起點點素喜。
有句話這樣說:“紅塵看破了就是浮沉,生命看破了就是生死。”能夠放下的人就能夠得到解脫,人們因為種種執著產生種種痛苦,人生百年,我們要經過多少悲歡離合才能學會放下。
在與人相處時,我們應該稱贊的是他人的善良,而不是過失。現在有些人對他人的過失非常感興趣,探求起來孜孜不倦,這樣對他人的傷害非常大。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這個世間上,一點過失都沒有的人是找不到的。因此,與人相處看待別人的錯誤時,最好能以清凈心對待。即使有的地方看不慣,也應該當做是一個誤會,不要隨便去說。
人生中最大的財富是一個人的涵養,那是自己日積月累的德行。外在的財富,也許有一天會因為種種因緣耗盡,但是內在的財富卻是堅固不摧的。假如,每個人都能夠積累自己內在的財富,相信今生他就會很快樂。
人生如逆旅,有順必有逆,順需坦然,逆則堅強。在這個世上沒有絕對的逆境,也沒有絕對的順境,處于逆境無需煩惱痛苦,處在順境要保持一份心智清明,不為外境所動,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
人生最難的是擁有一份心安,因為人往往身處困頓,時時煩惱。人生是苦,被種種欲望纏縛,讓人經常迷失自我,看不見自己的內心,這樣怎么能心安自在呢?生活中那里不是無常顯現?不若把心安住,在紅塵中找到自己真正的歸屬。
禪心,恰如那一縷微風,撫平你的煩躁焦慮,幫助你迷失的心找回自我。一路走去,看著兩邊的風景,在歲月的輪回中,刻下屢屢思緒,轉動起經綸讓曾經的一切塵埃落定。時光如花開花落,人有緣聚緣散,白云千載,歲月滄桑。
水不洗水,塵不染塵。世事喧囂,只有心凈了,才會體會到生活的快樂。心清了,才會看清事物的本相。生命里,總會有你舍不得放棄的,你越是珍惜越是執著的,往往不是生命中最需要的。也許能夠笑看風云的人,才能夠指點江山。也許只有靜賞花開的人,才明白生命的珍貴。我現在才明白,在生活中寬容他人,就是對自己寬容。與人相處留三分,這三分不是計較不是心機,而是給自己留下一個機會。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正如同有了光明就有了黑暗,有了太陽就有了月亮,有了正義就有了邪惡。凡是相對的看法,必然相互矛盾,又相互和諧,這就是辯證上的統一論點,應該知道世間種種莫不是因果。
佛法是緣起法,緣生法。“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什么是緣?緣就是條件,依他而起即為緣起。也就是說因緣和合能生諸法,一次簡單的相遇,必須有前因,達成相遇的后果。緣不聚,法不生。所以今生有緣相遇,應該珍惜。
佛教經常講“放下萬緣”,相信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這里講的放下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在心里放下,在心里不起執著的心,從而達到心里清凈。佛菩薩放下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名聞利養,放下了貪嗔癡慢,放下了五欲六塵,心甘情愿為一切眾生服務,由此看來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并不是消極。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一切萬法依靠緣起生成,也會隨著緣滅消減。從此可以看出,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緣滅了無自性,都是無常的。什么是無常?無常就是變幻的,不定的。前念因生,后念果生,沒有前因就不會有后果,前念是后念的因,后念是前念的果。因緣和合輾轉相依,如果失去一個,另一個絕不會單獨存在。
“我有一顆明珠,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當知世間法緣起必定性空,沒有什么是永恒不變的,如同,有日出必有日落,有月圓必有月缺。世間有春夏秋冬,草木青了又黃,黃了又青,花開了花還會落,人有生老病死,空間在不停的演變,所有的當下都會成為歷史。有榮辱興旺,有滄海桑田,有生即有滅,這就是一切法的共同本性。生生滅滅,滅滅生生,生滅相續,無有間斷,也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一切諸法,一切眾生,所有山河大地,微塵世界無不是般若。我依你起,你依我起,相互錯綜,相互銜接,相依相涉出現種種妙用。般若是智慧,什么是般若?空就是一切有,有就是一切空,空在有中生,有中又生空,諸法實相就是空有不二。諸法緣起無自性,沒有自性就是空,空無障礙能生一切法。有了真空必生妙有,真空是法性,妙有是作用。
我在月光下洗心,靜靜的看見菩提的花朵次第盛開,聽微風輕輕吹過,看夜空繁星點點,感受植被又一次由繁茂走向衰敗。我發現原來我就是你,你亦是我,原來我們從來不曾分離。今夜我從輪回中覺醒,看見一顆清澈圓潤的水珠,輕輕滑過心間的蓮花瓣上,那就是我禪意的棲居。
當我走進佛門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不在是我。但是,我放下了天地,放下了萬物,卻不曾放下追逐光明的腳步。一顆菩提的種子在我心間逐漸發芽,我在佛法中養心,每日里讀誦經典,匍匐著磕長頭,只為觸碰到你的溫暖,蓮花開了,滿世界都是菩薩的微笑。當我看見你的那一刻,我的心就不再漂泊,禪蛻后,我就變成了你。
心凈則土凈,一念心清凈,心是蓮花開。眾生本具佛性,因一葉障目不見真如,所以破迷開悟當為首要,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作佛。
我在時光中煮一壺紅塵,在歲月里參一道禪心,只為與你相逢。
看過“能訴說心聲的散文推薦”的人還看:
1.讓人落淚的散文
2.把人感動哭的優美的散文
3.讓人哭的愛情散文
4.讓人流淚的傷感散文精選
5.關于哭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