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秋涼晚步》原文和鑒賞
《秋涼晚步》這首小詩充分表達了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由于作者觀察細致深入,描寫生動逼真,感情真摯濃厚,因而意趣盎然,頗能動人。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秋涼晚步》
作者:楊萬里【宋代】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
【詩人作品風格】: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舉。詩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氣勢,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則鋪敘纖悉,曲盡其妙”(周必大《跋楊廷秀石人峰長篇》)能曲盡其妙的寫景抒情小詩的委曲細膩功力。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今存詩作4200余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復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纖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筑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憫農》、《憫旱》、《農家嘆》、《秋雨嘆》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
楊萬里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姜特立《謝楊誠齋惠長句》)“四海誠齋獨霸詩。”(項安世《又用韻酬潘楊二首》)他的詩歌創作,走過的是一條由廣學博取、轉益多師而至面向現實、師法自然的道路。他的詩與陸游、范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
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著意,后來認識到江西詩派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余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徑。他在《荊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過的創作道路:“余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自此“萬象畢來,獻予詩材”“前者未做而后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荊溪集序》)。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黃(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干近詩》之三)
【鑒賞】:
向來詩人容易悲愁,秋風颯颯,秋雨蕭蕭,一切都顯得那么凄涼冷落。而楊萬里在《秋涼晚步》詩中卻說:“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政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紅蕖,就是紅色的荷花。卻,在這里是完、盡的意思。
詩人說人們以為秋氣使人悲哀,其實未必是這樣,輕微地有一點寒意不正是氣候宜人的季節嗎?綠色池塘里的紅色荷花雖然都落盡了,但荷葉還有新長出來的如銅錢那么園的小葉片。像這樣寫春天、寫秋天,就寫出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