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名家名篇 > 詩詞鑒賞 >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10篇

時間: 梓炫 詩詞鑒賞

八陣圖

杜甫〔唐代〕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賞析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慶奉節)時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于大歷元年(766)。“八陣圖”,指由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這兩句贊頌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的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說,諸葛亮創制的八陣圖使他聲名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練的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這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后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做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轉”,化用了《詩經·國風·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赍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后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并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郁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 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2)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賞析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唐玄宗初年的知名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后兩句是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注:開元時期為713年—741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特承顧遇”的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龜年,正是在意氣風發的少年時期,正值“開元盛世”。杜甫因才華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賞識,得以在他們的府邸欣賞李龜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龜年正是和鼎盛的開元時代,也和自己充滿浪漫情調的青少年時期的生活緊緊聯結在一起的。幾十年后他們又在江南重逢。這時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亂的唐朝業已從繁榮昌盛轉入衰落,他們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涼。這種會見,自然很容易觸發杜甫胸中本已郁積的無限滄桑之感。這首詩跨越了幾十年的時代蒼桑,社會變遷,景物的描寫寄寓了詩人對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詩情韻深厚,內蘊豐富,舉重若輕,具有高度的藝術成就。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當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見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你的藝術。開頭二句雖然是在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流露的卻是對開元全盛日的深情懷念。下語似乎很輕,含蘊的情感卻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兒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崔九”,名滌,是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經常出入皇宮,是唐玄宗的寵臣,曾任秘書監。他在同族弟兄輩中排行第九,故稱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當事者心目中,這兩個開元鼎盛時期文藝名流經常雅集之處,它們的名字,就足以勾起昔日的美好回憶。當年出入其間,接觸李龜年這樣的藝術明星,是很尋常的,可是現在回想起來,卻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夢境了。兩句詩在迭唱和詠嘆中,好像是要拉長回味的時間似的。這里蘊含的天上人間之感,需要結合下兩句才能品味出來。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風光,沒有想到落花時節能巧遇你這位老相識。昔日不再,夢一樣的回憶,改變不了眼前的無奈。后兩句對國事凋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滄桑巨變。風景秀麗的江南,在和平時代,原是詩人們所向往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間,面對的卻是滿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藝人。“落花時節”,既是即景書事,也是有意無意之間的寄興。熟悉時代和杜甫身世的讀者,定會從中聯想起世運的衰頹、社會的動 亂和詩人的衰病漂泊,而絲毫不覺得詩人在刻意設喻。因而,這種寫法顯得渾成無跡。“正是”和“又”這兩個虛詞,一轉一跌,更在字里行間,寓藏著無限感慨。

四句詩,從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聞”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聞”、“逢”之間,聯結著四十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盡管詩中沒有一筆正面涉及時世身世,但透過詩人的追憶感喟,卻表現出了給唐代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繁榮帶來浩劫的那場大動 亂的陰影,以及它給人們造成的巨大災難和心靈創傷。可以說“世運之治亂,華年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孫洙評)。正如同舊戲舞臺上不用布景,觀眾通過演員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極廣闊的空間背景和事件過程;又像小說里往往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反映一個時代一樣。這首詩的成功創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藝術概括力和豐富生活體驗的大詩人那里,絕句這樣短小的體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容時,又能達到舉重若輕、渾然無跡的藝術境界。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3)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宋代〕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

東風吹開了元宵夜的火樹銀花,花燈燦爛,就像千樹花開。從天而降的禮花,猶如星雨。豪華的馬車在飄香的街道行過。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蕩,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轉向西邊,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賞析

此詞的上半闋主要寫元宵節的夜晚,滿城燈火,眾人狂歡的景象。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沖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這是化用唐朝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后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寫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雕”、“鳳”、“玉”,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這也是對詞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贊美。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后,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未曾離去!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到末幅煞拍,才顯出詞人構思之巧妙: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就沒有任何意義與趣味。

同時,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根據歷史背景可知,當時的他不受重用,文韜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懷著一種無比惆悵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賞。也就像站在熱鬧氛圍之外的那個人一樣,給人一種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覺,體現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風。

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上片寫元夕之夜燈火輝煌,游人如云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4)

代春怨

[唐代]劉方平

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注釋

①代:猶擬,說作者完全以一個閨婦身份來寫這首詩。

②殘鶯:春暮時之鶯。春暮則鶯稀,故稱殘鶯。

③萋萋:形容草生長得茂盛。暗用《楚辭·招隱士》春草、王孫意。意詣征人未歸。

④盡向西:唐時征戰多在西陲。

白話譯文

時至暮春,獨守空閨,鶯啼聲稀稀落落,應和著我的陣陣低泣。

扯起珠簾,撲面央入滿眼芳草。

一陣東風從小院里吹過;

千萬條柳枝便如同千萬縷離情,一條一縷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愛人守戍的地方。

鑒賞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于“怨”字,則只能從字里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

“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時至暮春,獨守空閨,自然怨憂滿懷,偏偏幾只殘鶯似乎也察知閨中思婦的孤寂,天天來陪伴著她叫個不停,更令人愁腸百結。愁之無奈,只好拉開窗簾,目之所見,芳草萋萋,碧色天涯。這無邊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馬蹄”的回憶,也可以引起草綠有期,征人難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兩者皆有,總不免“萋萋芳草憶王孫,柳外樓高空斷魂”(李重元《憶王孫》)。眼前所見,心中所思,景、事相連,更惹動無限傷懷。她只得再次將視線移開——“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這兩句別具匠心。“時有東風入”為“千條盡向西”之因,在東風的吹拂下,楊柳千條向西搖擺,既寫出了眼前景又傳遞出心中情。因為唐時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楊柳千條盡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離魂倩女,玉立亭亭,憂思萬縷,終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終篇,收到了情深意摯,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盡的藝術效果。

“詩中須有人在”。這首詩句句寫景,卻句句“有人在”,人與自然獲得了奇妙的對應。“人”之所見所聞,既是情的觸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動心馳,與物之聲色勢態融為一體,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兩者渾然無跡,達到了“超妙”的藝術境界。

劉方平簡介

劉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陽人。匈奴族。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又欲從軍,均未如意,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為詩友,為薪穎士賞識。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5)

春草宮懷古

[唐代]劉長卿

君王不可見,芳草舊宮春。

猶帶羅裙色,青青向楚人。

賞析

此詩前兩句發出昔人不可見而春草依舊的感慨;后兩句詩人展開聯想,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懷古之情。全詩從芳草春色入筆,以景寫情,結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進入了一個回環往復的奇妙境界之中。

自然的規律是嚴峻無情的,歷史的法則是嚴峻無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煬帝終被人民前進的激浪吞沒。面對久已消沉的隋宮廢殿遺墟,詩人在首句發出“君王不可見”的感慨,這既是對歷史法則的深刻揭示,也同時深含著對暴君隋煬帝的鞭答。昔日豪華的樓臺亭閣,現在只能看見茂盛的“芳草”在“舊宮”廢墟中迎著春日瘋長著,“芳草”是作者在詩中展示的最顯著最明亮的可見物,這是緊扣詩題“春草宮”而來的,“芳草”二字不僅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宮”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傷今懷古的主題自然順暢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規和歷史的法則序列中。“春草宮”雖然在歷史的進程中成為廢殿遺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榮,春色依然濃烈地妝扮著這里。

而三四句中,“羅裙色”是從第二句中的“芳草”聯想而引出來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艷麗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這里宮妃羅裙顏色,“猶帶”從語法上來看,把“芳草”與“羅裙”進行了自然地承上啟下式的連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讀者的思路,從眼前所見之景物而一下子轉入對歷史的回顧和思考中去,從詩意上緊緊地扣住了“懷古”的詩題,結句“青青向楚人”,又從歷史的回顧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間青青的芳草,隨意根植生長在楚地,它的心意還是向著“楚人”的。昔日春草宮所在的江都古為東楚地,所以詩人把這里的人稱為“楚人”,這自然是從“懷古”的角度,把筆鋒擴展得很遠,伸到歷史的深層中去了。人民是歷史的主人,自然歷史前進的軌跡是向著人民心愿的。詩人在這里把“青青”的“芳草”擬人化,是為請出這里的自然景物作證,來闡明歷史前進的嚴峻軌跡。

春草宮以春草命名,可見此地春色芳草之濃盛。此詩也正是從芳草春色入筆,就春色芳草的點染來抒發懷古之情。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見當年的隋煬帝,結句不僅補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詩意也進入了一個回環往復的奇妙境界之中。

譯文

隋煬帝已經再不可能見到,宮里的芳草卻和舊時一樣逢春而長。

仍是和昔日宮女們羅裙一樣的綠色,青青的芳草心意仍向著楚人。

注釋

春草宮:宮殿名,隋煬帝于揚州所建十宮之一。故址在今江蘇省江都縣境內。

君王:指隋煬帝。

羅裙色:代指草的綠色。見芳草而憶羅裙,以其同色也。

楚人:江都舊為楚地,故稱當地人為楚人。

劉長卿簡介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歷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6)

木蘭花慢·西湖送春

[元代]梁曾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

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

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

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

彩云回首暗高臺。

煙樹渺吟懷。

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歸。

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

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雨驚回。

梁曾簡介

(1242—1322)元燕人,字貢父。少好學。世祖時,以薦辟中書左三部會史。累知南陽府,使安南,其君遣遺愛奉表從曾入獻方物。歷淮安路總管,復使安南,還,進所與陳日焌往復議事書,帝大悅,解衣賜之。仁宗時,官至集賢侍講學士,國有大政,必命曾與議之。晚年寓居淮南,日以書史自娛。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7)

謝池春·殘寒銷盡

[宋代]李之儀

殘寒銷盡,疏雨過,清明后。

花徑斂余紅,風沼縈新皺。

乳燕穿庭戶,飛絮沾襟袖。

正佳時,仍晚晝,著人滋味,真個濃如酒。

頻移帶眼,空只恁、厭厭瘦。

不見又思量,見了還依舊。

為問頻相見,何似長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將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釋

⑴謝池春:詞牌名。

⑵清明:清明節,舊歷二十四節氣之一。

⑶花徑:花叢間的小徑。

⑷風沼:風中的池沼。新皺:指池沼水面皺起的新的波紋。

⑸仍:連續。

⑹著人:讓人感覺。

⑺頻移帶眼:皮帶老是移孔,形容日漸消瘦。

⑻恁:這樣,如此。

⑼厭厭:同“懨懨”,精神不振的樣子。

⑽分付:交托。

白話譯文

冬日的殘寒散盡,小雨過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間的小徑聚斂著殘余的落紅,微風吹過池沼縈繞起新的波縐,小燕子在庭院門窗間穿飛,飄飛的柳絮沾上了衣襟兩袖。正是一年中最美妙的時候,夜晚連著白晝。令人感到滋味深厚,真個是濃似醇酒。

頻繁地移動腰帶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著病懨懨地消瘦,不見她卻又相思,見了她卻還是分離,相思依舊。為此要問與其頻頻相見,何如永遠親密廝守?天公無情天不老,人有情卻落得孤獨無偶,這份相思別恨誰理解,姑且將它交托庭前的楊柳。

李之儀簡介

李之儀(1038~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居士、姑溪老農。漢族,滄州無棣(慶云縣)人。哲宗元祐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從蘇軾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御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后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涂),后遇赦復官,晚年卜居當涂。著有《姑溪詞》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題跋》二卷。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8)

早春寄王漢陽

[唐代]李白

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

昨夜東風入武陽,陌頭楊柳黃金色。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預拂青山一片石,與君連日醉壺觴。

注釋

王漢陽:其人姓王,官職漢陽縣令。生平不詳。

走傍:走近。

武陽:此指江夏。

陌(mò):田間東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間小路。陌頭:街頭。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漢陽。

預拂:預先拂拭。

壺觴(shāng):酒器。壺:盛液體的容器。觴:古代酒器;歡飲,進酒。晉陶潛《歸去來辭》:“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唐白居易《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詩:“詩境忽來還自得,醉鄉潛去與誰期?東都添箇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金馬定國《送圖南》詩:“壺觴送客柳亭東,回首三齊落照中。”清顧炎武《陶彭澤歸里》詩:“甕盎連朝濁,壺觴永日酣。”清阮葵生《茶馀客話》卷四:“先生辨舟中幾人,服某某色;杯斝壺觴之屬,歷歷可數。”

白話譯文

聽說春天已經回還我還未識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訪尋消息。

昨夜東風吹入江夏,路邊陌上的楊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黃。

碧水浩浩云霧茫茫,王漢陽您啊不來令我空白斷腸。

我已預先拂凈青山上一片石擺下酒宴,要與您連日連夜醉在壺觴之中。

李白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 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9)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鑒賞

李清照這首《如夢令》是“天下稱之”的不朽名篇。這首小令,有人物,有場景,還有對白,充分顯示了宋詞的語言表現力和詞人的才華。小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語言清新,詞意雋永。

起首兩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辭面勾勒寫詞時間與環境,昨夜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故把酒以消愁緒,翌日晨起宿醉尚未盡消。“雨疏風驟”十分恰切地寫出暮春時節,風蕭蕭然而雨卻是疏落,渲染了詞人花下醉酒的悵然之感。即便把酒過后的酣睡濃甜,但仍難“消殘酒”,寫出詞人此刻的慵懶惺忪。

詞人喚來侍女“試問卷簾人”轉折巧妙精當,靈動自然。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驟風疏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卻又不忍親見,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孰料,“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讓詞人喜出望外卻又無奈黯然,“卻”字道出了“卷簾人”不解詞人心以及詞人的意外之喜,詞人的細膩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對比。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后,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一個“卻”字,既表明侍女對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無覺察,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于衷,也表明詞人聽到答話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風驟”之后,“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復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余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綠肥紅瘦”一語,更是全詞的精絕之筆,歷來為世人所稱道。“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生發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這種極富概括性的語言,又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此詞借宿酒醒后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全詞篇幅雖短,但含蓄蘊藉,意味深長,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對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栩栩如生,以對話推動詞意發展,跌宕起伏,極盡傳神之妙,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力。

古詩原文及鑒賞必讀(篇10)

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

陸游〔宋代〕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賞析

此詞描寫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一段歲月,通過今昔對比,反映了一位愛國志士的坎坷經歷和不幸遭遇,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不平之情。上片開頭追憶作者昔日戎馬疆場的意氣風發,接寫當年宏愿只能在夢中實現的失望;下片抒寫敵人尚未消滅而英雄卻已遲暮的感嘆。全詞格調蒼涼悲壯,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著痕跡,不加雕飾,如嘆如訴,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開頭兩句,詞人再現了往日壯志凌云,奔赴抗敵前線的勃勃英姿。“當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時陸游來到南鄭(今陜西漢中),投身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在前線,他曾親自參加過對金兵的遭遇戰。“覓封候”用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寫自己報效祖國,收拾舊河山的壯志。“自許封侯在萬里”(《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一個“覓”字顯出詞人當年的自許、自負、自信的雄心和堅定執著的追求精神。“萬里”與“匹馬”形成空間形象上的強烈對比,匹馬征萬里,“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謝池春·壯歲從戎》),呈現出一派卓犖不凡之氣。“悲歌擊筑,憑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那豪雄飛縱、激動人心的軍旅生活至今歷歷在目,時時入夢,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強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壓抑,積郁的情感只有在夢里才能得到宣泄。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在南鄭前線僅半年,陸游就被調離,從此關塞河防,只能時時在夢中達成愿望,而夢醒不知身何處,只有舊時貂裘戎裝,而且已是塵封色暗。一個“暗”字將歲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塵堆積之暗淡畫面,心情飽含惆悵。

上片開頭以“當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軍旅生活的回憶,聲調高亢,“夢斷”一轉,形成一個強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為悲涼。至下片則進一步抒寫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嘆,悲涼化為沉郁。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這三句步步緊逼,聲調短促,說盡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陸沉,殘虜未掃;回首人生,流年暗度,兩鬢已蒼;沉思往事,雄心雖在,壯志難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轉越深:人生自古誰不老?但逆胡尚未滅,功業尚未成,歲月已無多,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無成霜鬢侵”,一股悲涼滲透心頭,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數年,雙鬢再青,也難以實現“攘除__兇,興復漢室”的事業。“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云外華山千仞,依舊無人問”。所以說,這憂國之淚只是“空”流,一個“空”字既寫了內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寫了對君臣盡醉的偏安東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滿和憤慨。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最后三句總結一生,反省現實。“天山”代指抗敵前線,“滄洲”指閑居之地,“此生誰料”即“誰料此生”。詞人沒料到,自己的一生會不斷地處在“心”與“身”的矛盾沖突中,他的心神馳于疆場,他的身卻僵臥孤村,他看到了“鐵馬冰河”,但這只是在夢中,他的心靈高高揚起,飛到“天山”,他的身體卻沉重地墜落在“滄洲”。“誰料”二字寫出了往日的天真與此時的失望,“早歲那知世事艱”,“而今識盡愁滋味”,理想與現實是如此格格不入,無怪乎詞人要聲聲浩嘆。“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兩句作結,先揚后抑,形成一個大轉折,詞人猶如一心要搏擊長空的蒼鷹,卻被折斷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 吟。

陸游這首詞,確實飽含著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詞人“身老滄洲”的感嘆中包含了更多的歷史內容,他的闌干老淚中融匯了對祖國熾熱的感情,所以,詞的情調體現出幽咽而又不失開闊深沉的特色,比一般僅僅抒寫個人苦悶的作品顯得更有力量,更為動人。

488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一级爆毛片 | 国产美女视频网站 | 国产伊人网 | 久久精品99 | 色婷婷网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 | 欧美一级欧美三级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精品一区久久 | 精品国产成人在线 | 福利视频在线观看www. | 久久伊人操 |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www视频免费观看 | 最新国产视频 | 99国产精品2018视频全部 |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 91.成人天堂一区 |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 | 久久亚洲在线 | 日韩电影网站 | 99热久久66是国产免费 | chinese xxxxhd videos麻豆| 久草社区在线 | 欧美三级短视频 | 九九热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 国产精品视频二区不卡 | 日日夜夜精品免费视频 |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 | 9191精品国产免费不久久 | 91青青青青青爽在线 | 亚洲h | 色欧美色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 日本不卡一区在线观看 | 日韩深夜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