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平綏沿線旅行紀》
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使讀者感到小說中所發生的一切,全是人生的真實。小編這里為大家帶來冰心的現代詩和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小白鴿捎來的信》
泰戈爾爺爺到過你們的首都北京,
他說在那里他留下了他的心。
這里也來過許多熱情的中國朋友,
談的也都是團結、友愛,與和平。
我多么想去中國看望你呵,
我知道你也想來印度看我。
但媽媽說我們還都是小孩子,
小孩子不能自己遠出、旅行。
現在我請小白鴿
給您送云一串紅花環,
請你也讓它
給我帶來一條紅領巾。
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相見握手談心,
但這兩件火紅的禮物
會替我們說出了我們的厚意和深情!
1983年2月5日
《平綏沿線旅行紀》
序
民國二十三年七月,應平綏鐵路局長沈昌先生之約,組織了一個“平綏沿線旅行團”。團員有文國鼐女士(Miss AuAgusta Wag-ner),雷潔瓊女士,顧頡剛先生,鄭振鐸先生,陳其田先生,趙澄先生,還有文藻和我,一共八人。我們旅行的目的,大約是注意平綏沿線的風景,古跡,美建,風俗,宗教以及經濟,物產種種的狀況,作幾篇簡單的報告。我們自七月七日出發,十八日到平地泉,因故折回。第二次出發,系八月八日,文女士赴北戴河未同行,因邀容庚先生加入。八月二十五日重復回來,兩次共歷時六星期,經地是平綏全線,自清華園站至包頭站,旁及云崗,百靈廟等處。此行種種的舒暢和方便,我們是要對平綏路局和沿線地方長官,致最深的感謝的。
平綏沿線的旅行,自我個人看來,有極重要的幾點:一、自從東北失守之后,國人矍然的覺出了邊防之重要,于是開發西北之聲,甚囂塵上。而到底西北在哪里?中國西北邊況到底如何?則大抵茫然莫知所答,且自東北淪亡,西北牧畜,墾植,又成全國富源之所在,而西北的土地,物產,商運等各種情形,我們亦都甚隔膜。平綏鐵路是人民到西北去,及貨物從西北來的一條孔道,是個個國人所應當經行,應當調查的。二、較早的中國鐵路之中,只有平綏線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計劃,自己勘測,自己經營的。青龍橋長城之側,矗立著工程師詹天佑公之銅像,這充分的發揚焦慮,深思,堅持,忍耐的國民性的科學家,是全國人士所應當瞻仰記念,并以自勵自信的。三、平綏路線橫經長城內外,所過城邑的人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各不相同,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最好的園地;同時,在國難之中,我們不當再狃于舊習,閉居關內,目邊人為異族,視塞外為畏途,我們是應當遠出邊境,與各族同胞剖心開懷,精誠聯合,以共御強鄰的侵逼的。四、平綏鐵路的沿途風景如八達嶺之雄偉,洋河之紆回,大青山之險峻;古跡如大同之古寺,云岡之石窟,綏遠之召廟,各有其美,各有其奇,各有其歷史之價值。瞻拜之下,使人起祖國莊嚴,一身幼稚之感,我們的先人慘淡經營于先,我們后人是應當如何珍重保守,并使之發揚光大!
我自己生平的癖愛,是山水,尤其是北方的黃沙茫茫的高山大水。雖不盡瑰奇神秀,而雄偉坦蕩,洗滌了我的胸襟。我生平還有一愛,是人物,平時因為體弱居僻的關系,常常是在過著孤陋寡聞的生活。這次六星期的旅程之中,充分的享受了朋友的無拘束的縱談,除了領教了種種的學識之外,沿途還會見了許多邊境青年,畸人野老。聽見了許多奇女子,好男兒的逸聞軼事,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一廓,我對于這次旅行的欣賞感謝,是罄筆難書的。
同行的諸君子,從他們的注意點,各有所得,都已發于文章。這篇所記載的只是沿途的經歷,印象,和感想,以月日為系,寫了下來,作為諸君子的文章的小引。非敢僭先,亦如戲曲中的楔子,開場白,配角先登,只為介紹舞臺中心人物而已。
旅行歸來,小病數月,遲至今日,方追記月前所得,并收集同行諸君子的作品,匯成一集,以獻路局,并致感謝之忱!
一九三五年一月三十日序于平西燕京大學。
二十三年七月七日
清華園 距豐臺站二○·二一公里 高度四○·五三八公尺
七月七日晨,陰,八時二十分出發清華園車站。車上會到了張宣澤,系與我們同車到綏遠者。我們用的是平綏路局的公事專車,臥鋪,書案,應有盡有,一切設備均極整齊舒暢。飯車上廚師,自言是梁燕孫舊傭,談及世家往事,似不勝今昔之感。
將行李安排好,剛過沙河站,我們便在車上的會客室里開會,由顧頡剛先生分配工作,計注意沿錢經濟狀況者有陳其田先生,宗教狀況者有雷潔瓊女士,古跡故事者有鄭振鐸先生,民族歷史者有顧頡剛先生,蒙古氈房者有文藻,文國鼐女士寫英文導游小冊,趙澄先生擔任攝影,而我只擔任記載途中的印象,是最輕的工作。
分配既畢,大家隨意談笑,看書,或倚窗眺望。兩旁莊稼正在青蔥時節,田畦在車旁旋轉,一望無際。黃土的小道上,時有小童騎驢經過,狀極閑逸。過昌平站,遙遙的已看見矗天環抱的天壽山,橫障天北。明朝的十三座陵寢,沙點一般散見于山巒之間。過南口站,系本路機廠及材料廠所在地。廠址及員工住所,自成一村。過此即是關溝,北行列車到此須改用山道機車,推行而上。自南口至康莊一段,雖僅三十公里,而紆回險峻,火車須穿行于巨壑,懸崖,急湍,峭壁之間。詹天佑先生廢寢忘食,歷時四載,方完成了這巨大的工程,使今日行旅之人,得以臥游于鑿空天險之地。到過青龍橋的人常說:“游青龍橋,登長城者,永遠會追慕兩個偉人,一是秦始皇,一是詹天佑。”其實八達嶺上的雉堞,并不是秦始皇時代的長城,而長城邊的鐵路,卻是詹天佑先生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