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亦有限,請接下一句
“殺人亦有限”出自杜甫《前出塞九首》,那你知道“殺人亦有限”的下一句是什么嗎?下面就由小編告訴你吧!
“殺人亦有限”的下一句是什么:
列國自有疆
“殺人亦有限”的全詩是: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殺人亦有限”的全詩譯文:
拉弓要拉最堅硬的,射箭要射最長的。射人先要射馬,擒賊先要擒住他們的首領。
殺人要有限制,各個國家都有邊界。只要能夠制止敵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難道打仗就是為了多殺人嗎?
“殺人亦有限”的創作背景:
天寶十一載(752年),四十歲的杜甫寫的《前出塞》是一系列軍事題材的詩歌。這個時期還是唐朝的生長期,伴隨著生長期的,是唐朝在軍事上的擴張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預估大多是樂觀的,杜甫卻對唐玄宗的軍事路線不太認同。
朱鶴齡說這九首詩是為天寶末年哥舒翰用兵于吐蕃而作。唐玄宗即位以后,為了滿足自己好大喜功的欲望,在邊地不斷發動以掠奪財富為目的的不義戰爭。天寶六載(747年)令董延光攻吐蕃石堡城;天寶八載(749年)又令哥舒翰領兵十萬再次攻打石堡城,兵士死亡過半,血流成河;天寶十載(751年)令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攻南詔,死者六萬;又令高仙芝攻大食,安祿山攻契丹,兩地百姓深受其苦。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作的。
“殺人亦有限”全詩賞析:
老杜這首詩句句都堪稱至理名言,但臨觀書院推薦的原因則在于最后一句“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僅這一句,老杜“詩圣”的美譽便當之無愧。
《孫子兵法》中說: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始計第一)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謀攻第三)
《老子》中說: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居左,上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三十一章)
《孟子》中說:
“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離婁上)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一個崇尚和平、反對爭戰、重視民生的民族,古代圣賢最高的政治理想是通過道法自然、人文化成來實現“無為而治”: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彖傳)
“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周易·離卦·彖傳)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感卦·彖傳)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周易·恒卦·彖傳)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周易·觀卦·彖傳)
“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靈公》)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第二章)
“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三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五十七章)
在中國古代崇尚“王道”的圣賢看來,出于“家天下”的私心,用革命暴力去“推翻”或“對付”既有的專權暴力,“行多不義、殺多不辜,而得天下”,這是霸道,其結果不過是用一種暴力去“取代”另一種暴力而已。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最終將陷入暴力爭戰、民不聊生的惡性循環,正如《史記·伯夷列傳》所載的伯夷《采薇歌》中之所悲唱: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