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談愛的詩《長相思·其一》
李白的長相思·其一這首詩是訴述相思之苦。以秋聲秋景起興,寫男思女。所思美人,遠在長安。天和地遠,關山阻遏,夢魂難越,見面為難。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以及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長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唐代】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李白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注釋】:
①絡緯:又名莎雞,俗稱紡織娘。
②金井闌:精美的井闌。
③簟色寒:指竹席的涼意。
【作者經歷】:
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云:“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開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歲。已有詩賦多首,并得到一些社會名流的推崇與獎掖,開始從事社會干謁活動。亦開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好劍術,喜任俠。是年岑參生。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辭親遠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臥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開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秋,全國六十三州水災,十七州霜旱。李白二十七歲。居于安陸壽山,與故宰相許圉師之孫女結婚,逐家于安陸。是年王昌齡進士及第。開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于斯。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并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后回憶往日情緒時所作,豪放飄逸中兼有含蓄。詩人通過對秋蟲、秋霜、孤燈等景物的描寫抒發了感情。表現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詩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興意味。我國古代經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長安”這個特定的地點更加暗示“美人”在這里是個政治托寓,表明此詩目的在于抒發詩人追求政治理想而不能的郁悶之情。詩人將意旨隱含在形象之中,隱而不露,自有一種含蓄的韻味。
以秋聲秋景起興,寫男思女。所思美人,遠在長安。天和地遠,關山阻遏,夢魂難越,見面為難。或以為此詩別有寄托,是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后,對唐玄宗的懷念。喻守真以為“不能說他別有寄托,完全詠的‘長相思’本意”,此說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