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代表作詩意及賞析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注釋】
岳:此指東岳泰山,泰山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為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其中,泰山以其雄偉壯觀而聞名于世,為十大名山之一。古時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這里指對泰山的尊稱。
夫:讀“fú”。句首發(fā)語詞,無實在意義,強調疑問語氣。夫如何:怎么樣。
齊魯:古代齊魯兩國以泰山為界,齊國在泰山北,魯國在泰山南,即山東地區(qū)。原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兩個國名,故后世以齊魯大地代稱山東地區(qū)。
青:指蒼翠、翠綠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盡,不斷。
青未了:指郁郁蒼蒼的山色無邊無際,浩茫渾涵,難以盡言。
造化:這里指大自然。
鐘:聚集。
神秀:天地之靈氣。
陰陽割昏曉:此句是說泰山很高,在同一時間,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陰陽:陰指山之北,陽指山之南。割:分??鋸埖恼f法?;钑裕狐S昏和早晨。
蕩胸:滌蕩胸襟。
決眥(zì):眼角(幾乎)要裂開。這是由于極力張大眼睛遠望歸鳥入山所致。決:裂開。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會當:應當,終當,定要。
凌:登上。凌絕頂,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思為“以……為小,認為……小”。
【詩意】
泰山是如此雄偉,青翠的山色望不到邊際。
大自然在這里凝聚了一切鐘靈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為黃昏與白晝。
望著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蕩滌著我的心靈,極目追蹤那暮歸的鳥兒隱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kàn]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
【賞析】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望岳》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此時二十四歲的杜甫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是已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锻馈繁磉_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的浪漫豪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tǒng)領下文。二句的“齊魯青未了”自問自答,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扒唷弊质菍懬啻涞纳缴澳┝恕笔潜憩F山勢座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瓣庩柛罨钑浴?,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案睢弊中蜗筚N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笆幮厣鷮釉啤泵鑼懮窖旗F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皼Q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臨的愿望?!皶斄杞^頂”中的“凌”字,表現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耙挥[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頌不絕。
登高
《登高》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詩圣”杜甫創(chuàng)作的七言律詩的名篇。這首詩在唐詩中有很高的地位,被后人推為古今七律之冠。
杜甫代表作詩意及賞析精選篇2
作者: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登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歷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這首詩就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歷二年)的重陽節(jié)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
猿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蕭蕭:模擬草木飄落的聲音。
萬里:指遠離故鄉(xiāng)。
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xiāng)。
百年:猶言一生。
艱難:兼指國運和自身命運。
苦恨:極恨,極其遺憾???,極。
繁霜鬢:增多了白發(fā),如鬢邊著霜雪。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潦倒:衰頹,失意。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剛剛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說“新?!薄?/p>
【詩意】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
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
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fā)長滿了雙鬢,
衰頹滿心偏又不得不停下澆愁的酒杯。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56歲時寫下的,此時杜甫身在夔州(今四川省奉節(jié)縣),生活很困苦,并且患有嚴重的肺病。詩中所寫的內容是詩人在重陽節(jié)這天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
詩的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jié)序和環(huán)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qū)特征。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 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
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以“無邊”修飾“蕭蕭”落木,以“不盡”領起“滾滾”長江,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tài),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
詩篇后四句抒發(fā)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詩人多年漂泊不定,如今已進入暮年,但依然身在距離家鄉(xiāng)非常遙遠的夔州,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時值秋季,詩人對秋冠以“悲”字,結合上文頷聯對秋景略顯悲涼的描寫,烘托了詩人心中的悲傷之重。頸聯下句從對離鄉(xiāng)的悲轉到對孤病的悲,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xiāng),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fā)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jié)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
全詩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而詩意雖悲卻慷慨激越,動人心弦。
杜甫代表作詩意及賞析精選篇3
《絕句四首(其三)》看起來并不算個題目,但是這四句詩卻在中國大陸上流傳甚廣?!督^句四首(其三)》是在軍閥混戰(zhàn)中,長期處于顛沛流離之中的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公元七六四年三月創(chuàng)作的。此時,由于杜甫的故人嚴武被任命為成都府尹兼劍南節(jié)度使,杜甫喜出望外,攜帶家眷又回到了成都草堂。飄泊的生活又暫時安定下來了,于是,杜甫寫下了不少充滿生活情趣的短詩,興到筆隨,事先既未擬題,詩成后也不打算擬題,干脆以“絕句”為題。
絕句四首(其三)
作者: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翠柳:新綠的柳枝。
青天:湛藍的天空
含:映出,嵌在。
西嶺:千秋雪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萬里船:從遠方來的船只。
【詩意】
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的黃鸝在歡唱,
湛藍的天空中一行白鷺悠然自飛。
憑窗遠眺西山雪嶺,嶺上積雪終年不化,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
向門外一瞥,可以見到停泊在江岸邊從遠方來的船只。
【賞析】
絕句一般兩句相對,但這首詩卻四句皆對,因此有人稱之為截律。詩中,“兩個”對“一行”,“ 黃鸝”對“白鷺”,“鳴”對“上”, “翠柳”對“青天”,“窗”對“門”,“含”對“泊”,“ 西嶺”對“東吳”,“千秋”對“萬里”,“雪”對“船”。這種工整的對仗,起到相互勾連作用,使不同事物之間相互映襯,從而給人留下更鮮明的感覺。
詩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描寫的是詩人在草堂中看到的草堂周圍的動態(tài)景象,黃鸝和白鷺均為能動之物,但是詩人對動物的描寫給人以愉悅恬淡,輕松而優(yōu)美的感覺。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而首句還有對黃鸝“鳴”聲的描寫,讓人雖然讀到了“動”和“聲”,但是反而覺得寧靜祥和。這兩句透露了詩人暫居成都草堂的滿足。
第三句和第四局與前兩句不同,描寫的是靜景,但實則并不平靜。首先,詩人透過窗戶看到了西山雪嶺上終年不化的積雪。本篇開首處介紹過,這首詩作于是年三月,正是春暖花開之時,詩人在這里插入了對雪景的描寫,看似是分不和諧,此處很可能透露了詩人心中那一片無法被暖春慰藉傷痛。雖然詩人現居于成都草堂,遠離戰(zhàn)火,盡享恬適,但是戰(zhàn)火仍未平息,詩人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可能不能平息。詩人對戰(zhàn)亂的擔憂對國家現狀的心寒就好比春風化不開的“千秋雪”,無法消除。假如分析正確,那么詩人的心情看起來在寫第三局時跌入低谷,而第四句卻又透出了一絲希望。“萬里船”來自東吳,當詩人想到這些船只行將離蜀東下,返回東吳,可能會心生一絲安慰。因為多年戰(zhàn)亂,水陸交通為兵戈阻絕,船只是不能暢行萬里的。而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才看到來自東吳的船只。如此看來,想必詩人去蜀東游的日子不會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