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秋與
《行香子·秋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創作于作者晚年,屬悲秋之作。上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下片抒情。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行香子·秋與》
作者:蘇軾
昨夜霜風。先入梧桐。渾無處、回避衰容。問公何事,不語書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
朝來庭下,光陰如箭,似無言、有意傷儂。都將萬事,付與千鐘。任酒花白,眼花亂,燭花紅。
《行香子·秋與》意思:
昨夜秋風吹入梧桐林,我無處回避自己衰老的面容(讓秋風看到了)。秋風問我為何這樣,我沒有說話,只是用手在空中書寫。人老了,有時醉有時病有時慵懶;
早上來到院子里,感嘆光陰似箭,催我老并且一身病。如今萬念俱空,飲酒度日。哪管它酒花白、眼花亂,以此殘念度日吧。
《行香子·秋與》注釋:
渾無處,沒有地方;
書空,用手指在空中虛劃字形。
《行香子·秋與》寫作背景:
薛本《蘇文忠公全集》從詞意及“書空”之典,認為“當寫于勞州時期或南遷之后”。而蘇軾在黃州時期曾于元豐六年(1083)春夏間一病半年,然病愈在閏六月底,與同中所寫深秋景色不侔。紹圣元年(1094)遷惠州后,蘇軾于二年七月痔疾發作,八九月間始愈,時已至深秋,與詞相合。
《行香子·秋與》鑒賞:
這首詞創作于作者晚年,屬悲秋之作。上片采用擬人的手法寫景,下片抒情。這首詞通過對秋日景色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產生的苦悶心情,對于時光易逝、老年無奈的感慨。全詞基調哀傷悲涼,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片寫景抒情:昨夜霜降寒風驟起,梧桐葉落紛紛,詞人面對蕭瑟秋景,衰容劇增,問公究竟為何事,默然“不語自書空”,只是一時沉醉,一時抱病,一時倦慵。悲秋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歷史悠久的傳統主題,“霜風”就渲染出秋日的蕭瑟氛圍,奠定了全詞悲涼哀怨的基調;盡管詞人不愿意讓人看出內心的痛苦,但“衰容”遮掩不住其因政治上的挫折而帶來的郁結,并以問句的形式寫出詞人有冤無處訴的憂郁憤激,“醉、病、慵”高度概括出了詞人生活的無聊和苦悶,顯示出對社會和人事的完全絕望。
下片寫景議論:早上醒來,落花似霰雪散滿庭院,在“飛英”的催促下,盡管詞人來日無多,但目前的處境,讓其只能將世間萬樁事付與千鐘美酒,任憑酒花雪白,眼花繚亂,燭花火紅。“飛英”預示著時光的荏苒,歲月的流逝,增添了詞作的感傷之情;酒醉、眼亂、燭紅,充分寫出了詞人狂放不羈的醉態。這首詞融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和悲心境之秋為一體,風格悲涼凄婉,情感沉郁纏綿,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