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黃河的古詩句
和黃河有關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黃河的古詩句,歡迎閱讀!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渡黃河》
路出大梁城,關河開曉晴。
日翻龍窟動,風掃雁沙平。
倚劍嗟身事,張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處,空外棹歌聲。
賞析
此詩即景抒情,氣象非凡而律法精嚴。首聯點題,古樸雄闊。頷聯描繪日映波濤與風掃岸沙之景,突現黃河的氣勢。頸聯由景而情,雖慨嘆一己之身世,卻不為愁情所困。揚帆起程之際,心中頗覺舒暢。尾聯則順此而下,將其微妙的心境,化作一片渾茫而悠遠的境界,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古風·其一》
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發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
吾當乘云螭,吸景駐光彩。
賞析
李白《古風》組詩共五十九首,這是其中的第十一首。此詩當作于中晚年,白發已經比較多的時候,每當臨鏡的時候,都仿佛在提醒詩人抓緊時間,學道抑或學佛。其實回報社會是他永遠不改的情懷,只是壯志不酬,悲憤滿懷。
前四句言時光易逝。首二句比興。中四句言年貌易改。末二句突發奇想——阻擋日光前進。這是李白浪漫主義詩句的典型。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啰唝曲六首》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載兒夫婿去,經歲又經年。
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
自無枝葉分,莫恐太陽偏。
莫作商人婦,金釵當卜錢。
朝朝江口望,錯認幾人船。
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昨日勝今日,今年老去年。
黃河清有日,白發黑無緣。
昨日北風寒,牽船浦里安。
潮來打纜斷,搖櫓始知難。
賞析
據晚唐范攄《云溪友議》記述,劉采春是中唐時的一位女伶,擅長演唐代流行的參軍戲。元稹曾有一首《贈劉采春》詩,贊美她“言詞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徊秀媚多”,“選詞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樂曲》云:“啰唝猶來羅。”“來羅”有盼望遠行人回來之意。據說,“采春一唱是曲,閨婦、行人莫不漣泣”,可見當時此曲歌唱和流行的情況。
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中說:“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緒之‘打起黃鶯兒’……劉采春所歌之‘不喜秦淮水’、蓋嘉運所進之‘北斗七星高’,或天真爛漫,或寄意深微,雖使王維、李白為之,未能遠過。”潘德輿在《養一齋詩話》中更稱此曲為“天下之奇作”。這類當時民間流行的小唱,在文人詩篇之外,確實另有風貌,一幟別樹,以濃厚的民間氣息,給人以新奇之感。其寫作特色是:直敘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在語言上脫口而出,不事雕琢,在手法上純用白描,全無烘托,而自饒姿韻,風味可掬,有司空圖《詩品》所說的“不取諸鄰”、“著手成春”之妙。
“不喜秦淮水”一首,表達的是因長期與夫婿分別而產生的閨思。這本是一個陳舊而常見的題材,但它卻于陳中見新,常中見奇,把想入非非的念頭、憨態橫生的口語寫入詩篇,使人讀詩如見人。這位少婦在獨處空閨、百無聊賴之際,想到夫婿的離去,一會怨水,一會恨船,既說“不喜”,又說“生憎”;想到離別之久,已說“經歲”,再說“經年”,好像是胡思亂想,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但卻情真意切,生動地傳出了閨中少婦的“天真爛漫”的神態,正如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所評:“‘不喜’、‘生憎’、‘經歲’、‘經年’,重復可笑,的是兒女子口角。”應當說,把離恨轉嫁給水和船的作品并非絕無僅有,例如晁補之在一首《憶少年》詞中曾怨“無情畫舸”,劉長卿在一首《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詩中也抱怨“江春不肯留行客”,但都不如這首詩之風韻天成,妙語生姿。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贈崔侍郎·其一》
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
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故人東海客,一見借吹噓。
風濤倘相見,更欲凌昆墟。
賞析
這首詩以黃河之鯉作喻,含蓄地表達了懷才不遇的郁悶之情。結尾兩句,氣勢磅礴,體現了李白詩歌的特色。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黃河夜泊》
明月黃河夜,寒沙似戰場。
奔流聒地響,平野到天荒。
吳會書難達,燕臺路正長。
男兒少為客,不辨是他鄉。
賞析
此詩寫作者在一個明月皎潔的夜晚,宿于黃河舟中。兩岸的沙灘在月光下閃著銀光,令人想起古戰場的氣氛。黃河的驚濤拍岸,傳來驚心動魄的聲響。它沿著開闊的平野如同一條巨龍向前游動,不知所來,不知所止。宦游日久,萍蹤無定,與家鄉書信難通,求聞達亦無門徑。這種凄苦的處境令人心情抑郁,竟生不知今夕何夕的悵惘,不辨故鄉異鄉的愁悶。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關于黃河的古詩句:《征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青冢、黑山,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全詩四句,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實際上卻統一于“征人”的形象,都緊緊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說的是:年復一年,東西奔波,往來邊城;日復一日,躍馬橫刀,征戰不休。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馬策”“刀環”并舉,又加以“復”字、“與”字,給人以單調困苦、無盡無窮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似乎已經把話說盡。然而,對于滿懷怨情的征人來說,這只是說著了一面。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而且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于是又有三、四句之作。
三句寫時屆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卻“春色未曾看”,所見者惟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肅殺如此,令人凄絕。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復又奔騰向前。這兩句寫景,似乎與詩題無關,其實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常履之地,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讀者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苦寒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戰跋涉的辛苦。詩雖然不直接發出怨語,而蘊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
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彌漫著怨情。詩人抓住產生怨情的緣由,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身說法,收到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藝術效果,可謂妙絕。全詩對仗精工,巧于煉字,別具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