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愛國詩詞《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原文和鑒賞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此詞作于被俘北解途中,不僅沒有絕望、悲哀的嘆息,反而表現了激昂慷慨的氣概,忠義之氣,凜然紙上,熾熱的愛國情懷,令人肅然起敬。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和鑒賞。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作者:文天祥【宋代】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睡,那更寒蟲四壁。
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
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作者生平】:
二十歲考取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選中貢士后,他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佑四年(1256)中狀元,他又改字宋瑞,后因住過文山,號文山。
德祐元年(1275年)聞元兵東下,在贛州組織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于鎮江脫險,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8年被俘,后來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監獄關了三年。元軍屢次勸他投降,都被他堅決拒絕了。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終失敗。1276年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在雩都
(今江西于都)獲得大捷后,又以重兵進攻贛州,以偏師進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興國縣發動反攻,文天祥兵敗,收容殘部,退往循州(舊治在今廣東龍川西)。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祥興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便要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于張世杰堅決反對,文天祥只好作罷,率軍退往潮陽縣。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 1279年兵敗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
文天祥服毒自殺未遂,被張弘范押往崖山,讓他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護父母,難道還能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不聽,一再強迫文天祥寫信。文天祥于是把自己前些日子所寫的《過零丁洋》一詩抄錄給張弘范。張弘范讀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兩句時,不禁也受到感動,不再強逼文天祥了。
從此,文天祥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獄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強忍痛苦,寫出了不少詩篇。《指南后錄》第三卷、《正氣歌》等氣壯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獄中寫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權臣阿合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沒阿合馬的家財、追查阿合馬的罪惡,并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八月,元世祖問議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回答:"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舊友向文天祥通報了此事,并勸說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嚴詞拒絕。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對元世祖仍然是長揖不跪。元世祖也沒有強迫他下跪,只是說:"你在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慮,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對朕,那朕可以在中書省給你一個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國家滅亡了,我只求速死。不當久生。"元世祖又問:"那你愿意怎么樣?"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氣惱,于是下令處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菜市口刑場。監斬官問:"丞相還有甚么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么可說的?"他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于是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后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文天祥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鑒賞】:
成復國大業,詞人情緒由悲轉壯,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充滿信心。
下片言別。“堪笑”三句嘲笑自己和鄧剡身不由己,隨秋風流落在秦淮河畔,既點明時間、地點,又寫出自己身陷囹圄的悲哀。公元1276年(宋德祐二年),文天祥出使元營,因痛斥敵帥伯顏,被拘押至鎮江,伺機脫逃,在淮水之間和敵騎數次相遇,歷盡艱難才得南歸。這次,又抵金陵一帶,故稱“重來淮水”。“鏡里”二句以自己矢志不渝、堅貞不屈的決心回答鄧剡贈詞中堅持操守的勉勵。“去去”三句,寫他設想此去北國,在沙漠中依依回首中原的情景。收尾兩句,更表達了詞人的一腔忠憤:即使為國捐軀,也要化作杜鵑歸來,生為民族奮斗,死后魂依故國,他把自己的赤子之心和滿腔血淚都凝聚在這結句之中。
此詞作于被俘北解途中,不僅沒有絕望、悲哀的嘆息,反而表現了激昂慷慨的氣概,忠義之氣,凜然紙上,熾熱的愛國情懷,令人肅然起敬。文天祥的詞是宋詞最后的光輝。在詞壇充滿哀嘆和悲觀氣氛的時候,他的詞宛如沉沉夜幕中的一道閃電和一聲驚雷,讓人們在絕望中看到一絲希望之光。此詞歡暢淋漓,不假修飾,無齊蓬之痕,絕無病呻吟之態,直抒胸臆,蒼涼悲壯。王國維《人間詞話》曰:“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文天祥用生命和鮮血為“燃料”照亮了宋末詞壇,可謂當時詞壇中一顆耀眼的星辰,給人們留下了無比壯烈和崇高的最后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