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詩詞
唐代大文豪李白是國人最熟悉、最親切的詩人,關(guān)于他的詩句是個中國人都能吟誦一句。李白詩詞已深深扎根于日常生活,伴隨我們一生同喜同悲。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李白的詩詞,希望大家喜歡。
李白的詩詞篇1:赤壁歌送別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zhí)煺赵坪#荑び诖似撇芄?/p>
君去滄江望澄碧,鯨鯢唐突留馀跡。
一一書來報故人,我欲因之壯心魄。
鑒賞
從此詩題目可以看出,詩人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于把歌詠赤壁和送別友人這兩個內(nèi)容藝術(shù)地統(tǒng)一起來,并突出前者。
全詩八句,前四句講的是赤壁之戰(zhàn)的事跡,后四句則是送別時的有感而發(fā),形式上組成兩個相對獨立的段落。使人驚異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詠史的任務(wù)。
“二龍爭戰(zhàn)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赤壁之戰(zhàn),曹操用大量軍隊,深入東吳國土,一心要同周瑜“決”戰(zhàn),“爭”雌雄。周瑜雖處于劣勢,但能化不利為有利,以火攻取勝,曹操只落得全軍潰敗的下場。上述內(nèi)容在這兩句詩里藝術(shù)地得到表現(xiàn)。上句化用《周易》里“龍戰(zhàn)于野”的典故。“二龍爭戰(zhàn)”是魏吳相持的象征。下句以突如其來之筆,直接寫出了赤壁之戰(zhàn)曹操水師以失敗告終的結(jié)局。“樓船掃地空”五字頗見妙思。曹軍樓船云集江面,構(gòu)成龐大的水上陣地,自謂堅如金城。不料這陣“地”頃刻間就被橫“掃”一“空”。詩人不說樓船在水上安營,而說在“地”上扎寨,這既是對曹操水師在吳地徹底完蛋的如實刻畫,也是對他吞并東吳土地夢想落空的含蓄諷刺。
“烈火張?zhí)煺赵坪#荑び诖似撇芄?rdquo;前面詩人用“樓船掃地空”五字預(yù)示了戰(zhàn)爭的結(jié)局。這兩句才把造成這結(jié)局的緣由具體說出。但“烈火”句絕不僅僅是對“樓船掃地空”的原因的說明,更重要的是對古戰(zhàn)場上赤焰燒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實寫照。上句“張”“照”二字,極大地渲染了吳軍的攻勢。詩人把因果關(guān)系顛倒處理,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作用,也顯示了詩人對穩(wěn)操勝券者的輝煌戰(zhàn)果的深情贊許。赤壁之戰(zhàn)的勝敗,成因固然是吳方采用火攻法,但歸根到底取決于兩軍統(tǒng)帥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上的水平。下句詩人以凝重之筆指出:善于決戰(zhàn)決勝的周瑜,就是這樣從容不迫地在赤壁山下?lián)羝撇懿賻资f大軍的。這句雖然加入了議論成分,但周瑜的儒將風(fēng)度,卻樸實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
后半的送別,是在詠史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字數(shù)雖與前半相等,實則等于前半的附庸。“君去滄江望澄碧”,這位友人就要離他而去,望著清澄碧綠的江波,少不了要興起南浦送別的感傷。但古戰(zhàn)場上“二龍爭戰(zhàn)”的“馀跡”還在腦際留存。“鯨鯢唐突留馀跡。”“鯨鯢”,是由《左傳》上的典故引起的聯(lián)想。“鯨鯢”是“大魚名”,以喻那“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唐突”義同觸犯。這里李白大約是喻指曹操倚仗權(quán)勢,想吞食東吳。李白在送別的詩行中,并沒有完全割裂詠史的情感線索。但詩人又立即回到現(xiàn)實中來,“一一書來報故人”,希望友人走后經(jīng)常來信報告佳音。這友人想必是一位有功業(yè)抱負的人物。所以詩人在結(jié)尾寫道:“我欲因之壯心魄。”詩人能從友人那里得到鼓舞人心的信息,可以因之而大“壯”自己的“心”膽與氣“魄”。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區(qū)”(《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的政治抱負,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壯年時代濟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詩把詠史與送別結(jié)合起來并特別突出前者,原因就在這里。
此詩韻腳“平仄相半”,在形式上與王勃《滕王閣詩》一類“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體,變婉麗和平之調(diào)為慷慨雄壯之聲,這又是與王勃異趣的。
李白的詩詞篇2:憶秦娥·簫聲咽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
鑒賞
此詞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讀來凄婉動人。古人對它評價很高,把它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稱此詞“以氣象勝”。這首詞中的氣象,與人們常所說的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時代的“盛唐氣象”已有很大不同,但它又確實是盛唐氣象之一種。它博大深厚、意境開闊、氣韻沉雄,又帶有悲涼之氣。這種“氣象”在天寶(唐玄宗年號,公元742—756年)后期李白的作品《古風(fēng)·一百四十年》《遠別離》《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等詩都可以看到。《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中寫道:“浮陽滅霽景,萬物生秋容。登樓送遠目,伏檻觀群峰。原野曠超緬,關(guān)河紛錯重。”與這首《憶秦娥》格調(diào)氣象十分近似。杜甫天寶后期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也有相類之處。胡應(yīng)麟說這首詞“氣亦衰颯”,反映了晚唐王朝衰變的氣運。其實此詞似是反映了天寶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內(nèi)部危機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這首詞可能作于天寶后期。詞人以比擬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懷,把直觀的感情與意象渾融在一起,上片由個人的憂愁寫開,下片過渡到歷史憂愁。
這首詞不像《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那樣由客觀景物的渲染過渡到人物內(nèi)心感受的描摹。它一開始就寫出人物內(nèi)心的情態(tài):嗚咽的簫聲把秦娥從夢中驚醒,此時,一鉤殘月斜映在窗前。夢雖斷了,她卻還似乎沉浸在夢境之中,與情人歡會,可是眼前只有這冰冷的殘月陪伴看她。多少個這樣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顧影自憐。因此,下面自然轉(zhuǎn)入對“灞陵傷別”的回憶。《雍錄》載:“漢世凡東出涵、潼,必自灞陵始,故贈行者于此折柳相送。”可是,柳色綠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遠隔一方,只有那鳴咽的簫聲和著低聲的啜泣,冰冷的殘月陪伴著消瘦的倩影,蔥綠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憶。實際上這是作者以秦娥對情人的思念來表達內(nèi)心對某種事物的苦思與追求,這種苦思與追求是執(zhí)著的,然而又是沒有結(jié)果的。
詞的上片始終糾葛在個人的悲歡離合之中,下片則出現(xiàn)了較大的跌宕。似乎比擬手法已不能滿足感情的表達了,詞人要撇開先前的主體,直接把自己融入畫面之中。換頭處突兀以“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起,畫面是清秋節(jié)佳侶如云的狂歡時景,可是主人公煢煢孑立在西風(fēng)殘照之中,“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杜甫《樂游園歌》)。此時,個人的憂愁完全被拋開了,或者說融入了歷史的憂愁之中,詞人通過對秦、漢那樣赫赫王朝的遺跡——咸陽古道、漢代陵墓的掇取,從而進入了歷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塵杳然,繁華、奢侈、縱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著蕭瑟的西風(fēng),如血的殘陽,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作者不是在憑吊秦皇漢武,他是在反思歷史和現(xiàn)實。這里交雜著盛與衰、古與今、悲與歡的反思。詞人固然沒有正面寫唐王朝的茍且繁華,但“樂游原上清秋節(jié)”這就足夠了,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寶后期那種古羅馬式的窮奢極欲和狂歡極樂。可沒有人能從中去體會那潛在的破碎感。秦代、漢代過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獨的陵墓,面對著西風(fēng)殘照。這固然是過去的遺跡,然而它又是實實在在的實景,同時,這“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的實景又必然使人聯(lián)系到王朝的未來。于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界限被取消了,渾融在一起,歷史的時序給人們留下的只是一種表象——“西風(fēng)殘照,漢家陵闕”。造成一種悲壯的歷史消亡感,或者說是毀滅感,填塞在人們心頭,這就是歷史反思的結(jié)果。因而上片的個人憂愁只能被取代,作為下片的陪襯。
此詞意境博大開闊,風(fēng)格宏妙渾厚。讀者從敦煌曲子詞中也可以看到類似格調(diào),而不類中晚唐的清婉綺麗。陸游說:“唐自大中以后,詩家日趨淺薄,其間不復(fù)有前輩宏妙渾厚之作。”(《花間集跋》)。詩風(fēng)與詞風(fēng)自身存在著交錯否定之趨勢。
此詞句句自然,而字字錘煉,沉聲切響,擲地真作金石聲。而抑揚頓挫,法度森然,無字荒率空泛,無一處逞才使氣。以此而言,設(shè)為李太白之色,毋寧認是杜少陵之筆。其風(fēng)格誠在五代花間未見,亦非歌席諸曲之所能擬望,已開宋代詞之格調(diào)。
李白的詩詞篇3:妾薄命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漢帝重阿嬌,貯之黃金屋。咳唾落九天,隨風(fēng)生珠玉。
寵極愛還歇,妒深情卻疏。長門一步地,不肯暫回車。
雨落不上天,水覆難再收。君情與妾意,各自東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
鑒賞
這首五言古詩《妾薄命》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依題立義”,通過敘述陳皇后阿嬌由得寵到失寵之事,揭示了封建社會中婦女以色事人,色衰而愛弛的悲劇命運。
這首五言古詩《妾薄命》屬樂府雜曲歌辭。李白的這首《妾薄命》通過對漢武帝皇后陳阿嬌逃脫不了色衰而愛馳的悲慘終局的描寫,表達了一種悲憫,悲憫當(dāng)中又有一種啟示。
全詩十六句,每四句基本為一個層次。詩的前四句,先寫阿嬌的受寵,而從“金屋藏嬌”寫起,欲抑先揚,以反襯失寵后的冷落。據(jù)《漢武故事》記載:漢武帝劉徹數(shù)歲時,他的姑母長公主問他:“兒欲得婦否?”指左右長御百余人,皆曰:“不用。”最后指其女阿嬌問:“阿嬌好否?”劉徹笑曰:“好!若得阿嬌作婦,當(dāng)作金屋貯之。”劉徹即位后,阿嬌做了皇后,也曾寵極一時。詩中用“咳唾落九天,隨風(fēng)生珠玉”兩句夸張的詩句,形象地描繪出阿嬌受寵時的氣焰之盛,真是炙手可熱,不可一世。但是,好景不長。從“寵極愛還歇”以下四句,筆鋒一轉(zhuǎn),描寫阿嬌的失寵,俯仰之間,筆底翻出波瀾。嬌妒的陳皇后,為了“奪寵”,曾做了種種努力,她重金聘請司馬相如寫《長門賦》,“但愿君恩顧妾深,豈惜黃金買詞賦”李白《白頭吟》;又曾用女巫楚服的法術(shù),“令上意回”。前者沒有收到多大的效果,后者反因此得罪,后來成了“廢皇后”,幽居于長門宮內(nèi),雖與皇帝相隔一步之遠,但咫尺天涯,宮車不肯暫回。“雨落不上天”以下四句,用形象的比喻,極言“令上意回”之不可能,與《白頭吟》所謂“東流不作西歸水”、“覆水再收豈滿杯”詞旨相同。最后四句交代其中原因。
詩人用比興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這樣一條規(guī)律:“昔日芙蓉花,今成斷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這發(fā)人深省的詩句,是一篇之警策,它對以色取人者進行了諷刺,同時對“以色事人”而暫時得寵者,也是一個警告。詩人用比喻來說理,用比興來議論,充分發(fā)揮形象思維的特點和比興的作用,不去說理,勝似說理,不去議論,而又高于議論,頗得理趣。由此可知靠美色取悅與皇上不能得到多少好處。愛是應(yīng)該有距離的,不能距離為零,否則物極必反。
這首詩語言質(zhì)樸自然,氣韻天成,比喻貼切,對比鮮明,得寵與失寵相比,“芙蓉花”與“斷根草”相比,比中見義。全詩半是比擬,從比中得出結(jié)論:“以色事他人,能得幾時好”,顯得自然而又奇警,自然得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奇警處,讀之讓人驚心動魄。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李白的詩詞,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李白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