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梅意象的經典著名古詩詞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飚,徒有霜華無霜質。
作品賞析
第 349 頁[①]中庭:庭院中。
第 349 頁[②]咨嗟:贊嘆聲。
第 349 頁[③]君:指“偏為梅咨嗟”的詩人。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
第 349 頁[④]其:指梅。作花:開花。作實:結實。以下是詩人的回答。這二句是說梅花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不畏嚴寒。
第 349 頁[⑤]爾:指雜樹。霜華:霜中的花。華,同“花”。這三句是說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
【說明】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郭茂倩《樂府詩集》說:“《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樂府解題》說:漢“橫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晉以后唯傳十八曲。《梅花落》即其一。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作者以庭中雜樹象征一般無節操的士大夫,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他們的軟弱、動搖。詩中寫詩人和雜樹的對話,富有寓言色彩。
含梅意象的經典著名古詩詞(精選篇2)
獻仙音/法曲獻仙音 吊雪香亭梅
[宋] 周密
松雪飄寒,嶺云吹凍,紅破數椒春淺。襯舞臺荒,浣妝池冷,凄涼市朝輕換。嘆花與人凋謝,依依歲華晚。共凄黯。
共東風、幾番吹夢,應慣識當年,翠屏金輦。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作品賞析
【注釋】:
周密是個有氣節的詞人,南宋滅亡后,他堅決不仕元朝。這首詞是宋亡以后所作,通過寫梅花和前朝廢蕪的園林抒發自己對故國的懷念 ,對新朝的抵觸。根據他寫的《武林舊事》、《齊東野語》的記載:杭州葛嶺有集芳園,原是趙宋王朝的皇家園林,宋理宗時賜給賈似道,賈再修筑,勝景不少,雪香亭便是其中之一,亭旁廣植梅花。宋亡之后,園亭荒蕪,周密來游而作此詞。
上闋主要寫梅花及雪香亭荒廢的情景。起首“松雪飄寒,嶺云吹凍”兩句,點明了當時的節令,同時渲染了一種冷色調的氣氛。不說天飄寒雪,而說是雪“飄寒”;不說凍氣入云,而說云在“吹凍”。這即突出“寒”與“凍”,又顯得較為活潑。“紅破數椒春淺”,寫梅,梅花含苞未放,其狀如椒,句中說的是初春時候 ,幾點紅梅初放,但不說梅,只用椒比;“紅破春淺”,比較說“春初紅綻”,也比較新鮮隨后轉入描寫園林。“襯舞臺荒,浣妝池冷”,二對偶句描寫了亭臺池榭的破敗;但這里的對偶句是名詞下面用形容詞作謂語的結構 ,句法較直 ,沒有“松雪”二句那樣曲折。襯舞臺與浣妝池,應是園中池臺名;也可能是形容一些池臺,是供皇帝后妃、賈似道姬妾用來浣妝、觀舞的。所謂“浣妝”,即杜牧《阿房宮賦》“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的意思。“荒”、“冷”寫蕪廢情況 ,與上“寒”、“凍”合成一氣,歸于下句的“凄涼”二字“凄涼市朝輕換 ”,點題。眼前這般凄涼的亭臺池榭,是因為已經改朝換代的緣故。正因為關系如此重大,所以一池、一臺、一亭的興廢,以至一些梅花的開落,都使人觸目興感。事雖重大 ,但畢竟如過眼煙云 ,平民百姓對國破家亡無以與力,國家輕易便在達官貴人手里喪失了 。一個“輕”字,其實不輕。上闋結尾由一個“嘆”字領起。詞人看到初收的梅花與破敗的亭園 ,不禁發出感嘆。“嘆花與人凋謝 ,依依歲歲華晚”,花,指梅;人,應指以前生活在這個園林中的人。歲華晚,呼應梅開時候。依依,作者感舊之情,并反過來想象梅花、池臺、歲華對人也有留戀感情。人與景物相互依戀,相互交融。人與梅花都凋謝了。
下闋將梅擬人化,以猜測梅花所想的形式寄托自己的亡國之痛。“共凄黯”。三字,承上啟下,人與花都凄黯 ,黯”是 “寒、凍”、“荒、冷”、“凄涼”、“凋謝”等情景的收攬和濃化。“問東風、幾番吹夢 ”,“問”是人問花 ,但花亦何嘗不能自問,人花同感,彼此難分。問一問東風、花開花落幾多次了呢?原來,雪香亭的梅花也是經歷過世間幾番重大變故的,與上文“市朝輕換”相呼應 。“慣識當年,翠屏金輦 ”,這是梅花“吹夢”和“凄黯”的原因。這兩句把梅花擬人,說它在園亭中,應當很熟悉坐金輦、遮翠屏的皇帝、后妃,見過了小朝廷茍安時期的“盛況”。但這在今天,那時的情景再也不會出現了,已經成為引人傷感的事了。這是“吊”梅,而梅也憑吊往事“一片古今愁,但廢綠平煙空遠”,梅花的愁,作者的愁,原來是“古今”的興亡之愁。以前的太平盛世到如今只剩下令人愁恨不已的廢綠平煙,作者的心情很不平靜。“無語消魂,對斜陽衰草淚滿”,作者思緒萬千而無話可說,面對斜陽衰草不禁淚滿魂消。這時,作者的感情涌至高潮。“又西泠殘笛,低送數聲春怨 ”。聽到從西泠橋邊,低低地送來幾聲怨曲。謂笛聲為“殘”,因是亡國余音;“春”暗指元朝統治者,故有所“怨”。作者落淚傷神之后,還是要回到現實。現實畢竟已是蒙元的天下。西泠的殘笛使詞人不得不面對現實,現實只能聽見數聲春怨。這一揚一頓,足見作者用筆之巧。
這首詞,借寫梅以憑吊故國滅亡,所寫不限于梅,把梅與園亭、與人融合而寫題目為吊梅,可全詞從頭到尾不露出“梅”字,只在襯托、用典及詞意的關連中來表現它。這首詞寫情寫景具佳,前后呼應,飽含深情而不事張揚是周密詞慘淡經營、意境較深的作品之一。陳廷焯《詞則》評下闋即“杜詩‘回首可憐歌舞地’意,以詞發之,更覺凄婉”,也指出它結尾有力。
含梅意象的經典著名古詩詞(精選篇3)
武夷山中
[宋] 謝枋得
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作品賞析
【注釋】:
這首詩作于南宋亡后,謝枋得隱居在武夷山中,但國破家亡的哀痛始終不能忘嘆,眼見祖國河山淪入敵手,反抗的呼聲早已沉寂,詩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間是那樣的凄清寂寞,孤苦無依。可是他還是用嚴寒、抗冰雪的梅花來激勵自己,表示永遠要堅持民族氣節,決不向敵人屈膝。
含梅意象的經典著名古詩詞(精選篇4)
花犯 苔梅
[宋] 王沂孫
古嬋娟,蒼鬟素靨,盈盈瞰流水。斷魂十里。嘆紺縷飄零,難系離思。故山歲晚誰堪寄。瑯玕聊自倚。謾記我、綠蓑沖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兩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輕委。云臥穩,藍衣正、護春憔悴。羅浮夢、半蟾掛曉,么鳳冷、山中人乍起。又喚取、玉奴歸去,余香空翠被。
作品賞析
【注釋】:
薛礪在議論王沂孫的詠物詞時講:“能將人物和事感情融成一片,一意連貫下去,毫無痕縫可尋。”其言切切 。碧山此詞 ,托物寄意,運意高遠,吐韻清和。以此詞觀碧山藝術之修養,在詠物方面,已有臻化境。“古嬋娟,花鬟素靨,盈盈瞰流水”,以“古”字起筆描繪苔梅的蒼古清奇之美 。“古”字 ,以樹齡之老,暗寓歷盡滄桑、閱世甚深之意 。“嬋娟”,形態美好。“ 蒼鬟 ”,形容苔絲如發鬟般飄垂。《梅譜》云:“苔梅有苔須垂于枝間,或長數寸,風至飄飄,殊為可玩。”“靨者,及指婦女面容,以此喻梅花 。“素”字,極寫梅花的冰姿雪容 。“盈盈”二字,風姿儀態之美。“瞰流水”,流水倒映梅姿,梅姿風態萬千。梅奇水清 ,相映成趣。“斷魂十里”承結前意,然后又一筆撇去,以“嘆”字領起,寫出“嘆紺縷飄零,難系離思。”打入離思羈情 ,“紺縷 ”,深青色的絲縷,此以指梅樹上的苔絲 。 詞人飄泊在外,本來離思正苦,眼下見苔絲飄失零落,更勾起滿腹心思,縱使紺縷飄零,亦難系住 。“嘆”字著力極深,道出悲懷之苦、離思之深。再嘆一聲,則“故山歲晚誰堪寄。瑯玕聊自倚”所謂“故山 ”,指故鄉家山。“歲晚”,指暮年。“誰堪奇”,則謂無人可以寄語。“ 瑯玕”指青竹。“獨在異鄉為異客”,思鄉之情,對于每一個羈旅之人 ,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道精神大菜。況人在暮年,孤寂無聊,心境自然極度憂傷家國喪亂之痛更使詞人心緒紛亂,思前想后,往事歷歷如昨。想當年身披綠蓑,駕起孤舟,在寒浪里沖雪橫渡,尋梅探勝。其情其景,悠哉乎。可往事不再 ,又有:“謾記我、綠蓑沖雪,孤舟寒浪里。”“謾記”是筆下著力之處,極言其不堪回首、想也無益的悲愴心情,感情色彩異常強烈、愁慘。
“三花兩蕊破蒙茸”再點梅景。“三花兩蕊”,言明數量稀少。“蒙茸 ”,謂梅花貌蓬松。“三花兩蕊”即梅干上破苔絲而出的小梅 。“破”字生動地寫出小梅鉆破苔絲而吐出花蕾的動態 。“依依似有恨、明珠輕委 。”小梅吐蕾較遲,似有別樣情懷。“依依”,乃隱約之意。“恨”字含意,著落在“明珠輕委”四字。小梅之恨在于游者任意攀折 。如若聯系到古謠:“西湖明珠自天降,龍鳳飛舞到錢塘 。”則德祐之難對于詞人的詞意不言自明 。張惠言說 :“碧山詠物諸篇,并有君國之憂。”以此驗證,“明珠輕委”的寓意自可明了。以明珠輕委為山河易手之恨,與篇首“古”字最為切合。虬于古梅所俯瞰的除了流水之外,還有人間興亡。明珠遭棄,國已不國 ,“云臥穩 ,藍衣正、護春憔悴”卻是古梅常態。“云臥”,言其高潔,不沾塵俗污垢。“穩”字,意謂深固不移。“藍衣”即“藍縷”之衣,此以指梅樹苔衣。這三句寫臨安失守,而馬麟夏禹王像古梅根深難徙,依然獨守其處。它雖紺縷飄零,然而梅干苔絲依舊護守著殘留的春光和憔悴的梅花。這自然是詞人的自白。仕元,但感情上始終留戀南宋 。詞人不久即辭官歸隱 。元僧掘毀宋帝六陵 ,詞人也曾作過控訴 。他與張炎、周密等結社唱和,抒寫亡國之痛。所以在“護春憔悴”的悲吟中也有幾分“病翼驚秋,枯形閱世”的痛楚。然而在當時的情勢下,詞人只能空作興亡之嘆而已 。分析至此,作者之心境只能如此。
“羅浮夢、半蟾掛曉 ,幺鳳冷、 山中人乍起”。幾句面對著憔悴的梅花,詞人日夜愁思。羅浮夢,事見《龍城錄》乃講隋人趙師雄在梅花樹下的艷遇。后遂稱梅花夢為羅浮夢。“半蟾”,猶半月,以蟾為月之代稱。“掛曉”,月懸曉空,天將明。羅浮一夢,一覺醒來,天色欲曉,留下的是 “但惆悵而已”,因而以結末二句一意貫串再加點化,寫下了“又喚取、玉奴歸去,余香空翠被 。”“玉奴”,本南朝齊東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兒,齊亡后,義不受辱,被縊后,潔美如生。蘇軾《次韻楊公濟奉議梅花》,云:“月地云階漫一樽,玉奴終不負東昏。臨春結綺荒荊棘,誰信幽香是返魂 。”詠梅而涉及玉奴,蓋指梅花香氣乃舊時貴妃靈魂歸來所化。喚“玉奴歸去”,又是寫呼梅同去。這一切是那樣地清冷、空寂。以上四句所寫的夢醒、人去的心理活動,都著眼于空虛二字,委婉深曲地表達了詞人心中悵然若失的凄愴心境。梅花因其異常清絕、幽貞之姿,天賦無潔、凌寒之質,成為歷代文人吟詠的題材。而古梅,象征一種天然標格,為人們所欣賞。這首詞作于德祐之難后,是詞人宋亡后心情的寫照,詞中充滿家國悲涼之感。
含梅意象的經典著名古詩詞(精選篇5)
疏影·黃昏片月
[宋] 張炎
黃昏片月。似碎陰滿地,還更清絕。枝北枝南,疑有疑無,幾度背燈難折。依稀倩女離魂處,緩步出、前村時節。看夜深、竹外橫斜,應妒過云明滅。窺鏡蛾眉淡抹。為容不在貌,獨抱孤潔。莫是花光,描取春痕,不怕麗譙吹徹。還驚海上然犀去,照水底、珊瑚如活。做弄得、酒醒天寒,空對一庭香雪。
作品賞析
【注釋】:
梅、蘭、竹、菊,古人稱之為“四君子”。其中梅以纖塵不染,高潔雅致為世人所稱。古人說:梅以韻勝 ,以格高,即說于此。古今詩詞諸家詠梅者眾,而張炎的這首詠梅詞立意深遠,其超脫了梅的形質本體,專詠梅影,其意似在韻格之外。
上片首先,“黃昏片月”,寫梅而先言片月,繼承古人詠梅傳統,即詠梅影必先寫月,以月來襯托梅影,為梅影的出現準備了條件。接下來,詞人精雕細刻,為月下梅影傳神寫照。詞人從七個方面刻畫梅影,這里姑且稱為“梅影七筆”。曰:“清絕影”,“疑似影” ,“縹緲影 ”,“竹外影 ”,“淡潔影”, “貞固影”,“玲瓏影”。七筆連環,唯妙唯肖。初筆“似碎陰滿地,還更清絕”,寫“清絕影”。詞人先以“碎陰”比喻梅影,進而又用“還更清絕”,以“清絕”形容梅影纖塵不染,絕頂高潔的品格。一個“清”字,道出梅的出凡脫裕。以前的詩詞名家都曾詠梅,曰:“雪魄冰魂”,“冰肌玉骨”,而這里一個“清”字更是比“雪”、“冰”、“玉”高出一籌,且是“清”至于“絕”,更是使人產生更多馳騁想象的余地。
次筆以“枝北”三句寫“疑似影”。梅影既至清絕,使詞頓生愛意,欲得而甘之,因而枝南枝北,環繞尋覓,及至“背燈”折取,卻又不可捉摸。“背燈”是指離開燈光 。作者用“幾度 ”,“疑有疑無” ,“ 背燈難折”,了了幾筆 ,勾畫出詞人對梅影的摯愛,及至到了難舍難分,迷離悄恍的境界,確實為神來之筆。
第三筆 ,“依稀倩女”幾句,寫“縹紗影 ”。“倩女離魂”出自唐代陳玄祐的小說《離魂詞》,言衡州張鎰之女倩娘與表兄王宙相戀,但因鎰將女另配他人,使王宙含恨離去。倩娘與王宙感情至深,聞王宙離去 ,神魂離殼于夜間追到王宙船上,隨其入蜀。倩娘也因而從此臥床不起。及至五年后,兩人回倩娘家,房內臥病的倩娘聞聲相迎,兩女遂合為一體。從此兩人才得到圓滿的結局。詞人在此以倩女比梅,而又以其“魂”比梅影,魂從倩女出,影從梅中來,其比喻之巧妙,令人嘆服。一個“魂”字使梅影的輕盈縹緲脫然而出。“緩步”兩句更使這首詞描述的梅影活化,使人神往。
第四筆,“看夜深、竹外橫斜,應妒過云明天”寫了“竹外影”。“竹外”出自蘇軾《和秦太虛梅花》有“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詩句,“橫斜”出自林逋詠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詞句以“橫斜”來指梅影,短短幾句以忽明忽暗的云彩,以歲寒三友的竹襯托出梅影的美好,襯托梅的高潔。
第五筆,詞的下片,以“窺鏡蛾眉”三句寫“淡潔影”,詞人不再寫月下之梅,竹外之梅,而寫鏡中之梅 。在詞人眼里,鏡中更顯梅的清絕圣潔。深夜,皎潔的月光把梅影映照在屋內鏡面上。一個“窺”字,立刻使人一種美人臨窗,飄然欲入的美感。一個“淡”字又給人美自天然雕刻的感覺。“為容不在貌”化用杜荀鶴《春宮怨》“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句意。但詞人又翻陳出新加上了“獨抱孤潔”一句,柳貌而揚神,道出梅影的潔身自好,獨抱孤潔的追求。這句話是全詞的主旨所在,詞人不平的遭遇,內心的憤懣,對美的追求,種種復雜的內心世界,都深深地隱含在其中,使人回味。
第六筆,“莫是花光”三句,寫“貞固影”。花光即僧仲仁,宋代蘅州花光山長老,與蘇軾、黃庭堅同時 ,黃曾詩言 “雅聞花光能畫梅,更乞一枝洗煩惱”,可見其畫筆之神。“莫是花光”以疑問的語氣表達出肯定的語氣。這娟娟的梅影,難道是花光和尚筆下所描取的一痕春色嗎?“麗譙”指城門上的城樓。“不怕麗譙吹徹”,寫出梅超俗脫凡,貞而不墮,孤潔長存,即使城樓號角吹響也無所畏懼。梅的傲風霜笑雪雨,其鐵骨幽香,不知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詞人在此的含意,熟悉張炎的讀者都會不言自明。
第七筆 ,“還驚海上 ”三句是 “寫玲瓏影”。“燃犀”出自《晉書·溫嶠傳》,用晉溫嶠在采石機燃犀牛角照水底靈怪的故事。依者極具渲染地描寫海底的珊瑚,言其玲瓏晶瑩,活靈活現。其實用意在以盡珊瑚之美,目的在于表現梅影形象之美。
全詞以那么多的篇幅,七筆連環,描寫梅影。把“影”寫活,呼之欲出。然而詞的末句 ,筆鋒一轉,原來是酒醒天空,空對一庭香雪,使讀者從那迷離神往的境界出脫醒悟 :原來一切美好的境界 ,卻因為“酒”在做怪,醉眼看世界,似夢似幻還似真!“酒醒”還有一個典故:隋時趙師雄遷羅浮,日暮于林間酒肆旁 ,見一美人淡裝素服出迎,與語,芳香襲人。因與扣酒家共飲。雄醉寢,及至酒醒,始知身在梅花樹下,美人已去,雄惆悵不已,才知是遇上了梅花神。(見《龍城錄》全詞用典頗多,而此故事最是貼切。倩女離魂不就是這樣的梅花神嗎?怎樣才能寫好“梅影”,這首詞給了我們太多的啟示。