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李白的故事
古代詩人李白的故事一:
和暖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鮮花綠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沒意思啊!”李白走著走著,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奶奶坐在一塊大石頭上,老奶奶正在專心致志地磨著一根鐵棒。李白好奇地走過去問:“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繡花針。”老奶奶抬起頭,對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頭繼續磨著。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但是,鐵棒這么粗,什么時候才能磨成針呢?”老奶奶反問李白:“滴水能夠穿石,愚公能夠移山,那鐵棒為什么不能磨成針呢?”“但是,您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沒有逃過學,學習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詩仙。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古代詩人李白的故事二:
早在唐朝的時候,中國各地都布滿了不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獨自撐船在江上喝酒吟詩,忽然,一個大浪把他卷進了水底下的一個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話,還有很遠的陸,因此他選取了往洞里游。不一會就來到了一個氣室,里面有一個通向陸地的通道,那個通道初極狹,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諧的鄉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簡陋。李白在村莊里走了走,看了看,發現自己以前很少見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與他交談。
原來,那里的人都是早期發生戰亂的時候逃到那里來避難的,他們在那里住下來繁衍后代,那里原來是片荒地,無遮無擋,那里的人就將邊上幾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來掩護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請下到邊上的一個茶館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談一下。李白喝過酒,嘗過菜,頓時呆住了,這但是人間美味呀,這種小吃和酒幾乎只能在皇宮里見得到,在那里,茶館里就有。他們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東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買,這地方的錢與唐朝的不一樣,那位朋友給他買了一支筆和紙,李白把紙平放在一戶人家的臺階上,揮筆寫到:在無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間美味,此地乃有樸實之民,吾愛此地之也。眾人都圍過來看。李白就之后寫詩,李白在那里寫過不少的詩呢。全城上下都知道這位來自于山外的人,都崇拜他,敬佩他,可李白要走了,不然的話外面的人會惦記著他的。
李白出了小洞撐船到了岸邊回家了,可他的心還是在世外桃源中。
古代詩人李白的故事三:
李白一生漂泊,幾乎游遍名山大川,給人們留下了一個飄逸灑脫的行者形象。在李白的行旅中,他對浙東一座并不太知名的天姥山表現了個性的偏愛,不僅僅在早年表達了傾慕之心,在中年遭受人生的重大轉折時還寫下了“夢游”的詩篇。李白為什么對天姥山這么向往?這是一座什么樣的山呢?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李白的行走每次讀到余光中先生《尋李白》中的這兩句詩,周身就禁不住熱流涌動。一個披發仗劍、月下獨酌的“謫仙人”形象,仿佛正穿過時光的隧道,從大唐盛世的那一端朝我迎面走來。他的衣襟飄動若飛,手中的美酒香氣沁鼻,但他的臉上卻寫著復雜而模糊的表情,清高、自得、傷感、超脫……佯狂瘋癲而又孤傲跋扈,讓人仰慕卻又近之不得……我真不知道該用怎樣的一個詞,才能概括這位詩人獨特的氣質。
—是啊,一千多年過去了,誰又能清楚解析“李白”兩字呢?
李白的一生都在流浪,用此刻時髦的話說,他的一生都在“行走”。但是,他行走的蹤跡飄忽不定,他行走的心態五味雜陳。似乎連他自己,都說不清楚行走的終點是哪里。此刻誦讀李白的詩文,我的心中常常浮想聯翩:這些讓他才情四溢、心潮澎湃的山水景致真有那樣神奇嗎?當我的腳步和他的腳印重合,相隔千年的我們是否能產生某種共鳴?
古代詩人李白的故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