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
《西江月·井岡山》
毛澤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注釋
1、井岡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東部,方圓五百里。
2、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紅軍和井岡山一帶的赤衛隊、暴動隊等地方武裝。這里用“旌旗”是為了增加詩的鮮明的形象感。作者說,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3、鼓角:本指古代軍中所用的戰鼓和號角,此處借指軍號。
4、巋(kuī)然: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為期也。”
5、森嚴壁壘:森嚴,嚴整。壁壘,古代軍營中的圍墻,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陣容嚴整,不可侵犯。
6、黃洋界: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個是八面山、雙馬石、朱沙沖、桐木嶺。
7、宵遁:指敵人乘夜逃跑。
8、眾志成城:《國語·周語下》:“故諺曰:眾心成城。”,章昭注:“眾心所好,莫能敗之,其固若城也。”。意思是說萬眾一心,就堅如城堡。
翻譯
戰旗在山下搖蕩,戰鼓及軍號聲響徹山頭,任憑敵軍團團圍困,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動。
整飭的防御工事已嚴陣以待,所以更加團結一心如筑成的堡壘。黃洋界上紅軍炮火轟鳴,快馬報之敵軍在漸濃的夜色中逃去。
賞析
這首詞毛澤東通過對黃洋界保衛戰的描寫,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井岡山將士堅守根據地的英勇斗爭精神,表達了詩人從容不迫,以不變應萬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戰略戰術的思想。詞上闋寫戰斗場面,下闋寫戰斗經過。全詞采用描寫與敘述的方法,描寫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煉,極富藝術感染力。
詞首兩句“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展現了紅軍民戰備的氣勢,栩栩如生,為全詞的雄偉氣勢以及詞的結尾與紅軍的勝利作了鋪墊。黃洋界處在井岡山上很高的位置,從這里向下遠望各山頭,到處是紅軍迎風招展的戰旗;到處軍號高鳴,戰鼓齊奏。說明我方早已嚴陣以待。“敵軍圍困萬千重”,雖然敵人在數量上占了很大的優勢,把紅軍一層又一層地包圍起來,然而英勇的紅軍毫不畏懼,視萬千敵人如蟲蟻,“巋然不動”。而“巋然”一詞,充分表現了紅軍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闋開頭“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這兩句寫出了紅軍戰勝敵人的原因。這里“森嚴壁壘”、“眾志成城”,與“巋然不動”前后照應,既顯得典雅雄壯,又韻味深長。“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極為形象地描繪了這次保衛戰,巧妙地嘲笑了敵人,有力地鼓舞了紅軍民,同時與上闋紅軍民的備戰與巋然不動的情景照應,前后貫通,無懈可擊。西江月是極少數平仄韻混押的詞之一,毛澤東在這首詞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韻。
典型概括是這首詞一個突出的寫作手法。作者在詞里熱烈贊頌了井岡山的黃洋界保衛戰。雖然這次保衛戰只是井岡山紅軍軍事戰爭中的一次戰斗,卻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它是整個井岡山斗爭的一個縮影。它高度概括了整個井岡山斗爭的形勢和特點,敵強我弱,敵眾我寡,但紅軍民最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同時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權包圍中,小塊紅色政權區域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形勢,生動地表明堅持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對于爭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它是所有革命根據地能夠勝利發展的生動寫照。
以上就是文學網帶給大家不一樣的精彩。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文學網,我們將會為你奉上最全最新鮮的內容哦! ,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